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德國東北部有一座城市,堪稱16世紀時歐洲舉足輕重的政治、文化和藝術中心,對西方資本主義影響深遠的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發軔於此,它就是

維滕貝格(Wittenberg)。維滕貝格全稱“路德施塔特·維滕貝格”(Lutherstadt Wittenberg),如今,城中保留了許多意義非凡的歷史建築。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維滕貝格城堡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維滕貝格城堡(Schloss Wittenberg)即“諸聖堂”,俗稱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有時被稱為宗教改革紀念教堂。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此教堂門前張貼《九十五條論綱》,這個事件被視為宗教改革的開始。裡面的祭壇下方保存著路德的墓碑。登上城堡塔可以俯瞰維滕貝格的全景。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鬥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建立了各種不同的新教派;推動了自由思想的產生,在西歐文化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維滕貝格城市教堂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城市教堂(Stadtkirche)全名叫做“維滕貝格聖瑪利亞城市和教區教堂”(Stadt- und Pfarrkirche St. Marien zu Wittenberg),有時也簡稱“聖瑪利亞教堂”。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在此講道,並首次用德語(而非拉丁語)舉行彌撒,向信眾分發食物和啤酒,因此它被視為宗教改革的母堂。教堂裡的聖壇是由克拉納赫父子設計的,中殿擁有路德、梅蘭希通、克拉納赫等人的畫像。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奧古斯頓和維滕貝格路德故居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奧古斯頓和維滕貝格路德故居(Augusteum und Lutherhaus Wittenberg),簡稱“奧古斯頓”(Augusteum)或“路德故居”(Lutherhaus)。房間保持著1535年時的原貌,展出了路德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包括斗篷和《聖經》等,還有老克拉納赫的油畫以及文字多媒體影像展示。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勒伊科雷亞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勒伊科雷亞(Leucorea)位於梅蘭希通故居西側,是哈勒-維騰貝格馬丁·路德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的前身之一,成立於1502年。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梅蘭希通故居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梅蘭希通故居(Melanchthon Haus)距離路德故居不遠,是“德國的老師”、路德的朋友、古代語言學家梅蘭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 1497-1560)曾經居住的地方,收藏了大量珍貴版畫和手稿。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它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建築,擁有晚期哥特式的拱形窗戶和層次分明的山牆。梅蘭希通曾協助路德將《聖經》從希臘語、希伯來語翻譯為德語,後來成為他的摯友和有力支持者。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市場廣場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市場廣場(Marktplatz)位於維滕貝格城鎮中心,市政廳坐落在廣場北側。廣場上擁有路德雕像和他的好友、改革支持者梅蘭希通的雕像。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維滕貝格歷史屋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維滕貝格歷史屋(Haus der Geschichte Wittenberg)展示了這座城鎮不同時期的歷史,包括路德在這裡活動的時代及16世紀輝煌的時期,以及二戰後民主德國統治這裡留下的印跡。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路德橡樹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路德橡樹(Luthereiche)位於路德街(Luthereiche)旁的一個十字路口處,種於1830年左右。馬丁·路德於1520年冒著被逐出教會的危險在這裡燒燬了天主教公文。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維滕貝格路德花園

走進宗教改革發源地,重溫16世紀的文化之光

路德花園(Luthergarten Wittenberg)位於城鎮南郊,以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命名,他曾說“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也要種棵蘋果樹。”2017年(宗教改革500週年)時,這裡栽種500棵樹以示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