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也曾经非常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曹丕作为继承人。而我们所熟知的几个与曹操同时期的人物,在选择继承人时都犯过同样的错误。像袁绍、刘表因为选择继承人问题,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就给曹操起到了警示意义。

袁绍出现了继承人选择困难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谭、袁熙是正妻所生,老三袁尚是袁绍的后妻刘夫人所生。袁绍的正妻去世的早,袁绍又续娶了刘氏。俗话说:“有后妈就有后爹”,袁绍宠爱刘夫人,所以爱屋及乌,对其所生的袁尚也是宠爱有加,这样一来就冷落了前妻生的两个儿子。

老大袁谭为人脾气火爆,性格偏向武人一些。他很早就跟随父亲袁绍四处征战,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军中很有威望。老二袁熙,完全没有继承其父袁绍的风范,性格较为懦弱,难以担当大任。老三袁尚与两个哥哥不同,他长相俊美、颇有风度,而且在其父亲袁绍的教导下,对玩弄权术、驾驭属下的方法倒是学了一点。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随着袁绍的身体出现问题后,选择继承人的大事,已是势在必行。按照自古以来就有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规矩,袁谭就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袁绍却并没有打算立袁谭为嗣,他在拥有四州后,就将袁谭派到青州坐镇,远离了政治中心,而将最喜欢的袁尚带在身边。袁绍的手下人看出了袁绍的心思,监军沮授就第一个站出来提醒袁绍“都是自己儿子,要一碗水端平。”

但是袁绍本身就是一个不愿意受规则约束,而随心所欲的人。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袁绍本人也不是嫡长子,再加上刘夫人每天吹“枕头风”,袁绍就准备立袁尚为继承人。但毕竟不少人在盯着他,他还不敢犯了众怒。经过了一夜未眠的思考,袁绍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个主意之高,连他自己都想夸自己,“我怎么这么聪明!”这个高招就是将大儿子袁谭过继给自己已死的大哥袁基,这样袁谭就失去了继承的资格,袁尚就没有竞争对手了。但这样的大事,袁绍还是要告诉群臣一下,谁知大家一听袁绍的决定,立即就炸开锅了,有支持的、有反对的。群臣们分成了两派,辛评和郭图为代表支持袁谭,他们坚持立长;审配和逢纪为代表支持袁尚。双方争的不可开交,最后袁绍也拍不了板了。就这样争来争去,直到袁绍死了还没定下来由谁继承。

袁绍死后,支持袁尚的审配,担心如果袁谭继位,自己将会被报复。于是连夜和袁绍的遗孀刘夫人一起,搞了一份假遗嘱,立老三袁尚为继承人。当遗嘱宣布以后,群臣一片哗然,但“木已成舟”。由审配等人搞的假遗嘱,造成了“废长立幼”的局面,这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是犯了很大的忌讳。而对此最难以接受的就是老大袁谭了,兄弟反目看来是在所难免了。

等袁谭得知袁绍的死讯,从青州赶回来时,弟弟袁尚已经抢先继承了父亲的职位。袁谭只是被封个车骑将军,被派到黎阳前线去了。袁谭虽然难以接受现实,但恰逢曹操大军压境,只得先将心中的怒气压制一下,和弟弟袁尚联合对抗曹操。

但问题始终还是要解决,袁谭还是咽不下这口气,竟然暗中联合曹操准备对付弟弟袁尚。袁谭听从了谋士郭图的主意,设下宴席请弟弟袁尚和审配赴宴,想来个瓮中捉鳖,将其一举灭掉。对此袁谭的谋士王修表示反对说:

兄弟者,左右手也。今与他人争斗,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安可得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谁人亲之?彼馋人离间骨肉,以求一朝之利!愿塞耳勿听也!

但此时的袁谭满脑子都是被仇恨和权力,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劝阻,反而将王修训斥一顿。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袁尚和审配接到袁谭的邀请后很是为难,明知去了肯定是凶多吉少,不去又不合理,说明自己理亏。最后两人决定还是去赴宴,但不是两个人去,而是带了五万大军。袁谭见弟弟带着大军前来赴宴,非常生气。大骂袁尚对他不信任,这还真是可笑,明明就是他要杀别人,还不准别人有防备。兄弟俩就此撕破脸皮开打。被袁尚打败的袁谭,希望借助曹操的力量来消灭袁尚,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早已虎视眈眈的曹操,觉得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就乘机打败了袁尚。战败的袁尚跑到幽州投奔二哥袁熙,曹操转回头又开始收拾袁谭,在南皮将袁谭斩杀。为了斩草除根,曹操对剩下的袁熙、袁尚两兄弟穷追不舍。最终逃到辽东的袁熙、袁尚两兄弟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杀掉,将首级献给了曹操。

袁谭、袁尚兄弟相残,被曹操钻了空子,乘机将袁氏兄弟斩杀,袁绍辛辛苦苦取得的四州地盘,也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这都是由袁绍生前没有处理好继承人问题而引起的。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刘表的儿子们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曹操说的“豚犬”就是指的刘表的儿子。荆州刘表的继承人之争和袁绍差不多,主要是他的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琮两人。刘琦是陈氏所生,无论外形和处事风格都像其父刘表,所以刘表很喜欢刘琦;刘表在陈氏死后,又娶了蔡瑁的姐姐蔡氏,这蔡氏非常受刘表的宠爱。刘表的次子刘琮虽不是蔡氏所生,但刘琮娶了蔡氏的侄女,所以也算是蔡氏的人。刘表由宠爱蔡氏,连带着对刘琮也偏爱几分。但宠爱归宠爱,刘表还是很遵循古训的,并未萌生废长立幼的念头。但是,最后他还是架不住蔡氏三番五次的和他闹,这刘表又是个妻管严,再加上蔡氏娘家在荆州是地方大族,势力很大,刘表就在选择谁为继承人问题上很为难,他曾说:

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大事;次子琮,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

刘表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犯了和袁绍同样的错误。毛宗岗曾评价刘表说:“既爱少子,又怜长子,又怕蔡氏,活画一个没主意、没决断的人。”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在犹豫不决中,刘表病重,虽然他临终前决定立长子刘琦为继承人,但刘琦在前期的立嗣之争时,为躲蔡氏,跑到江夏去了。趁刘琦不在,蔡瑁和刘琮联手将刘表的遗嘱进行了篡改,改立刘琮为继承人。得知消息的刘琦和弟弟刘琮彻底反目,兄弟二人闹得不可开交,刘琦、刘琮两兄弟也同样步入了袁氏兄弟的后尘。在兄弟征战中,刘琮占了绝对上风,刘琦战败后逃走。而与此同时,曹操已率大军来袭,刚刚在兄弟之争中打了胜仗的刘琮,只得乖乖的举手投降,父辈辛苦多年创下的基业也不复存在了。

由于,刘表在生前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直到奄奄一息之际才下定决心,虽选择了长子继承。但他犹豫不决的态度,早已为后来的兄弟之争种下了祸根。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曹操在选择继承人上也是左右为难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其正妻丁夫人没有子嗣,收养了侍妾刘氏所生的长子曹昂。曹操对曹昂寄予了厚望,曹昂本人的表现也很出色,如果不出意外,曹昂接班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可惜的是,曹昂在建安二年,随曹操征讨张绣时,为救曹操而战死。另外曹操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儿子,就是大家熟知的“曹冲称象”的那个曹冲,但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病死了,曹操为此非常伤心,他曾对其他儿子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下之意就是,曹冲死了,你们才有了做继承人的机会。

在曹操剩下的儿子中,按照长幼排序,就是卞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而曹彰幼年时就“好为将”,成年以后也是未改初衷,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多次立下战功,其无意于太子之位;而曹熊还很年幼,也不在考虑之列。所以曹操的继承人就在曹丕、曹植两人之间产生。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学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人物。尤其是曹植,后世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得八斗”。其实,曹操一直是比较偏爱曹植的,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就被封为平原候,在曹操征伐孙权时,曹操就让曹植留守邺城,刻意的培养锻炼曹植。但是曹植的文人性格,导致他纵性妄为,饮酒无节制,做事常常不靠谱。因此,大臣们大多支持曹丕,这也是曹操在立储之事上犹豫不决的原因。尚书就崔琰公开表示支持曹丕,并说:

立长子是《春秋》中的大义,曹丕仁孝聪明,应该继承大统。”尚书仆射毛玠说:“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曹操的谋士太中大夫贾诩智谋过人,深得曹操信任。曹操为立嗣之事征求他的意见时,贾诩明知曹操偏爱曹植,就故意不回答曹操的问话。曹操很奇怪,就说:

“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回答说:“我刚才有所思,所以没有回答您的问题。”曹操又问贾诩在想什么,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见到大多数大臣都支持曹丕,这也促使曹操最终下了决心,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曹丕为世子。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曹操在吸取了袁绍、刘表的教训后,选择了曹丕做接班人,并对曹丕进行培养,稳定了曹丕的地位,在曹操去世后,曹氏集团的权利移交得以平稳过度,没有出现袁绍、刘表去世后,积累的基业立即土崩瓦解的局面。并且由曹丕完成了曹操生前没有完成的计划,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为帝,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而与曹操同时代的孙权却没有吸取教训,也犯了袁绍、刘表同样的错误。

孙权到了晚年,在立嗣问题上所犯的糊涂,比之袁绍、刘表有过之无不及,更是为东吴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孙权有七个儿子,按照“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公元221年,孙权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史书记载孙登为人谦和、颇为人望。但可惜的是,孙登在公元241年病死了。孙权又立三儿子孙和为太子,史书记载,孙和“精识聪敏,善骑射,爱好人物。”看来这孙和也不错。但孙权却更喜欢四儿子孙霸,平时非常宠溺孙霸,给孙霸的待遇和太子孙和几乎一样。这就令孙霸持宠而娇,开始和孙和争夺太子之位,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闹得不可开交。为避免出现大的混乱,孙权废掉太子孙和,又处死了孙霸,同时将两派大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

最后没有其他选择的孙权,让七岁的小儿子孙亮做了太子。孙权死后,年幼的孙亮继位,大权落入权臣孙綝的手中,不久,孙綝将孙亮废掉,另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为帝。这么一折腾,东吴的元气也大伤,很快就被晋朝所灭了。

东吴的灭国,实际是与孙权在立嗣时所犯的错误有很大的关系。难怪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将东吴覆家亡国的责任,追究到了东吴的开国之君孙权的身上。

曹操吸取了袁绍、刘表选择继承人的教训,才有了曹丕的顺利继位


如何选择继承人,是一个关系到家族、政权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涉及到皇权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像历史上唐代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清代的“九子夺嫡”等事件,都是在立嗣选择上出现的问题。历史上发生的这类事情举不胜举。到清代雍正时,采取了“秘密立储”的制度,其实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兄弟争储的情况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