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倚仗了幾百年的四塞之固,被劉邦順勢瓦解


整個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始終沒有亡國之危,除了秦人樸實好戰以外,和秦國的地理優勢是分不開的。秦國地處關中地區,西有蕭關防範隴西,南有散關防範川中,東南有武關防範荊楚,東方有最重要的關口函谷關,是秦國大門。歷代諸侯謀秦,秦人將函谷關一閉,對方再人數勢眾,也很難得以施展。

秦國由弱到強的幾百年間,函谷關被攻破的次數屈指可數。同樣身為首屈一指的大國,齊國地處山東半島,山東丘陵突兀地立在正中,南北兩方能方便各方敵人的進攻。所以齊湣王時代,樂毅聯軍一戰便打的齊國一蹶不振。如果齊國擁有秦國那樣的地域優勢,是絕對到不了這種程度的。

大秦倚仗了幾百年的四塞之固,被劉邦順勢瓦解

當秦國到了胡亥當政的時候,天下大亂。懷王和諸將商議攻秦。大家認為項羽喜歡屠城,不適合攻秦。身為仁厚長者的劉邦就被選中了。

其實劉邦一開始進軍並不算順利,這時候秦二世的暴政雖然讓秦軍離心離德,秦軍主力也在攻打趙國。但秦國部署中原、防守關中的力量仍然不容小覷。

劉邦徵秦的轉折點是宛城納降。劉邦本想繞過宛城繼續西進,但張良卻勸他說前面秦軍依然強大,如果和後邊宛城的軍隊前後夾擊,就太危險了。劉邦就留下來包圍宛城,開始死磕。

守城的南陽太守想不開,想自殺報國。他手下的一個門客,叫陳恢,勸住了太守,給劉邦寫了一封書信。信上說:"我聽說您和諸侯約定,先攻入鹹陽的就讓他在那裡做王。現在您停下來攻打宛城。宛城是個大郡的都城,相連的城池有幾十座,人口眾多,物資充足,官民都認為投降肯定要被殺死,所以都決心堅守。現在您圍在這裡攻城,士兵傷亡必定很多;倘若您率軍離去,宛城軍隊一定在後面追出;這樣,您向西前進就會錯過先進咸陽在那裡稱王的約定,後面又有宛城強大軍隊襲擊的後患。如今我替您著想,倒不如約定條件投降,封賞南陽太守,讓他留下來守住南陽,您率領宛城的士兵一起西進。那些還沒有降服的城邑,聽到了這個消息,一定會爭著打開城門等候您。您就可以大踏步地地西進,不必擔心什麼了。"

劉邦欣然答應,封南陽太守為候。

自此,劉邦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路過去,都在受降,沒費吹灰之力,就進了武關,最後他親手接過秦王子嬰奉上的傳國玉璽時,一定感覺跟做夢似的。

大秦倚仗了幾百年的四塞之固,被劉邦順勢瓦解

這時候秦地的情況才真實的展現出來,原六國百姓造反,那是因為被統治沒多久,和秦國朝廷還不是一條心。列國經營數百年,大家根深蒂固的認定自己是齊人趙人楚人的,所以一說造反,他們覺得就是報仇打秦國。但秦人本身呢?是和六國人死磕,保護自己的國家,還是也跟著造反?

趙高弄權,二世暴政,秦人其實也是深陷水深火熱,但是他們要是跟隨義軍反秦,焉知自己不會被六國人報復?項羽屠城就是教訓,項羽坑殺章邯大軍更是教訓。秦人這時候也是進退兩難,一方面不滿二世的統治,另一方面也不敢響應起義。

這時候秦軍和秦人忽然發現——劉邦能善待投誠的秦人,大家這下子才長出了一口氣,放下了戒備,歸順了劉邦。

作為一個老於世故的人,劉邦看出了這其中的關節。於是他入主關中之後,便封存了宮殿府庫,召來各縣有名望的老人道:"鄉親們苦於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裡做王,所以我應當做關中的王。現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餘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樣,安居樂業。總之我到這裡來,就是要為父老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再說,我所以把軍隊撤回霸上,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制度。"

大秦倚仗了幾百年的四塞之固,被劉邦順勢瓦解

秦人無不歡欣鼓舞,紛紛來送糧食慰問,被劉邦謝絕。劉邦此舉猶如久旱降甘霖。"旱"了多久呢?一百多年了。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便創立了一套立足於耕戰,以嚴苛法令管理百姓的制度。整個國家猶如一部耕戰的機器,民眾雖然有功能賞,但有罪也罰得太狠。時間久了,大家就都習以為常了。到了二世當政,勞役太重,秦人苦不堪言,以往對於刑罰擠壓已久的不滿像火山似的,隨時可能爆發。

劉邦一來,解開了鎖在大家脖子上的枷鎖,大家突然發現,原來可以活的這樣輕鬆自由。後來項羽來了,燒殺搶掠的程度令秦人恨透了項羽,更加懷念劉邦。

雖然劉邦沒有做成關中的王,但卻收攏了關中的人心。這對他日後的爭奪天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劉邦後來出蜀入秦,得到了秦人的熱烈響應。劉邦便把關中作為了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後來劉邦在中原與項羽征戰過程中,連戰連敗,每次都能依靠秦人迅速爬起來。秦人對劉邦不離不棄,和項羽不共戴天。

劉邦入秦的懷柔之舉,收攏了秦人之心,不僅迅速佔領了四塞之固的秦川,更為他征戰天下,立下了鞏固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