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北宋基本法

闲扯北宋历史的另一面(2)赵匡胤篇

得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历代王朝皇帝的最重要的KPI,就是守住祖宗开创的基业。好东西都不愿给别人,何况江山社稷。更因为作为皇帝,丢了江山就是丢了工作,而丢了这份工作,有可能就丢了性命。

跟五代其他当权者差不多,赵匡胤先生通过军事政变上台,但整个过程也算和平,基本没流血。小皇帝柴宗训和留守的宰执大臣们没什么能力也没多少兵,除了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奋起抵抗被杀,其他人要么是赵匡胤的亲信,要么顺从认可了现实。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北宋基本法

北宋的地盘

赵匡胤虽然坐了天下,但作为一个目睹过五代军阀混战,自己又是亲历皇权更迭的人,对他而言如何坐稳江山,是个大大的心结,而且是个蝴蝶结,他不知道哪个翅膀煽动就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赵匡胤召见了他的核心智囊,宰相赵普,提了困扰他的两个终极问题: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有什么办法可以从此息天下之兵,建国家久长之计?没事捧着半本《论语》天天看的赵普早有所虑,就说:“陛下能问到此事,真是天地神人之福。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地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根治的办法,也没有别的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匡胤何等聪明,赵普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连声说:“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一个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一是把节度使兼领的“支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三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

二是把原来被藩镇把持的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各地方每年的财政收入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运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宋廷又在各路设置转运使,掌管一路财赋。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三是剥夺方镇节度使的司法权。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宋太祖下令此后各州的死刑案件,都要报告朝廷,由刑部复查。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北宋基本法

东京汴梁

老板就是老板,管个大公司不过是抓住人、财两大核心,赵匡胤把地方的人事权和财政权都拿了回来,那地方势力就没有什么势力了。

后来宋太祖又出了个众所周知的招,下令各州长官把所部兵员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招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一来各地方军队中的骁勇强壮者,就都被集中到京城当中央控制的禁军,地方军队就再没有“精兵”,而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了厢军。八十万禁军和林冲的岗位,就是这么来的。

宋太祖委任文官做知州,还在各州设置通判,让通判对知州进行监督,形成互相牵制。老的节度使或被夺了权力,或被干脆罢去藩镇职事,由文臣担任的地方长官已失去原来藩镇的性质。唐朝晚期开始那种藩镇格局,就逐渐消失了。节度使后来也逐渐变成一种表彰有勋劳的大臣的荣誉称号了。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北宋基本法

80万禁军教头林冲

通过这些手段,军队和地方势力基本都被赵匡胤搞得肾亏了,腰也直不起来了,没有兴风作浪的本钱了。但老赵还不放心,因为他自个得国不正,以己度人,这个事上赵匡胤大度不起来,于是就有了那次史上著名的饭局之一:杯酒释兵权。

据说是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的七月初九日晚朝时,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的时候,赵匡胤长吁短叹。众人忙问怎么了,赵匡胤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老赵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老赵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这些将领都是明白人,跪拜在地请赵匡胤指教。

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上去,多攒点钱,多置良田美宅,留给子孙们。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咱们君臣之间,两无猜疑,多好。"皇帝坐地起价了,石守信等人还能落地还钱?立马感谢太祖恩德就是了。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北宋基本法

谁都有可能黄袍加身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同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等几个敏感岗位。 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出任禁军将领的,都是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

禁军兵权的一分为三,并以资历浅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了。后来赵匡胤还跟这些大将联姻,守寡的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赵家的三弟赵廷美。其实儿女亲家更多是个姿态,亲戚要是管用,李世民就不杀他亲哥李建成,朱棣不整他侄子朱允炆了。

杯酒释兵权因为太有故事性,历代的描述都是有鼻子有眼的。这件事在正史上,说的倒是很简单,出自《宋史》石守信等人的传记。时间只说乾德初年,宴请的是石守信等,至于这个”等“是谁,语焉不详。不过石守信在《宋史》里,与另外几个开国功臣:王审琦、高怀德、韩重斌、张令铎、罗彦瑰、王彦升是在一个传记里。这哥几个都是军队实力派代表,饭局应该包括这些人。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北宋基本法

最著名的饭局之一

相对而言,杯酒释兵权,只是个战术手段,办了个具体事。赵普给赵匡胤出的招,才是战略手段,一招制全局。强干弱枝,以文制武,这是赵匡胤定下的两宋的基本国策,三百年不动摇。五代时期的残酷教训,让老赵对武人的一万个不放心:”一百个文官贪污也不如一个武将造反对国家的危害大。”如此一来,文武两派在宋朝的定位,就可想而知。后世经常抨击两宋扬文抑武的政策,导致了军队废弛,武力孱弱,所以老打不过外藩。老赵定这个政策,也自有他的道理,谁经历过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谁自有感受。

另外相对有的开国皇帝,兔死狗烹狂宰开国功臣的做法,比如两个盲流(布衣)皇帝刘邦和朱元璋,赵匡胤不知仁慈了多少。

杯酒释兵权,是老赵自己心里有个坎,不迈过去,真睡不着。

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北宋基本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