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还记得吗?80后的我,是深深记得的,而且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就是那个少年。这个世界不能少了鲁迅这样的人,世界具有多样性,有人混沌之时,必有人清醒于世。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现如今,很多人的肤浅,读不懂鲁迅先生的深刻,于是就开始呱噪、否定。这场疫情下,普通民众的声音,广泛地质疑否定作家、专家的“泛平庸化”思潮,细思极恐!

个人感觉,像鲁迅先生这种“手术刀”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也必须要有。仿若“吹哨人”,也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嘶喊,给迷路的人打醒,让他们重新开始思考。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高调唱着去鲁迅化的,一定不是好学生,也未必是爱国者。我是82的,那时的我们很爱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意境高远,词藻耐人寻味。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时代不用了,难道不需要这种以笔为良药,能够唤醒人性良知的大文豪了吗?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任何时候鲁迅都不会过时,就像临床医学中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虽然放疗,化疗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出现,但肿瘤之流的离不开手术刀。社会人性的恶性肿瘤需要鲁迅。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鲁迅先生生在中国是中国的幸运,而作为中国人读鲁迅先生的书何尝不是幸福呢!鲁迅先生的文章是黑暗里爆出的火光,可以照亮人的内心,洞悉世界。鲁迅先生把奴性人带到血性上来,他也是在黑暗中摸索,没少碰壁,最后把鼻子都碰平了。看是一则自嘲的话语,却是对自己人生前行路上的写照,缺少朋友,树敌太多。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有人骂鲁迅,有人诋毁鲁迅,因为就是他太敢于剖析人性,直至人心最为黑暗的地方。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会过时,更不会是历史文化的包袱。相反地,认识到鲁迅先生文章带来的福祉的作家也有很多。所谓正义的发声从来都是很小的,但是时间是最公正的,鲁迅先生带来的影响与伟大是植根于正义者之心的!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不是鲁迅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也不是鲁迅不识当下的时务,真实的原因是鲁迅笔下的文字刺痛了某些人。如同先生说的,他的形象愈发高大,仿佛要挤出我皮袍下的小来。鲁迅先生关切民众疾苦,无情鞭挞社会丑和人们心灵深的污秽,于是他们害怕他。这从反面证明,鲁迅不可缺少,因为他和当下的终南山、李兰娟及无数白衣战士一样,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中学时代背诵鲁迅先生的的文章,那时候只知道背,到了中年,重新读先生的文章,是真正的读懂了。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鲁迅生活的时代,他人生的经历,思想的蜕变,都能深深地教育我们,让我们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鲁迅就是其中一个,即便中年回到家乡,他依然是那个热血少年模样。看到祥林嫂遭遇魍魉,看到闰土自觉跌入尘埃,也看到阿Q那印堂上显示的无处逃避,孔乙己自欺欺人得过且过,华老栓殷切购买人血馒头。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鲁迅是中国青少年的思想启蒙者,初中的时候,自我意识刚刚觉醒,因为学了鲁迅的文章,才开始思考社会,琢磨人生。是鲁迅告诉了中国青年,真正的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尽管做到很难,但每个人都有了标杆,有了方向,这就意义重大。

不可“去鲁迅”,应该“活鲁迅”

我没有什么大的文学造诣,也没有把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都熟读。但是我们80后上学的时候,课文里的鲁迅先生的内容我都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