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北大光華學者分析成果彙總|疫情下的八大經濟問題


深度!北大光華學者分析成果彙總|疫情下的八大經濟問題

新型冠狀病毒正在全球範圍內擴散,將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全球市場?3月25日,由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聯合舉辦的“北大光華疫情時期經濟形勢分析會”在線舉行。八位學者,八大方向,對經濟影響進行了全面探討。

在特殊時期,光華動員學者發揮學科優勢,紮實研究分析疫情對宏觀經濟、企業經營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對策,通過多種渠道科學、理性地為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做出貢獻。

現將本次分析會觀點整理如下:

劉俏:重新思考我國對沖疫情影響的宏觀政策範式

我們應冷靜評估疫情的快速演變,對疫情的觀察以天為單位。疫情已經超出一般意義上的“公共衛生事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帶來的衝擊可能超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與過往危機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直接影響實體經濟。如果美歐等國對疫情控制不利,不僅影響中國經濟的外需,也將影響全球的供應鏈,必然干擾中國經濟的發展。

極端情況的出現,表明我們過去明顯低估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國對沖疫情影響的宏觀政策範式,進一步明確宏觀政策的定位和實施的重點領域,以更大的力度出臺正確的政策,應對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這一輪經濟政策的邏輯應該與過往不同——其側重應該放置在對沖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方面。

當前應該發揮財政政策的主導作用,聚焦兩個領域:一是中小微企業,建議繼續給中小企業減費降稅,尤其是降低所得稅。第二是消費,提升消費能力,將收入分配向個人和家庭傾斜;建議直接給低收入群體和疫區民眾發放消費券或者是現金,也可將個人收入所得稅的起徵點從5000元再次調到6000元。此外,備受關注的“新基建”,可以圍繞民生,針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結構性破題,去尋找項目儲備。

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獲得者。

周黎安:從新冠疫情看我國的政府治理體系

新冠病毒的蔓延使得所有相關國家和地區處於疫情防控的“標尺競爭”之中,不論採取何種策略,各地應對過程高度透明,應對好壞高下立現。

中國雖在疫情的最初反應階段因武漢和湖北官員隱瞞信息錯失了先機,但進入全面防控階段之後開始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制度優勢,包括全國一盤棋,統籌協調;層層動員,聯防聯控;數字化治理、大數據、移動互聯賦能等。當疫情防控逐步轉向復工復產階段,各地的政府、企業與社區多元協同治理能力再次面臨考驗。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的地區層面,地方政府不僅在經濟增長上相互競爭,近年來也同時在環境治理、公共服務(包括重大疫情防控)等方面相互競爭,各地的綜合表現影響人才、資本、產業的區域選擇和集聚。政府、企業和社會協同能力、對企業、民眾訴求的回應,成為地方競爭的核心維度,這次各地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差異最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全球化時代類似的“大考”日益增多,各國比拼的不是抽象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而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硬核”表現,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多方協同能力。世界正在從單一話語體系向多元話語體系的轉變,全球防疫加速了這一進程。

周黎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應用經濟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研究生項目主任,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唐遙: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影響

在過去30年的時間裡,全球技術、貿易和投資迅速發展,推動生產的各個環節分散到多個國家。這種生產環節的跨國分佈形成了生產活動的鏈條和網絡,從國家和行業的層面看,這是價值創造分佈的全球價值鏈,從企業的角度,這形成了連接上下游的供應鏈。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全球價值鏈的參與程度達到了較高水平,成為價值鏈中的三大核心之一,是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本次新冠疫情從幾個方面影響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的方式。第一,在疫情爆發早期,全球的製造業企業擔心中國的供給中斷,國內企業則擔心無法完成外貿訂單,出現長期的業務流失。第二,隨著疫情在其他國家快速爆發,經濟活動大大放緩甚至停擺,中國企業反而要擔心上游產品的供應中斷。第三,由於疫情大概率會推動全球經濟總產出在2020年下降,世界經濟可能陷入深度衰退,給中國製造業帶來一次大的需求衝擊。

我們預判疫情過後,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不會深度重組,中國仍然會是世界製造業的中心。根本的原因是分工始終是效率的重要來源,而從行業和環境角度看,多數海外企業無法承擔供應鏈大規模重新佈局的成本,衰退動盪中的金融體系也難以提供相應的融資支持,而中國應對突發衝擊的高效率也是中國製造的一個優勢。

面對需求大幅下降的局面,參與國際分工的行業要積極發掘內需,努力穩定就業,合理整合和優化產能。同時,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合作,立足於強化和周邊國家以及“一帶一路”國家在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中的合作,增強集體的抗風險能力。

唐遙,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和中國企業戰略。

顏色:全球降息潮下,我國央行會出大招嗎

疫情衝擊下,各國紛紛出臺寬鬆貨幣政策穩定市場。相比之下,我國央行保持了較強的政策定力。當前,市場非常期待央行出大招。央行在投放流動性上其實並不吝嗇,由於我國防疫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貨幣政策將更加“以我為主”保持獨立,未來仍會按既有步驟適度降低MLF和LPR利率,更注重精準滴灌。央行在近期可能沒有所謂的“大招”。

政策利率與市場利率倒掛,是由於央行多管齊下釋放流動性、財政減稅增支、資金向實體傳導不暢,使得近期銀行間利率較低,MLF利率已高於同業存單利率。他判斷央行4月MLF仍有下調10bps可能,短期逆回購利率將按兵不動,待MLF降息後或再跟隨下調。

中美利差過高或使匯率升值貿易承壓,但目前中美利差壓力有所緩解,美國進一步採用負利率可能性很小,且美元金融產品收益率較高,實際利差並不大。因此我國央行仍將保持定力以穩定匯率。

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主要靠壓縮LPR加點部分,MLF和LPR降息僅為降成本一部分。央行降息節奏將按既定政策進行,短期內存款基準利率或將不會調整。

顏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和參與過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發改委、財政部、衛生部等國家部委的研究課題,獲得國家領導批示和相關部委的表彰。

劉曉蕾:疫情過後的融資模式展望

疫情期間,遠程辦公等契機,促使企業信息化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這會極大影響未來融資模式,促進國內融資模式從“主體信用”向“資產信用與交易信用”轉型。

根據央行數據,小微企業貸款餘額佔比一直在30%左右,也就是說小微企業對經濟的作用,與其收到的信貸支持是嚴重不符的。與此同時,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與2018年相比,大型企業應付賬款同比增長42.7%,而小型、微型企業的應收賬款分別同比增長37.8%和43.7%。

可以預見,疫情過後,大企業本身也會面臨資金緊張,拖延賬期的情況只會更嚴重。而小微企業會面臨更緊張的流動資金緊缺,解決應收賬款融資,會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很重要的解決途徑。

我與合作者的一篇合作論文《資產證券化(ABS)脫離主體信用的影響》顯示,民企、非上市公司,對於脫離主體信用轉向使用資產信用是有相當的需求的。

新的融資模式其實早已出現,比如螞蟻金服,從掃碼支付開始,幫助小微企業(碼商)做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經營流程自動化,通過控制交易信用為碼商發放貸款等。簡言之,隨著“新基建”的推進,隨著疫情帶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有助於融資模式,不再侷限於主體信用,而向資產信用與交易信用轉化,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劉曉蕾,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主任,區塊鏈實驗室主任。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並取得終身教職(tenure)。

盧海:基於招聘數據分析疫情下的勞動力市場

本部分內容分析基於光華-羅特曼信息和資本市場研究中心與智聯招聘的合作研究項目。研究顯示,受疫情影響,今年1-2月份新招聘的職位和人數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大約30%。從行業來看,文化/傳媒/娛樂/服務業受影響最大,能源/礦產/環保受衝擊最小;從企業規模看,小微企業影響最大,下降比例高達40%,大型企業下降幅度為15%;從企業類型看,外資/合資企業降幅最大,為34.3%,此外,民企31.2%,國企27.4%。

今年復工後招聘需求和去年也有明顯的差異。從職位類型看,採購貿易/廣告會展受影響程度最甚,受影響最小的為質量管理/安全防護,不降反增15.5%。從行業看,去年,文化傳媒、文體教育、商業服務等率先復工,而今年交通運輸、能源、政府率先復工,服務業則呈現了負增長。

需要對不同行業、企業規模和企業類型採取不同的扶持措施。不同省市和行業的招聘需求差異,可能分別或同時反映供給端(人力資源)和需求端(訂單或產品)的影響,因此對各省市和各行業也要區別對待,分清楚用工的疲軟的原因。另外國際疫情的變化,可能導致需求端惡化。我們的困難可能從勞工短缺轉化為產品需求下降,特別是對那些依賴出口的地區和行業。

我們的研究團隊將在受疫情影響時期持續跟蹤招聘市場的動態變化,分析其原因和對經濟和生產價值鏈的影響,聯合智聯招聘發佈季度報告。第一份詳細的研究報告將於4月份完成併發布。

盧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會計學教授;研究方向圍繞會計和金融體系展開,研究領域涉及資本市場監管、證券估值、公司管理和金融分析等。

張影:疫後消費變化,將加速從需求端到供給端的數字化

疫情對物理世界的影響,讓品牌對數字渠道的依賴度上升,同時也讓品牌從需求端到供給端的數字化變成可能。

在需求端,疫情對人們的消費預期、決策和偏好都產生了影響。在預期上,消費的恢復程度將呈現分化,反映不同行業和人群對未來的預期。在決策上,疫情致使人們恐懼大於渴望,決策鏈條變長,消費更加謹慎。從偏好上,線上消費得以強化,必然影響到恢復後的消費,但就業問題可能影響支付能力,致使消費變得謹慎。

以消費端推動供給端的優化配置,是品牌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步驟。基於疫情對消費端的影響,處於供給端的企業如何找尋機會?首先,要注重品牌建設和渠道整合,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第二,文化自信將帶來產品自信,國貨會贏得很好的發展;第三,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將達到新高度,消費者會加大健康相關的投入;第四,疫情強化了線上消費,促進消費“平權”,所有人享受到同樣的產品;第五,大數據、算法等會更多介入生活,迎接更智能的未來消費。

張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營銷戰略及行為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興趣包括企業市場戰略、品牌管理及消費者行為等。2019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陳玉宇:疫情衝擊下的宏觀經濟形勢及其長遠影響

根據當前的數據推算,一季度的經濟驟停,在實行積極的政策應對條件下,樂觀估計會拖累全年2-3個百分點。剩餘三個季度,經濟如果強勁反彈,經濟增長8%,部分抵消一季度的影響後,全年的增長率大約只有3到4個點。不過,也不必過於憂慮3-4個點的預期,而是要看經濟活動路徑的走勢。一般而言,大家預測經濟真正強力的反彈會在年末和2021年。

這次疫情作為對經濟的負面衝擊,有幾個特點。一是不常見,屬於罕見衝擊。不能以03年sars做判斷參照。二是是對全球短期內的共同衝擊。三不是金融體系內部發生問題,然後蔓延,而是公共健康衝擊。是中小企業和個人生活受到衝擊。五,就業壓力會比09年金融危機大。六,中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手段,應對這些特點的衝擊,難以到達中小企業和居民。因此,容易誤判,導致政策力度不夠。

當前的政策風險在於,大家傾向於用2003年的SARS作為參照,這有低估經濟風險以及疫情帶來的各種次生災害的風險,將導致政策力度不夠。

貨幣政策要進一步為深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提供流動性,關鍵在於兩點,降低利率,以及讓信貸可得性增強。財政政策的重點則有三點:一是加大對應對疫情和衛生領域內的大量採購與投資,夯實長遠的衛生健康體系的能力建設。二,短期減免稅收,補貼貸款,支持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三是,面向長遠的基礎建設計劃,即新基建,既要融合新的技術,還要著重於社會公共服務。

此次疫情將帶來六個方面的重大變化:第一,數字經濟將突飛猛進;第二,個體的價值觀態度會發生突然變化,個體的風險意識會加強,傳統的社會接觸模式受到挑戰;第三,全球產業鏈的佈局發展會有一個巨大的調整期;第四,政府能力將得到強調,無論是經濟調控的能力還是社會治理的能力;第五,面對共同危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得到加強,個人主義有被弱化的趨勢;第六,正如每次危機都會呼喚檢討反思,新的全球範圍的改革風潮會出現,有的甚至會很激烈,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陳玉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獎,併入選2016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