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眼中神祕莫測的祝由術,也為中醫打開了治病的一閃大門

中醫認為兒童為稚陰稚陽之體,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小時候,受到一次驚嚇,結果好幾天無精打采,每天呆呆地坐在房間裡,不想吃飯,不想活動,迷迷糊糊,但我仍然可以清晰的記起當時發生的事情。爸媽最後決定帶我去鄰居家的一個老奶奶那裡。

鄰居老奶奶一定要等到正午時分,媽媽抱著我站在太陽下,老奶奶開始唸唸有詞,對著太陽招招手,揪了一下我的耳朵。整個過程持續了大概有幾分鐘,後面的事情我記不大清,只聽我媽媽說回來便已活蹦亂跳。現在老奶奶已經將近一百歲,仍然身輕體健。

現代人眼中神秘莫測的祝由術,也為中醫打開了治病的一閃大門

後來學了中醫以後,知道原來也是中醫治病的一種方式,被稱為“祝由術”。我不知道這種治療手段的科學性與否,但是確實治療了自己的驚嚇,後來也遇到許多類似的患者,都有相似的治療方法。現在有一個成語叫“失魂落魄”,村裡人把受了驚嚇叫做丟了魂兒,家鄉稱這種治療方法為“叫”。我們且不論這種治療方法的理論依據為何,且看一看祝由術的流傳。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傳說上古有一個叫苗父的醫家,醫術高超。《韓詩外傳》有記載了苗父為人治病的一些場景,“以營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而來者,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苗父醫生為人治病,以野草編織成各種東西,面向北方,口中唸唸有詞,不論是走過來還是坐車過來的病人,都能康復如往日。這也是關於祝由的較早記錄。

自苗父開始以祝治病後,這種治療方式開始廣泛流傳。後來巫師開始學習,都十分擅長祝由術。“巫”字上為天,下為地,而中間之的人能通天徹地,與天地相互感應。在古代巫師地位崇高,被認為是可以和神靈溝通的媒介者,需經過特殊的嚴格訓練才能實施祝由術。雖然祝由發源於上古,而實施者多是巫。“毉”是醫的古體字,殹為呻吟聲,或是治療時發出的聲音,而下的巫字自然是從事著,可見醫與巫有著密切的關聯,有人認為“醫巫同源”。

現代人眼中神秘莫測的祝由術,也為中醫打開了治病的一閃大門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方書》中,記載了許多通過咒語禱告等方式治療外傷、精神性疾病的方法。巫祝祈禱方多達30條,在書中佔了十分巨大的比例。在中醫經典《素問·移精變氣論篇》中記載:“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書中對中醫基礎理論做了詳細論述。祝由在上古之時經常運用,因為“內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因此採用祝由的方式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魏晉時期,道教興盛。從東漢末年張角以道起家,走向了農民起義的道路,將道教的思想廣播天下。葛玄、葛洪爺孫倆、陶弘景都是有名的修道之士,葛玄人稱葛天師,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人稱小仙翁。陶弘景更是有山中宰相之稱。

正是有了這些有名的修道之士,藉助強大的民間基礎,祝由術開始走向民間,與道教文化結合,被學道之士所用。道教引入祝由術後,加入了符水、桃木劍等道具。並且許多道士都精通醫術,在保養生命、強身健體、診治疾病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黃帝內經》中的許多思想都被道家作為信條,甚至是金科玉律。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道醫,其中有封君達、董奉、負局先生、鄞邵、蔡謨、殷仲堪、許遜、徐熙等,當然也包括葛玄、葛洪兩人。

現代人眼中神秘莫測的祝由術,也為中醫打開了治病的一閃大門

經過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數百年的發展,到了宋代,國家將中醫分為十三科,而祝由術便為其中一科,後元明基本相類似,明代前期十三科分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祝由。祝由位列第十三位,故又稱為“祝由十三科”。

清朝時,出於種種原因,祝由術在官方機構瀕臨失傳,僅在民間興盛。這是社會因素的影響,就連針灸也一度衰落,因為當時社會上層認為拿針在身上扎來扎去,非常不符合禮儀,於是漸漸棄之不用,專用湯藥。徐大椿認為,“古法(祝由)今已不傳,近所傳符咒之術,間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見功”,可見隨著正統祝由術的失傳,其療效也受到了影響。

隨著“科學”的大流行,祝由術作為“糟粕”被大眾遺棄,但是祝由的治療方法仍在民間廣泛流行,因為不被認知,許多人也會打著祝由的旗號,招搖撞騙,也給祝由蒙上了一層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