從趙武靈王銳意變法開始,多方面詮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公元前325年,趙肅侯病逝,年僅十五歲的趙雍成為了趙國新任國君,而他就是趙國曆史上響噹噹的一代雄主:

趙武靈王。這個被近代大思想家梁啟超稱讚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的新任趙國國君在其繼位之後便迎來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個挑戰:五國會葬

當時五國假借會葬之名實則是想趁此機會打壓乃至分化趙國,對於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孩子來說,這實在是一個過於沉重的擔子。然而這並未難倒這位年輕的君王,在五國陳兵趙國邊境,列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之下,趙武靈王採取軟硬皆施的手段依次化解各國之間的關係,其雷霆手段可見一斑。

從趙武靈王銳意變法開始,多方面詮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然而縱使如此,趙國的困境並未就此擺脫,此時的趙國比之當年變法前的秦國處境差不了多少:

  1. 在列國的支持下中山國如同一顆釘子一般楔在趙國中間,把整個趙國一分為二,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2. 北方遊牧民族經常南下騷擾趙國邊境,而趙國竟對此始終無可奈何。
  3. 在中原亂戰的泥潭之中無法抽身,卻是屢戰屢敗,而國力則是愈發窘迫。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當時趙國積貧積弱真實的寫照,趙國看似是三晉新的霸主,實則隨時會處於覆滅之中。“修魚之戰”的慘敗,更是讓趙武靈王深切感受到了秦國變法大成後秦軍的戰鬥力,為此趙武靈王改變了其父南下的戰略方針,改為北上進攻胡人領地。

在和胡人戰鬥的過程之中,趙武靈王見識到了胡人部族其靈活多變的騎兵戰術。與中原列國的作戰方式相比趙武靈王深刻的感受到了趙國傳統的車兵、步兵和胡人戰鬥過程中的差距:

  1. 胡人戰鬥之時靈巧輕便,而此時趙國的車兵、步兵與之相比則略顯笨重。
  2. 車兵等作戰方式對場地要求也限制較多,而與之相對的胡人騎兵在趙國可沒有這麼多約束,想走就走,來去自如。

趙武靈王認識到了趙國傳統作戰模式上的侷限性,見識了胡人的戰法之後,他感受到了其戰法的先進性,也就是這種認識他決定擯棄趙國傳統的作戰模式,與之相對取胡人之長來補趙國之短。

歷史上把趙武靈王這一大膽的舉措稱之為“胡服騎射”,也正是趙武靈王的這一大膽創新造就了之後冷兵器時代的霸主:騎兵的誕生。

從趙武靈王銳意變法開始,多方面詮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阻力重重,趙武靈王衝破困境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都並非是一帆風順的,趙國變法也不例外,就算趙武靈王作為趙國國君也不能為其帶來方便,趙國變法還是遇到了諸多的困難:

  1. 行動上:戰國時期各國雖然都有養馬的習慣,然而此時馬匹只僅限於駕車、耕田或者用來偵查等等,騎兵還從未獨立成軍。外加上當時戰國時期的馬鞍載具等都不夠成熟,在沒有馬鐙的戰國時代,以農耕文化見長的趙國要擯棄傳統的作戰模式,學習騎射技術,其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適應駕馭馬匹,更遑論在馬上騎馬射箭了。
  2. 思想上:由於受時代因素的限制,當時“華夷之分”的理念禁錮住了人們的思想,對於學習落後的胡人文化讓他們短時間內無法接受。且學習騎射技術要搭配胡人的服飾,改變以往長袍寬袖的華夏服飾,而這一點對於極重禮儀服飾的傳統禮教更是形成了巨大沖擊,深受《周禮》影響的趙國公卿大臣們更是以“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等為由希望趙武靈王取消變法。

對於這一系列變法遇到的阻力,在趙武靈王實行變法之初也曾一度想要放棄,幸在老臣肥義的勸阻之下趙武靈王堅定了其變法的決心,因而對於這變法遇到的一系列阻力趙武靈王著手分別對其進行化解:

  1. 在騎射的實際運用上面,受傳統的車兵作戰方式的影響,趙武靈王在一開始並未擯棄傳統的車兵以及步兵進行大規模的“胡服騎射”,而是在趙國邊境線上設立幾個試驗點,這些地方的人們由於經常和胡人作戰熟悉胡人的戰法,且這些地方本就是胡漢夾雜的場所,很多人的騎射水平本就異常高超,故而真正實施起來難度不是太大。
  2. 在思想上面,趙武靈王作為國君是率先打破傳統,在行動上他第一個率先穿胡人的衣服進行朝會,並且為了讓反對派從以往傳統的思想之中跳出來,他和趙國反對派的主要領袖公子成進行了激烈的爭辯,《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從征伐中山國的慘敗以及從實際出發的角度分別對守著傳統思想的趙國反對派進行一一駁斥,終於使得公子成等人不得不認可了趙武靈王的變法,趙國變法思想上的阻力也由此迎刃而解。


從趙武靈王銳意變法開始,多方面詮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在解決了一系列難題之後,在趙武靈王二十年,趙武靈王開始在趙國全面推行胡服騎射,實行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國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面也為之一變,而多年來縈繞在趙國心頭的心腹大患也在其實行“胡服騎射”之後不久為趙武靈王所滅國。

胡服騎射給趙國帶來了哪些顯著變化?

“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打破常規,勇於創新的一個挑戰,在當時“華夷之分”的理念之下,趙武靈王能夠打破這種舊觀念,可見其無與倫比的卓越眼光以及其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很快,而在胡服騎射之後對於趙國的確帶來了顯著的變化:

  • 軍事上質的飛躍

“胡服騎射”首先就是讓趙國的軍事實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趙國本就地處民風彪悍的燕趙之地,軍事實力本就不弱。在經過了“胡服騎射”之後更是讓列國震驚:

  1. 胡服騎射”以前,就算是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在和中山國的戰鬥之中也是屢戰屢敗。而在“
    胡服騎射”之後,中山國對於趙國已經不再具有優勢,趙國軍隊既有胡人戰術的輕巧靈便也有中原各國的沉穩厚重,而自此之後縈繞在趙國心臟上的一根刺終於在實行“胡服騎射”不久之後為趙國所拔出。滅中山國可以說是趙國軍事實力質的飛躍的一個體現。
  2. 趙國軍隊的單兵素質也是極為強悍的,在和秦國的征伐之中就有體現,閼與之戰趙國騎兵在極度不利的情況之下殺傷秦軍八萬,長平之戰的趙國在重重包圍的情況下能夠殺傷秦國二十餘萬鐵騎,就算是到了“邯鄲之戰”,趙國有生力量損失殆盡的情況之下也能硬抗住秦國數十萬大軍的連番進攻,趙國軍民強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3. 軍事強大的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將領方面,胡服騎射讓諸多的趙國名將在歷史之上大放異彩,諸如知名的有廉頗、李牧、趙奢等人,其餘很少為人所知的還有龐媛,在“胡服騎射”以前趙國並沒有多少為人所知的大將,而這一批都是在“胡服騎射”以後湧現的,不得不說是軍事實力強大的體現。


從趙武靈王銳意變法開始,多方面詮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 趙國的民族融合

趙國在戰國時期的北部邊境線本就是和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是接壤的,趙國境內也有不少的胡人混雜在一起,且趙國朝堂也有不少的胡人大臣,諸如趙武靈王的輔政大臣肥義,他本身就是中山國人,具有胡人血統。

趙武靈王的大膽創新促進了中原漢民族以及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經濟交流。以往由於胡人與趙國風俗習慣上的差異以及服飾上的差異,在當時是矛盾不少的,更主要的是受“華夷之分”的影響,趙國對於胡人一直是一種歧視的心理。

胡服騎射”改進了趙國軍隊的服裝裝備,強化了服裝的實用功能,增強了胡漢服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縮短了胡漢二者之間的心理間距,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而騎兵的發展,胡人的騎射技術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步入中原,為之後的數千年騎兵的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趙國變法的侷限性

胡服騎射”讓趙國的國力大增,然而卻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趙國的頹勢,比之同時期的秦、齊等大國,趙國也還有不少潛在的風險:

  • 農業生產力低下

冷兵器時代強大的軍事依靠的是兵源和糧草的充足,趙國地處黃河流域,本身人口不少,然而在農業生產方面一直是趙國的軟肋。

由於趙武靈王的變法過多的側重了軍事,對農業發展方面沒有過多的改善,外加上趙國本身重商輕農的影響讓農業發展受到了阻礙。而且趙國的地理環境也是極為惡劣的,這方方面面都阻礙了趙國農業的發展。當時趙國有少數人士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然都並未引起重視,而這一系列的問題直到“長平之戰”才徹底顯露出來。

長平之戰與其說是戰術、戰略的較量倒不如說是國力的較量,趙國主場作戰,其後勤運輸、後勤供給能力竟遠遠遜於客場作戰的秦國,可見“胡服騎射”並未有效改善趙國農業生產低下的困境。

從趙武靈王銳意變法開始,多方面詮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 公卿內鬥

如果熟悉趙國曆史的人都知道趙國的政局是極為動盪不安的,春秋時期的“趙氏孤兒”就已經印證了趙國公卿內耗的跡象極為慘烈。到了戰國時期這一現象並未因此而改善。比如趙襄子死後趙國就因為繼承人問題而發生了內訌導致趙國失去了戰國初期爭霸的機會,而後來魏武侯也企圖利用趙國國內公子內鬥的情況企圖控制趙國國政,可見趙國公卿內鬥尤為激烈。

而趙武靈王自己也在這個問題之上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他希望另立公子章遙控趙國的作法無疑是加劇了趙國的動亂。

  • 沒有根除反對派勢力

趙國變法比之秦國、楚國沒有這麼血腥,趙國變法的癥結並非是在利益衝突上而是在思想上,故而在解決了公子成之後趙國變法便可順利進行。

然而從《史記.趙世家》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只是迫於形勢而不得不答應,比如趙燕就算是答應了趙武靈王的易服之舉,其心中的桎梏還是無法解開,對於易服還是陽奉陰違的態度,最後是在趙武靈王的強勢命令之下才得以易服。

而當趙武靈王衰弱之時,以公子成為首的反對派在“沙丘政變”之中的舉措可見反對派的勢力依然在趙國朝堂佔有強有力的力量,而這股力量之後又影響了趙國政局。

從趙武靈王銳意變法開始,多方面詮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這些問題不知是趙武靈王沒看到還是來不及改善我們已經不得而知。隨著“沙丘政變”的一場陰謀趙國失去了一味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之後的趙國國君大多都沒有趙武靈王的才幹,故而趙國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機會。對於趙武靈王打破常規,勇於創新的舉動一直為人所稱道,在這方面趙武靈王可謂成就了趙國;而對於其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失誤又讓趙國重新陷入了內訌之中,反對派勢力因而上臺,故而在這方面也是趙武靈王毀了趙國。故而其諡號“趙武靈王”是對其功績之肯定,也是對其錯誤進行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