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出色的“多线程”科幻小说

第一次读李学武的文章是在《科幻世界》上,那时候唯一的感觉是读不懂——仿佛坠入云里雾中,朦朦胧胧的不知其所以然,思绪好像是跟随着某种意识在流动,却浑然不知归处。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种技法,而且好像是非常流行的样子。再后来,我又开始明白,那是一个流派,很多人都精熟其道。可李学武是不同的,至少在我所知道的人里,只有她如此写过科幻。但不管怎么说,那是老早以前的事了……自从决定不再看《科幻世界》以后(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一个字:“穷”),很多熟作者的名字便跃出了我的阅读视野。

我原本以为,这本十万字的集子应该是一部中篇。但事实上,这是一本作品集。回头想想,倒也对!少儿社的读本,青少年读者是大多数。倘若,文章的篇幅太长,小读者们只怕是没有兴致读完的。在这里我还注意到,李学武的这本集子里,绝大部分篇目都是少儿题材,文章写的不深,很好懂得哩!

读过这本书的各个篇目之后,我们可以从综述的角度,抽出明、暗两条线索。所谓明线也就是人类文明与异种的冲突;而所谓暗线也就是作者体现在作品中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其中的《雪天的镜子》一文,采用了“多线程”的创新写作方式,值得关注。

第一次接触“多线程”这个名词,还是在我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所谓“多线程”也可以理解为多结局。这种故事(或游戏)的构建的原理很简单,任何一篇作品,在故事推演过程中,某一个(或几个)情节要件可能具备可选择性,也就是说,因为选择的关系可能导致故事结局的差别。在传统的小说创作技法框架下,这种选择性是被忽视的,作家往往自选其一(最优解)作为发展事实,成立于作品中。“多线程”的创作方式最早出现在所谓“网络文学”之中,这和网络文学“一点起始,多线参与”的特点有关。在我看来,“多线程”的优势在于所谓“人性原则”和“阅读民主”,最核心的奥意也就是要把关键情节和发展趋势的选择权交给读者(同时也可能是作者之一),实现读者与作品的“互动”。因此,一些新派作者开始在创作实践中,仿拟这种创作技法。而《雪天的镜子》是我所看到的第一篇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科幻小说。

《雪天的镜子》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由“魔镜”引出的离奇故事。故事的主角初中生樊星星,而故事所展开的背景是许多人都熟识的中学校园。当然,这并不是一间普通的学校,作者在一开始便赋予了它三点不寻常之处:首先,这间学校的校舍是前清官僚的宅第,透着古朴和神秘的气氛——这为后面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准确的环境逻辑,使情节发展导入作者的设定之中;其次,与学校密切相关的是一个穿着黑衣的老人,他是这里曾经的主人,现在依然被人尊重,却又行为古怪——这是文章的第一悬念,也是导致故事发生演进的“原动力”;最后,“我”的老爸是校长,因此“我”的言行就有可能影响学校的重要决策(这体现于《一棵孵蛋的树》一文中)。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故事的最初发展。而故事的第一转折发生在樊星星发现魔镜以后,要如何处置这一新发现呢?拿走或者不拿走,拿走的情况暂且不说——如果不拿走,那么按照作者的设定,故事也就简单的多了:外星人上了“我”的身,去偷魔镜。结果被保安抓住。外星人“显身”说明原委,故事也就到此结束。这样的结局是在情节框架内是合理的,但是却有陡然而止之感,确有不甚精彩之处。正因为如此,我还是倾向于让主角把魔镜带走。于是,一连串怪事就此发生。这些怪事有两点值得怀疑的地方:①所有疑点都能与海相联系,可见事件与海有关,这也就可以推断出文章的远景将出现在海边。②从时间逻辑上讲,所有怪事都发生魔镜被带回之后,而要破解魔镜之谜,唯一已经掌握的线索就是那个黑衣老头。至于同学夏雪天的怪诞表现,自然也成为了又一重要疑点,但此时却处于次要地位。我们(或者说是主角)的首要任务是找到老头,明晰真相(至少是“他”所掌握的)。询问的结果是,一段不幸的陈年旧事被重新提起。另一重要人物陈钟(后文里的“傅爷”)间接登场。很显然,这个时候,要继续寻求问题的进一步答案——只有把叙事的重心,转向“海”。而雪天的一系列的怪异表象逐渐开始由故事中的疑点转化为悬念。而当他们(准确的说是依附在雪天身体上的“外星人”),确定了另一面魔镜的所在位置以后。另一对矛盾又显现出来,外星人不能触水,樊星星无力完成这样的任务的。所以他们必须找到能完成这个任务的人——一个熟悉海况的老潜水员。这个人就是“傅爷”。但是,傅爷一出场,就引发了尖锐的矛盾,其一是傅爷作为因魔镜而家破人亡的受害者与外星人的矛盾(简称“第一矛盾”);其二是傅爷作为“爱海人”与贪图私立的环境破坏者阿匡之间的矛盾。随着情节的继续发展,这个矛盾在阿匡得知魔镜的情况之后,又演绎出“我们”与阿匡因宝藏而引起的矛盾(简称“第二矛盾”)。而这个矛盾在此时成为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并直接引发了故事的第二个选择项,而由此引发两个结局:第一,就是“我”不顾“傅爷”的死活,执意留下守护第二魔镜。傅爷因此而死。阿匡夺走魔镜,却又因被魔镜复制而“失心疯”——在这个框架下,第一个矛盾设定失去意义;第二,我去救傅爷,而得宝心切的阿匡却险些丧命海底,最后魔镜被“我们”得到。而此前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第一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并直接导致傅爷对我们(指我和雪天)的报复。其最终结果是,我们(所指同前)失去了对危险的魔镜的有效控制(暂时的)。同时,困处海上的窘境,又造成了整个故事的第三个选择项:是消极待援,还是积极自救。前者诱发的是一个悲剧结局:依附在雪天身上的外星人,为拯救地球献出了生命;而后者虽然在当时看不出太大的收效,但是最终引发的结果,却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外星人可以回到自己的星球上去了,傅爷多年的心结被打开,阿匡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雪天恢复了原状,而“我”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综上所述,我以为页码2到68的故事应该是为这个故事的真正主体,因为从逻辑结构上而言,整个框架是最完整的,没有一处废笔。但是,既然给读者选择的权利,那么“断臂的维纳斯”同样是指的赞颂的。

文集里的其他文章,各由特色。而正如本文开始时,所讲的那样:环保意识是贯穿大多数文章的意识主线。

在众多的科幻作者队伍之中,李学武是少有的“双高”(高学历、高产量)型的重量级人物。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她的期待也就更加殷切。希望李学武在新世纪里,能够多出精品,为繁荣中国科幻事业多做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