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施琅一度被人们作为有失民族大义的反面典型;但对于国家统一来说,施琅对清廷收台、保台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晚年对台湾人民的盘剥也使他颇受后世争议。在明清政权更迭的特殊时期,施琅以多重身份展现在历史舞台,我们来看一看不同时期的施琅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两度背叛明朝的“汉奸”

施琅早年弃文从武,17岁时投奔在明朝总兵郑芝龙手下参军的族叔施福,成为一名军人。由于施琅精通兵法,智勇双全,每战必首当其冲,逐渐受到郑芝龙赏识,成为施福的助手。郑芝龙、郑芝豹兄弟降清之后,施琅在清军统帅博洛的招抚下,奉郑芝龙之命,施琅第一次投降清廷。

投降清廷后,施福率领施琅等人随明朝旧将李成栋入粤作战,施家军作战神勇,被当地百姓称为“岳家军”,因此受到李成栋的排挤,多次在奏疏中诬陷施琅等人弱不可击,并意图将施家军解散。不久李成栋复叛,施琅等人被遣回福建途中遭遇李成栋部将暗算,岳家军损失惨重,不得以投入郑芝龙之子郑成功门下。

平台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归附郑成功之后,施琅一度受到郑成功的器重,许多军国大事都与其商议;但时间一长,二人因战略上的分歧产生矛盾,而施琅恃才傲物,常常顶撞郑成功,不久被剥夺兵权。紧接着,曾受施琅节制的郑成功亲信曹德见施琅失势,随即投奔了郑成功。施琅一气之下,派人抓回了曹德,不顾郑成功刀下留人的命令将曹德斩首。

自此,施、郑二人彻底决裂,爱将被杀的郑成功,认为施琅反迹毕露,随即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施琅被捕后在部下的帮助下逃脱,而他的父亲和弟弟却被郑成功杀害。施琅只好再一次投靠清廷,借助清廷的力量抗衡郑成功,报自己的杀父大仇。由于施琅两度降清,在明朝遗老遗少眼里,他无异于是“卖国求荣”的“汉奸贼子”。

大清的平定台湾时首要功臣

再度投降清廷的施琅,凭借着自己的战功很快被清廷赋予重任,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但施琅对明郑集团的速战政策,遭到了清廷以鳌拜为首保守派的反对;而施琅两次反复,也让清廷对其多有顾忌;不久后,施琅被调往京城任职,他的报仇大业只能暂时搁置。到京城以后,施琅并没有被赋予要职,反而备受冷落。

平台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施琅就这样在京城待了13年,康熙继位后,清廷多次招明郑集团皆以失败告终。康熙搬到鳌拜亲政后,把平台大业提了日程,这时候,在李光地和姚启圣等人的推荐下,施琅得到了起复,再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官复原职的施琅,不负众望,率领在姚启圣的配合下,清军连战连捷,很快收复了台湾。

施琅在平台过程中,恃才傲物的作风再次展现出来,对自己的“助手”姚启圣横加指责,并且特意早于姚启圣向朝廷奏报台湾大捷,将平台之功据为己有,他因此也被康熙认为是平台第一功臣,加封其为靖海侯。平台之后,施琅在朝廷对于台湾的去留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和姚启圣等极少数人的强烈建议下,清廷决定在台湾设府置县,驻守台湾。

镇守台湾时期的大清巨贪

作为平台功臣的施琅,很自然被康熙赋予镇守台湾的重任。此时的台湾,很大一部分地区还属于未开化时期,虽然明末清初,有不少大陆移民迁往,但大多集居在沿海地带。施琅抵达台湾后,下令不准大陆移民携带家属,而且禁止广东客家、惠州、潮州人入台。理由是,客家人多出海盗,惠潮两地的人与明郑集团时代友好,此举导致台湾妇女奇缺,严重阻碍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平台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施琅在统治台湾时期俨然是台湾地区的土皇帝,他将南台湾几乎一半的土地据为己有,称为“施侯租田园”;对于沿海的渔民,施琅也没有放过,规定渔民必须缴纳“规礼”,这些全部由台湾衙门代其办理,再统一押运京城,交付施家人。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所以施琅家族世代对台湾人民盘剥近二百年,而施琅也就成了康熙年间的一大贪官。

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之父

对于施琅在台湾的贪腐,聪明的康熙皇帝自然心知肚明,但康熙并没有对施琅之罪,一方面是施琅的功勋卓著,在一方面是清廷的狭隘思想,认为台湾为弹丸之地,施琅的贪不足以成为威胁。但施琅的儿子施世纶却是康熙时期的一大清官,这是有清一代一大奇观,也是对施琅居功自傲,贪得无厌的巨大讽刺。

平台功臣施琅的多重身份

施世纶是施琅的次子,早年曾随施琅参与收台大战,而后以父亲的功勋,恩荫出仕。施世纶为官之后,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清理冤狱,十分受百姓爱戴,被百姓成为“施青天”,因此也深受康熙的器重,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并委以漕运总督的重任。施琅于施世纶父子二人的强烈反差,让世人颇为称奇。

从民族大义的角度看,施琅是“汉奸、卖国贼”,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他是继郑成功之后的收台功臣。虽然一生备受争议,但人无完人,施琅的功毕竟大于过,他对国家统一做出的巨大贡献,历史必将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