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有能力將劉邦困於白登,卻為何沒有像後世異族那樣問鼎中原?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白登山上,大雪紛飛,天氣格外的寒冷,漢高祖劉邦帶著僅剩下的萬餘人馬,正等待著匈奴人最後的決定。

七天來,大大小小的戰爭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白天、夜晚,一刻都不敢大意。匈奴人的軍隊無邊無沿,四個方向、四色人馬,青、白、黑、紅,在大雪的映襯下,給人以極強的壓迫感。漢軍的糧食已經見底,繼續下去,將士們便將易馬而食了。陳平派去收買匈奴閼氏的密使依然沒有帶來回信,大部隊的援軍也遲遲未能趕來,劉邦心中只恨當初自己輕敵冒進,才落得如此地步,堂堂楚霸王項羽已然命喪烏江邊,難不成他劉邦便將氣絕這白登山了麼?

匈奴有能力將劉邦困於白登,卻為何沒有像後世異族那樣問鼎中原?

正在此時,密使終於回來了,他臉上洋溢的笑容在風雪中看起來是那麼地溫暖,瞬間如一股暖流般溫暖了將士們的心,他們知道,他們終於要得救了。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匈奴的軍隊便緩緩地開出了一條”生路“。

已經圍困漢朝皇帝整整七天七夜的匈奴冒頓單于為何會突然決定放了劉邦呢?他為何不趁機除掉劉邦,像後世的異族那樣,問鼎中原呢?這還要從陳平的計策說起。


一、陳平之計

在與劉邦一同被困白登山的這幾天裡,陳平無時不刻不在想著辦法,解救自己和君主劉邦。

根據他連日來的觀察發現,匈奴的賬中有一女子與冒頓非常親密,他忙派人前去打探,這才知道那是冒頓最寵愛的閼氏,冒頓對她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於是,陳平建議劉邦,可以從這位匈奴閼氏入手,身為一個女子,自然不會拒絕讓她更加亮麗的飾品,更加不會願意看到冒頓攻佔中原後身邊多出無數的中原美女。果如陳平所料,匈奴閼氏見到如此多的金銀飾品,簡直愛不釋手,當即表示願解”白登之圍“。

匈奴有能力將劉邦困於白登,卻為何沒有像後世異族那樣問鼎中原?

很快,閼氏便找了個機會,對冒頓說道:“漢軍援軍將至,恐怕明天就要到了吧。如今漢朝皇帝被困於山上已經有七天了,卻依舊看不出來絲毫的亂像,是不是有神靈在庇佑啊?我擔心援軍一到,我們可就腹背受敵了。”

冒頓聞聽,問道:“那該如何是好呢?”

閼氏答道:“不如我們打開一個缺口,放他們走吧。這次我們出來收穫也不少了,何必再冒那個險呢?”

冒頓一聽,倒也是這麼個道理,於是便一聲令下,將劉邦放了。


看起來,冒頓好像一個”寵妻狂魔“,單純聽閼氏幾句話,便做了一個如此重大的決定;實則不然,冒頓早在此之前,便已經對當時所處的環境作了細緻分析的。


二、三大不利因素

對當時的冒頓來說,至少面臨三個非常不利的因素:

1、七天未能攻下白登山

匈奴人”人馬合一“、御射純熟,在平地作戰,來如風、去似電,自然難以阻擋,然而說到攻堅戰,卻是他們最不擅長的。尤其當他們的對手是剛剛從楚漢戰爭中勝出的劉邦之時,即使擁有人數上的優勢,冒頓也很難吃掉。結果,這一耗就是七天之久。

2、盟友失約

在這七天之中,冒頓的盟友——韓王信的手下王黃、趙利,卻並未按照原本的約定,前來會和。這讓冒頓有點心裡發慌,他不知道二人是被漢朝軍隊堵住了,還是二人已經與漢朝再度合作,打算將他一舉消滅。

3、劉邦援兵已到

警覺的冒頓不停地派出多路哨兵前去打探。此時,恰恰傳來了漢軍大部隊已兵近平城、不日將抵達白登山的消息。

匈奴有能力將劉邦困於白登,卻為何沒有像後世異族那樣問鼎中原?

在這種情況下,如若冒頓不能在一天內拿下劉邦,便有可能需要與漢朝的大部隊硬碰硬了。即使匈奴最後勝出,這種戰爭的損耗,也是冒頓所不願承受的。所以,權衡利弊之下,冒頓已有心撤軍,恰在此時,閼氏提出瞭解決辦法,冒頓便順水推舟似地放了劉邦。


三、此役的影響

這場戰役原本的劇本似乎更像是兩個蓋世英主之間的一場硬碰硬的對決,結果卻由於冒頓的誘敵之計,導致了劉邦的輕敵冒進,演變成了一場包圍與反包圍的戰爭。

不過,在這場戰役中,卻使雙方都對對方的戰鬥力進行了重新的評估,可以說原本自信滿滿的兩個人經此一役都開始變得小心謹慎起來。劉邦因原本就是劣勢一方,自然不敢再輕言攻打匈奴,而匈奴人因為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能拿下一個山頭,從此,也不再發起如此大規模的戰爭。

在這種形勢下,漢朝人主動提出了“和親”,即以宗室之女嫁予匈奴單于,以示交好之意,而作為“回禮”,匈奴人則保證不再出兵攻打漢朝的土地。只不過,這種保證時而生效,時而無效,匈奴人還是會時不時地騷擾邊境,一旦匈奴發生大災荒時,中原邊境城市更是成了他們的“提款機”,而當漢朝在邊境集結軍隊,意圖重創匈奴人的時候,匈奴的大部隊卻又望風而逃了。總的來說,在“白登之圍”(公元前200年)到“馬邑之謀”(公元前133年)之間的近七十年裡,雙方就是在這樣一種“拉鋸”似的關係當中,向前發展的。

匈奴有能力將劉邦困於白登,卻為何沒有像後世異族那樣問鼎中原?

然而,經過近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大漢朝已經由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發展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帝國,而匈奴人雖然依舊是草原上霸主,但與漢朝的差距卻越拉越大了。最後,漢武帝憑藉幾代先祖攢下的家底,瘋狂與匈奴人“唆哈”,終於拖垮了匈奴人。


假使冒頓單于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當年的他是否會改變選擇、問鼎中原呢?

答案也許依舊是不會,因為匈奴與漢朝的戰略差距還是太大了。


四、匈奴與漢朝戰力的對比

提起匈奴的戰鬥力,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他們比後世問鼎中原的很多異族都要強大,比如契丹、比如女真,當然,也包括他們自己的後代劉淵時期的匈奴等等,但是在漢朝統治時期,匈奴卻始終未能真正大規模的攻城略地,即使偶爾進城劫掠,也仍舊沒有占城而居。

這其中,不但包括匈奴人沒有強烈的嚮往中原城市生活的意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朝軍隊整體戰鬥力要遠在匈奴人之上。

1、從人口上看,匈奴人同後世的異族一樣,與中原地區相比是處於絕對劣勢的。

根據著名“漢奸”中行說【zhōngháng yuè】的說法“匈奴人口不及漢之一郡”,當時漢朝的郡如同我們當今的省一樣,人口跨度非常大,大郡人口可達二百萬以上,而小郡則不過二三十萬而已。

我們再根據《史記.匈奴列傳》中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萬”的說法來推測,匈奴的總人口應在100萬-150萬之間。而即便是漢初,漢朝人口也在1500萬上下,即相當於匈奴人口的十倍。然而到了漢末,漢朝人口總數已達6000萬左右。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漢朝人口約在4000萬-5000萬左右,可以說這個優勢是壓倒性的。

2、漢初的兵制

很多看慣遼史、金史的朋友一定對這個對比非常不感冒,畢竟剛剛發展起來的時候,他們甚至還達不到巔峰匈奴的人口數量,而當時的大宋朝一樣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壓倒性優勢的。但是,考慮到漢初的兵制,這個對比便完全不同了。

戰國混戰時期,過去並不太遠,戰國以來的“兵民不分”,或者說“兵民一體”的兵制依舊在漢初得以沿襲。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劉邦這些連大頭兵都不是的人,可以在戰場上耀武揚威。當時的兵制以及崇尚武力的民風,都使得漢朝人有極強大的戰鬥力。即便是那些文人、文臣也大都不是後世那種弱不禁風的樣子。

匈奴有能力將劉邦困於白登,卻為何沒有像後世異族那樣問鼎中原?

3、單兵作戰能力

從上面的兩點,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憑藉數量上的巨大優勢,漢朝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然而他們的優勢卻不止於此,憑藉著強大的技術優勢,他們甚至在單兵作戰能力上仍然佔有著巨大的優勢。

曾經斬殺郅支單于,說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對此做過對比: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在陳湯看來,五個匈奴兵也就不過相當於一個漢兵,原因是他們的刀劍不鋒利、弓弩也不強,即便是這些年來跟漢朝人學習,也不過三個頂一個而已。

也許陳湯話中有一定程度的誇張,但刀劍鋒利、弓弩射程更遠等等優勢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以,在武帝大規模對匈奴作戰的前十幾年時間裡,我們可以看到衛青、霍去病滿世界追著匈奴人打,甚至往往能以少勝多,就是這個原因。


水言水語

事實上,當年冒頓將劉邦困於白登之時,便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差距。他的數十萬匈奴大軍,用了七天七夜的時間,都沒能拿下劉邦的急行軍,更不用說硬扛後面的近三十萬援軍了。不是說冒頓完全不想問鼎中原,只是實力實在是不允許他這麼做。

讀漢匈戰爭這段歷史的時候,很多人會有一種錯覺,主觀地將匈奴的戰鬥力放大,而忽略了真正強大的漢朝。他們之所以能戰勝強大的匈奴,憑藉的也不僅僅是中原文化及經濟上的優越性,還有極為強大的軍隊戰鬥力以及後世所不具備的尚武民風。

匈奴有能力將劉邦困於白登,卻為何沒有像後世異族那樣問鼎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