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施琅一度被人們作為有失民族大義的反面典型;但對於國家統一來說,施琅對清廷收臺、保臺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晚年對臺灣人民的盤剝也使他頗受後世爭議。在明清政權更迭的特殊時期,施琅以多重身份展現在歷史舞臺,我們來看一看不同時期的施琅將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兩度背叛明朝的“漢奸”

施琅早年棄文從武,17歲時投奔在明朝總兵鄭芝龍手下參軍的族叔施福,成為一名軍人。由於施琅精通兵法,智勇雙全,每戰必首當其衝,逐漸受到鄭芝龍賞識,成為施福的助手。鄭芝龍、鄭芝豹兄弟降清之後,施琅在清軍統帥博洛的招撫下,奉鄭芝龍之命,施琅第一次投降清廷。

投降清廷後,施福率領施琅等人隨明朝舊將李成棟入粵作戰,施家軍作戰神勇,被當地百姓稱為“岳家軍”,因此受到李成棟的排擠,多次在奏疏中誣陷施琅等人弱不可擊,並意圖將施家軍解散。不久李成棟復叛,施琅等人被遣回福建途中遭遇李成棟部將暗算,岳家軍損失慘重,不得以投入鄭芝龍之子鄭成功門下。

平臺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歸附鄭成功之後,施琅一度受到鄭成功的器重,許多軍國大事都與其商議;但時間一長,二人因戰略上的分歧產生矛盾,而施琅恃才傲物,常常頂撞鄭成功,不久被剝奪兵權。緊接著,曾受施琅節制的鄭成功親信曹德見施琅失勢,隨即投奔了鄭成功。施琅一氣之下,派人抓回了曹德,不顧鄭成功刀下留人的命令將曹德斬首。

自此,施、鄭二人徹底決裂,愛將被殺的鄭成功,認為施琅反跡畢露,隨即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親施大宣、弟弟施顯。施琅被捕後在部下的幫助下逃脫,而他的父親和弟弟卻被鄭成功殺害。施琅只好再一次投靠清廷,藉助清廷的力量抗衡鄭成功,報自己的殺父大仇。由於施琅兩度降清,在明朝遺老遺少眼裡,他無異於是“賣國求榮”的“漢奸賊子”。

大清的平定臺灣時首要功臣

再度投降清廷的施琅,憑藉著自己的戰功很快被清廷賦予重任,出任福建水師提督。但施琅對明鄭集團的速戰政策,遭到了清廷以鰲拜為首保守派的反對;而施琅兩次反覆,也讓清廷對其多有顧忌;不久後,施琅被調往京城任職,他的報仇大業只能暫時擱置。到京城以後,施琅並沒有被賦予要職,反而備受冷落。

平臺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施琅就這樣在京城待了13年,康熙繼位後,清廷多次招明鄭集團皆以失敗告終。康熙搬到鰲拜親政後,把平臺大業提了日程,這時候,在李光地和姚啟聖等人的推薦下,施琅得到了起復,再次出任福建水師提督。官復原職的施琅,不負眾望,率領在姚啟聖的配合下,清軍連戰連捷,很快收復了臺灣。

施琅在平臺過程中,恃才傲物的作風再次展現出來,對自己的“助手”姚啟聖橫加指責,並且特意早於姚啟聖向朝廷奏報臺灣大捷,將平臺之功據為己有,他因此也被康熙認為是平臺第一功臣,加封其為靖海侯。平臺之後,施琅在朝廷對於臺灣的去留問題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和姚啟聖等極少數人的強烈建議下,清廷決定在臺灣設府置縣,駐守臺灣。

鎮守臺灣時期的大清鉅貪

作為平臺功臣的施琅,很自然被康熙賦予鎮守臺灣的重任。此時的臺灣,很大一部分地區還屬於未開化時期,雖然明末清初,有不少大陸移民遷往,但大多集居在沿海地帶。施琅抵達臺灣後,下令不準大陸移民攜帶家屬,而且禁止廣東客家、惠州、潮州人入臺。理由是,客家人多出海盜,惠潮兩地的人與明鄭集團時代友好,此舉導致臺灣婦女奇缺,嚴重阻礙了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平臺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施琅在統治臺灣時期儼然是臺灣地區的土皇帝,他將南臺灣幾乎一半的土地據為己有,稱為“施侯租田園”;對於沿海的漁民,施琅也沒有放過,規定漁民必須繳納“規禮”,這些全部由臺灣衙門代其辦理,再統一押運京城,交付施家人。這一政策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所以施琅家族世代對臺灣人民盤剝近二百年,而施琅也就成了康熙年間的一大貪官。

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綸之父

對於施琅在臺灣的貪腐,聰明的康熙皇帝自然心知肚明,但康熙並沒有對施琅之罪,一方面是施琅的功勳卓著,在一方面是清廷的狹隘思想,認為臺灣為彈丸之地,施琅的貪不足以成為威脅。但施琅的兒子施世綸卻是康熙時期的一大清官,這是有清一代一大奇觀,也是對施琅居功自傲,貪得無厭的巨大諷刺。

平臺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施世綸是施琅的次子,早年曾隨施琅參與收臺大戰,而後以父親的功勳,恩蔭出仕。施世綸為官之後,勤政為民,廉潔奉公,清理冤獄,十分受百姓愛戴,被百姓成為“施青天”,因此也深受康熙的器重,稱其為“天下第一清官”,並委以漕運總督的重任。施琅於施世綸父子二人的強烈反差,讓世人頗為稱奇。

從民族大義的角度看,施琅是“漢奸、賣國賊”,但從國家統一的角度看,他是繼鄭成功之後的收臺功臣。雖然一生備受爭議,但人無完人,施琅的功畢竟大於過,他對國家統一做出的巨大貢獻,歷史必將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