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风云际会——吐蕃帝国的消亡

吐蕃(藏语:བོད་ཆེན་པོ།,威利:bod chen po,拉萨话:/pʰøʔ˩˧˨ ʨʰẽ˥ po˥˧/,意为“大藏”)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君主制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两百年风云际会——吐蕃帝国的消亡

狮子旗

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在6世纪以前,整个西藏高原都分布着很小国家和部族,多说藏语,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一支最为强大,不但统一了诸邦,而且后来还建立了吐蕃王朝。

根据西藏传说,大约在前127年的时候,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出现了一位相貌不凡、语言不通的幼儿。当地人很好奇,便问他从哪里来,此幼儿用手指天。几位苯教领袖便认为他来自天上,将他背回部落,立为国王。这位幼儿就是吐蕃传说中的第一位赞普聂赤赞布。后来的吐蕃帝国君主均宣称自己是聂赤赞布的后代。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在松赞干布赞普继位以前,据说已传承了20余世,但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并无文字,因此其世系难以考证。

6世纪时,赞普囊日论赞开始用武力兼并其邻近的部落,森波、藏蕃、尼雅尼达布等国相继被征服。后来囊日论赞被谋杀,其子松赞干布继位,平定了各地叛乱。松赞干布继承其遗志,先后征服、兼并位于今青海玉树一带的“松波”、西部的苏毗、谦多(今昌都)一带的“康国”(旧唐书称“东女国”)、甘孜一带的“附国”、理塘一带的“蕃绿”、居青海的吐谷浑等国,633年,建都逻些(中古拟音 /lɑ sɑ/,今拉萨),国号“大蕃”或“吐蕃”,并在红山上建立皇宫。

在松赞干布统治期间,他也派遣了16名聪颖的西藏儿童前往印度学习,其中一名儿童吞弥·桑布扎,后来以梵文为蓝本而创制了藏文。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吞弥·桑布扎“发明”藏文以前,西藏早就已经有文字了。根据这种观点的说法,藏文系产生于象雄(即今阿里地区),时间则是在丹巴辛绕创立雍仲苯教的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

两百年风云际会——吐蕃帝国的消亡

现存大昭寺的照片

两百年风云际会——吐蕃帝国的消亡

藏传佛教红教(宁玛派)的大本营—桑耶寺。“桑耶寺”藏语意思是“三样寺”,位于拉萨东南方的河谷平原上

在征服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之后,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域松(即唐史中的禄东赞)到尼婆罗(今尼泊尔),采用武力方式迫使光胄王(Amsuvarman,或称“鸯输伐摩”)将女儿墀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墀尊公主携来了吐蕃历史上第一尊佛像不动金刚佛,并修建了饶萨孜拉康(即现在的拉萨“大昭寺”)。

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访问唐朝,这是第一次与当时统治中国大部的唐朝发生正式接触。听闻突厥和吐谷浑迎娶了唐朝公主,松赞干布也提出要迎娶一位唐朝公主为妻。这遭到唐朝的拒绝。松赞干布大怒,迁怒于吐谷浑。637年,松赞干布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联合象雄大举讨伐吐谷浑,灭亡其盟国党氏(即唐史所记“党项”)和白兰,逼近唐朝边境松州西境(今四川省松潘县),试图用武力逼婚。唐朝的松州都督韩威率军迎战,被吐蕃击败。唐朝派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等人出击,击败吐蕃。西藏方面的文献一致表示此战吐蕃获胜。如班钦·索南扎巴的《新红史》就强调唐太宗原本并不愿意嫁公主,是在武力威胁之下才同意和亲。松赞干布知晓了唐朝的强盛,便改为和平请婚,遣大臣噶尔·东赞域松(即唐史中的禄东赞)前往唐朝献聘礼。640年,唐朝派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文成公主携来了释迦牟尼佛像,并修建了饶摩齐(即今拉萨的“小昭寺”)。此外,松赞干布的另外三个妃子象雄公主、尺尊公主、惹拥妃等也分别创建了寺院,据说当时在整个西藏总共有108座佛庙。

大约在641年的时候,吐蕃协助尼婆罗平定内乱,并趁机将其降为附属国。642年,松赞干布亲自率兵攻灭了象雄,统一了青藏高原。647年,因唐朝使者王玄策等被印度的摩伽陀国扣留,松赞干布便以此为借口大举入侵印度,救出唐朝使者,同时征服了北印度地区。

两百年风云际会——吐蕃帝国的消亡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与唐朝关系良好,为盟友关系。650年,松赞干布过世。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年幼,由大相禄东赞摄政。禄东赞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赋,安定吐蕃内部。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将吐谷浑的虚实全部告知禄东赞。禄东赞便借机大举入侵吐谷浑,于663年彻底征服该国,改其名字为阿秦。吐谷浑国王诺曷钵携王后弘化公主出奔唐朝避难。吐蕃另立傀儡国王,并由禄东赞率军驻守,监督内政。此后,日渐强大的吐蕃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的霸权,屡次发兵攻打安西四镇,煽动疏勒、龟兹和西突厥的弓月部反叛唐朝,大破勃律,另立小勃律王,在西域设下了一个据点。667年,禄东赞逝世,其子论钦陵(噶尔·钦陵赞卓)等兄弟把持朝政。咸亨元年(670年),唐朝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诺曷钵还青海,论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大唐争夺陇右和河西走廊,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676年,芒松芒赞去世,其遗腹子赤都松赞被立为赞普,论钦陵继续掌政。这段时期里,吐蕃在西域的战事中处于劣势,转而攻打西南,夺取了岷江畔的数个军事重地。由于噶尔氏家族长期专权,与其他贵族产生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赤都松赞长大后,做出了清算噶尔氏势力的尝试。证圣元年(695年),赤都松赞假借在西域战败为由,诛杀了论钦陵的弟弟勃论赞刃。但翌年论钦陵与弟弟赞婆大破王孝杰于素罗汗山(今洮州附近),使噶尔氏的地位更加巩固。赤都松赞对噶尔氏一族猜忌心越来越重,终于在圣历元年(698年)对噶尔氏进行讨伐,捕杀噶尔氏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在吐谷浑举兵反叛,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论弓仁率部众投降唐朝,被安置在凉州的洪源谷以防御吐蕃。噶尔氏灭亡之后,吐蕃缺乏良将,在战事中多处于劣势。赤都松赞派麹莽布支前去讨伐赞婆,但大败。704年,赤都松赞亲征南诏,死于军中。幼子赤德祖赞继位,由祖母没庐·赤玛类摄政。

以后,吐蕃王朝与唐朝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修好。714年,吐蕃与唐朝议和,双方签订条约,规定以河源为界。未几战火又起,所以于730年又再度签约定赤岭为界。据《敦煌文选》和“达扎乐宫石碑”的记载:唐肃宗应允向吐蕃纳绢5万匹,为岁绢,这也是岁币的起源。

王朝盛世

唐代宗继位以后,停止向吐蕃纳绢。当时在位的唐金城公主之子,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极为恼怒,遣部下恩兰·达扎路恭(即马重英)率20万之众于762年(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攻陷唐都长安。赤松德赞(755年-797年)在位时吐蕃的国力达到鼎盛,除了大力发展佛教以外,还广拓疆土,疆界西至勃律、大食,东到川陇、南诏。

两百年风云际会——吐蕃帝国的消亡

吐蕃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佛教虽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便传入吐蕃,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从印度传入的密教和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有的“苯教”结合,而形成了藏传佛教。在佛苯之争后,佛教由赞普宣布胜出,而逐渐确立为吐番的国教。该教宣传宇宙大劫、一切无常、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修行解脱等教义,特别崇奉密宗,以无上瑜伽为最高修行次第,称为藏密。这是佛教传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动,宗教史学者将其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大约公元792-794年在拉萨桑耶寺发生了印度与中国佛教教义的辩论桑耶论诤,结果由代表印度中观学派的莲花戒胜出,而代表中国禅宗的摩诃衍则败下阵来并遭驱出境。详细情节,可参考吐番僧诤记,记载了西藏的官方观点。

两百年风云际会——吐蕃帝国的消亡

唐蕃会盟碑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战争,吐蕃和唐朝均感到疲惫。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双方分别在长安、逻娑(即拉萨)会盟,达成“唐蕃甥舅和盟”。由于这次会盟是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和二年,中国的史书称之为“长庆会盟”。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面。在这次会盟所签定的条约中,吐蕃和唐朝两朝的边界被确定,双方平等相待,互相承诺尊重对方的领土主权:今蕃汉两国,所守见管本界,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以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不举兵、不相侵。

王朝崩溃

吐蕃本部历经最后一任统一的赞普朗达玛而分裂,公元851年曾经游历唐代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曾写到吐蕃东部地区(西康)的“诸王”情况:

“上述国家之后便是Smad-bod诸王(下西藏,卫、康地区),这里的城市星罗棋布,国土幅员辽阔,一直延伸到Moutcha(蒙舍诏),而人口却比蒙舍诏为多,而且比他们更接近中原人。和中原人一样,也任命太监管理财政。该国和中原接壤,同中原的君主和睦相处,并不臣从于中原的君主。国王每年向中原派使节,进送礼品,而中原的统治者每年也给他们送礼品。由于面积大,人口多,中原的王朝担心它会征服自己国土,因此,每当其使节进入中原之土地时,总是处于被监视的状况。该国和中原之间,除高山峻岭之外,只有崎岖山径。”

吐蕃王朝时期的西藏一直处于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的争斗之中。吐蕃末期,苯教势力又占了上风。会昌元年(841年)可黎可足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其兄朗达玛被扶上赞普之位。朗达玛代表着反对佛教传播的势力。841年末代赞普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注 7]杀害僧人首领,强迫僧人还俗,关闭寺院,毁坏佛像、佛经,史称朗达玛灭佛。

会昌三年(843年)朗达玛被僧人拉垅贝吉多吉射死。达磨的两个儿子俄松和云丹在父亲死后又为争夺赞普之位爆发了被称为“伍约之战”的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随即发生混战。在咸通十年(869年)又引起臣民的大反叛。乾符四年(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陵墓,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到此告终,西藏正式进入分裂割据的时代。

如果从宗教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

吐蕃帝国的衰亡同历史上的其他政权如出一辙,成于强祖,败于儿孙。这或许已成了定律,小到家族,大到国家,统统适用。古人常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大抵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