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馬鈴薯又叫土豆或山藥蛋,因其具有糧菜兼用、產量高、營養豐富,栽培方式多樣,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等特點,已經逐步成為人類重要的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並且很有可能會成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主要農作物之一。本文淺析了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包括選地、整地、種薯處理、播種、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內容。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1 馬鈴薯的特徵

馬鈴薯是茄科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可分為地上和地下2部分,地上部分包括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地下部分則包括根、匍匐莖和塊莖。塊莖可供食用。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溼潤的土壤環境,不耐高溫。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2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環境的要求

2.1對溫度的要求

生育期間日平均氣溫17~21℃為適宜,塊莖萌發的最低溫度為4~5℃;塊莖形成的最佳溫度為20℃,塊莖增長的最佳溫度為15~18℃,20℃時塊莖增長速度減緩,25℃時塊莖生長趨於停止。芽條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3~18℃,在這個範圍內芽內芽條茁壯,髮根少,生長速度率快。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2.2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

馬鈴薯塊莖本身含有大量的水分,如果土壤墒情適宜,播種後能正常出芽,但是如果土壤過於乾旱,會使薯塊幹縮,幼苗不能出土。過澇則能造成塊莖腐爛,造成缺苗。幼苗出土後,莖葉較小,需水較少,土壤含水量短期間稍偏低,能促進根系下扎,但時間過長或過於乾旱,反而影響根系生長。從現蕾到開花是馬鈴薯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階段,水分不足、土壤乾旱,植株萎蔫停止生長;葉片發黃,光合作用停止,塊莖表皮細胞木栓化,薯皮老化,塊莖停止膨大。這種現象稱為停歇現象。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2.3馬鈴薯生長髮育過程中對光的要求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如果種植過密,施氮量過多,枝葉過旺,則會導致植株間相互遮陰光照不足,影響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影響產量。長日照對莖葉的生長和開花有利,短日照則有利於養分的積累和塊莖的膨大。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3 備 耕

3.1選地整地

馬鈴薯對連作反應很敏感,生產上一定要避免連作。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3a內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適合在砂壤土中種植,通過深耕,可以使土壤疏鬆透氣性好,減輕雜草和病蟲害的危害,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發育和薯塊膨大創造良好的條件。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3.2種子準備及種薯處理

1)選擇優良品種:選用休眠期短、發苗快、結薯早、薯塊膨大快、品質優、產量高、抗腐爛的早中熟品種。

2)種薯的消毒處理:選用整薯播種可以避免病毒病和細菌性病害侵蝕,避免薯塊腐爛缺苗,可以保證出苗整齊,結薯時間一致,商品薯率高,同時還抗逆性強、耐乾旱、病害少、增產潛力大,有利於高產等優點。大塊薯做種,要處理好切塊,切薯一般都在室內。所用刀板等用具應嚴格消毒,切刀要快、薄,絕對乾淨,一般準備2把刀,泡在75%的酒精液、0.1%的高錳酸鉀溶液或鹽水裡,當用做切薯的刀切到病薯時要馬上換刀並及時淘汰病薯。切薯時要豎切,要保證每個薯塊有2個以上芽眼。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4 地膜覆蓋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已在全國各地多種農作物上推廣應用,實踐證明,地膜覆蓋具有增溫、保墒、保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狀、防除雜草、減少病蟲害、促進馬鈴薯生長髮育、早熟增產的作用。為更好地推廣應用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需要根據馬鈴薯的生育特點,地膜的質量、規格要達到以下要求:強度高、耐老化、機械物理性能符合國家標準;厚度均勻,最厚處不超過0.018mm;透明度好;寬度要適合當地馬鈴薯品種適宜的種植密度。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5 田間管理

  • 5.1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4月10日,地溫穩定在4℃時即可播種。馬鈴薯株距20cm,壟距50cm,—壟雙行,播種深度6cm左右,覆土3~5cm,一般種植密度為4500株/667m²,播種後培土起壟,將壟面摟平,然後蓋地膜;玉米要求株距25cm,壟距為60cm,壟寬55cm,密度保證達到3500株/667m²,播量1.2~1.8kg/667m²,穴播3粒種子,水滲後覆土,再蓋覆地膜。2種作物出苗時及時給地膜打孔,避免烤傷苗子。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 5.2合理施肥

馬鈴薯特別喜歡有機肥,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要求,針對馬鈴薯需肥規律,有以下幾條施肥原則。

1)施足基肥: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施足馬鈴薯專用肥,在施用腐熟有機肥2500kg/667m²的基礎上加施馬鈴薯專用肥40~50kg/667m²。

2)合理施用種肥:在基肥不足的情況下,播種時施馬鈴薯專用肥15~20kg/667m²作為種肥。種肥要採用溝施或穴施的方法,注意肥料不能直接接觸種薯,避免燒傷。

3)巧施追肥:分2次進行追肥,第1次在是齊苗時結合中耕培土,用腐熟的人糞尿600kg左右加水澆施;第2次是在現蕾期馬鈴薯塊莖開始膨大時,施專用肥5~15kg/667m²。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 5.3出苗放風和苗期管理

當馬鈴薯破土出苗達3cm以上時,要及時地在破土處的地膜上劃1個口,使苗露出地膜,並在破口處用土覆蓋,防止地膜內的高溫氣流燒傷幼苗。

  • 5.4合理灌溉

1)芽發期:土壤不易過溼,防止土壤通透性不強,種薯塊缺氧,氣孔張開,感染病菌造成爛薯。此階段維持土壤溼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50%即可。

2)幼苗期:此階段重點是促進根系的發育,所以要保證土壤的通透性,土壤溼度宜保持在60%。

3)發棵期:此階段幹物質急劇積累,需水量大,土壤溼度宜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80%。但在子薯形成以後,為了促進光合產物向子薯運輸,加快薯塊幹物質積累和生長髮育,需要控秧以減少光合產物的消耗,則應將土壤溼度降至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

4)結薯期:溼度維持在50%~60%即可,有助於薯塊表皮栓化。

5)加強中耕除草:北方地區春播齊苗後進行1次深中耕淺培土,春旱嚴重時可適當淺中耕晚培土,以減少土壤蒸發量;現蕾期進行1次中耕加厚培土,以促進葡匐莖的形成;封壟前進行淺中耕高培土,防止土塊露出地表被曬綠。地膜覆蓋的馬鈴薯當苗高10cm左右時,需要將膜揭掉,進行中耕培土。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6 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採用無毒種薯;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種,出苗前後及時防治蚜蟲,尤其靠蚜蟲進行非持久性傳毒的條斑花葉病毒更要防好;改進栽培措施,留種田遠離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嚴防大水漫灌。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分的要求,田間管理、收穫等方面的講解

7 適時採收及合理貯藏

馬鈴薯植株枯黃時,地下的塊莖進入了休眠期,這是採收馬鈴薯的最佳時期。採收時,為了方便深翻,要先將植株割掉,將馬鈴薯深翻出土後,必須在田間稍微晾曬一下再裝袋,但不能在烈日下曬。馬鈴薯的最適宜的貯藏溫度是4℃,貯藏初期的低溫對延長休眠期十分有利。一般馬鈴薯在10~15℃下可保持2~3個月不發芽。在4℃以下大部分品種的馬鈴薯能保持5~8個月不發芽或少發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