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牧草——鸭茅

鸭茅又名果园草、鸡脚草,原产欧洲西部及中部,1870年北美开始栽培,以后推广到整个大陆。目前欧洲各国、亚洲、非洲、大洋洲均有种植,在中国,青海、甘肃、陕西、吉林、江苏、湖北、四川及新疆等地有栽培。鸭茅在中国有野生种,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脉森林边缘地带、四川的邛崃山脉、凉山及岷山海拔1600~3100米的森林边缘,灌丛及山坡草地;散见于大兴安岭东南坡地。在湖北的巴东、兴山、神农架也有鸭茅的野生群落。

优良牧草——鸭茅


1.植物学特征

鸭茅是禾本科鸭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疏丛型,上繁草,须根系,密布于10~30厘米的土层中,有时根系可达1米以上。植株直立或基部膝曲,株高70~120厘米。叶鞘无毛,通常闭合,达中部以上。幼叶折叠,长大后展开,叶色蓝绿,长20~30厘米,宽7~10毫米。圆锥花序,小穗多聚集于分枝的上部。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顶端有约1毫米的短芒。颖果长卵形,黄褐色,千粒重1克左右。

2.生物学特性

喜湿润温凉气候,生长最适宜温度为昼/夜21℃/12℃,耐热性差,高于28℃时生长受阻,抗寒性中等,但其耐热性和耐寒性均较多年生黑麦草强。适宜种植的土壤范围较广,以肥沃的壤土或黏土最好,但在贫瘠干燥的土壤上也能得到较高产量。耐阴性强,适合间、混、套作,在果树、林间或高秆作物下种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略耐酸,不耐盐碱,对氮肥反应敏感,施用氮肥可提高产量和品质。

鸭茅寿命较长,一般可存活5~6年,多者可达15年,以第二、第三年产草量最高。春季萌发早,发育极快。

优良牧草——鸭茅


3.栽培技术

①整地:鸭茅种子较小,幼苗期生长较慢,要求精细整地,彻底除草。

②播种期:南方各省区春秋皆可,但以秋播为好。秋播不迟于9月下旬,以防霜寒。

③播种量:单播时每亩0.75~1.0千克。与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混播时,在有灌溉条件下,每亩用量0.55~0.70千克,旱作区可适当增加播量。

④播种方式及方法:单播以条播为好,混播时撒播、条播均可,行距15~30厘米,播种宜浅,一般2~3厘米,较深影响出苗率。

⑤苗期管理:幼苗期应适当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每次刈割后都应适当追肥,氮肥尤为重要。

⑥收割:鸭茅以抽穗期刈割为宜,此时茎叶柔嫩,品质较好。收割过迟,纤维增多,品质下降,还会影响再生。割茬高度不能过低,否则将严重影响再生。如用于收获种子,氮肥不宜施用过多,因种子成熟时很易脱落,故应在蜡熟或穗梗变黄时收获。

优良牧草——鸭茅


5.品种或品系

目前鸭茅品种不多,适合湖北省种植的品种有安巴鸭茅、宝兴鸭茅和川东鸭茅。

(1)安巴鸭茅:引进品种,株高70~150厘米,最适生长温度为昼夜21/12℃,高于28℃时生长受阻,耐阴性强,平均干物质产量10000~12000千克/公顷。

(2)宝兴鸭茅:地方品种,株高150~170厘米,再生性强,年可刈割5~6次,在四川雅安、宝兴等地年均干草产量约11000千克/公顷。

(3)川东鸭茅:地方品种,株高90~140厘米,耐热、耐夏季伏旱,在夏季高温地区仍可越夏,再生性极强,在川中山区、川南丘陵区等地年均干物质产量达13000千克/公顷。

6.营养价值

鸭茅草质柔嫩,牛、马、羊、兔等均喜食,柔嫩时还可喂猪。再生草叶多茎少,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可达18.4%,但其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开花期粗蛋白含量可下降到8.53%。

优良牧草——鸭茅


★结语:

在湖北的草山草坡建植中,鸭茅首当其冲,该草适合放牧,当草层高度达25~30厘米时即可,但连续重牧,植株生长不良;但放牧不充分,则容易形成株丛,叶质变得粗糙而降低适口性,因此建议划区轮牧。鸭茅与白三叶、红三叶混播是优良的人工放牧草地。此外,鸭茅较强的耐阴性,经常建植在果园、林地,积累的大量根系残余物对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杂草滋生,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