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

虾米小亭


《清明》这首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说上任何一句,下句随即脱口而出。时间跳不脱清明,清明绕不过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是,简单平实之中也有着诸多争议,例如杏花村。对于题主的问题,西普将叙述自己的看法。

路上行人实际指诗人自己

“路上行人欲断魂”开头二字,重复强调行人的背景,是在路上。

本该在家乡清明祭祖的诗人独自一人,在雨中前行,连萍水相逢之人也没有一个。

这种天涯羁旅的漂泊孤寂之情,用“断魂”二字表达得直接而深刻,强烈且深隐——灵魂仿佛要与身体脱离。

春雨也在诗人愁闷之心上,“纷纷”下个不停,更增添了“悲”的意境,几乎让人无法承受。

正苦于无法消愁的诗人,意外遇到了牧童。

自古有“借酒消愁”之说,所以无奈之下,不得不“借问”酒家在哪里。

言外之意,是想借酒排忧解愁。更进一步写出了在外漂泊的悲愁心境。

杏花村虚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为什么是借牧童之手,“遥指杏花村”呢?牧童是一个特定的文学意象,是古代文人最高理想的化身

牧童所指的“杏花村”,是“断魂”的诗人,心灵短暂的归宿

这里的“杏花村”并不是一个荒凉偏僻的小村庄,甚至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某一个村庄 。

这样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在这首诗里,其实是一个温暖热闹有人有酒的山村意象,是诗人暂时寻求的心理期待。

但是何时才能到达?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此诗在这一句便戛然而止。

但唯一可以窥见的是,“杏花村”也只是暂时的“安心”处,离开“杏花村”,痛苦依然会延续。着实耐人寻味。

—END—

我是西普,请大家多多关注☆


恋恋西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行人”应该就是作者自己;“杏花村”就是杏花深处的村子

《清明》是唐朝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流传甚广的七言绝句,浅显易懂又清新灵动;有如白话却意蕴无穷。全诗如下: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路上行人欲断魂,牧童遥指杏花村”,行人是什么人?杏花村是村子还是酒馆?

题主的问题是“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关于“行人”,一直有两种解释,一是羁旅之人,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二是走在路上的人,就是指作者本人。我倾向于第二种,但不是为了祭拜,更可能是踏青;至于“杏花村”,就是杏花深处的村子。

杜牧简介和此诗的写作背景,这能解释“行人”的意思

要解释问什么,我们就得了解下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有的人会说这太磨叽,但是,深入地解析诗句的意思,就必须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生活阅历和心里状态,“言为心声”,写景也好,状物也罢,都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即便是说明,用词、语感所形成的意境里也包含了作者的情绪。同样是春雨,在韩愈的诗里就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在杜甫诗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在张志和的诗里就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在温庭筠词里就是“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的惆怅……而在杜牧的诗里,纷纷的春雨就是“欲断魂”的凄迷愁绪!

清明,又叫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源于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包含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主要内容就是踏青郊游和扫墓祭祖。在唐朝的时候,清明节已经全国盛行而且设有假期。据《唐会要•卷八十二》“(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二年(777)诏令,衙门放假五日”;及至“贞元六年(790),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假加七天”。这个假期,就是让官员和百姓一样有时间在春和景明的清明节,踏青游玩和回乡祭祖,以缅怀先祖,弘扬孝道;以及宣扬统治者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天地人合一”和谐的思想。

我们再来看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的孙子,驾部员外郎杜从郁的儿子,唐朝杰出的诗人散文家。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他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但在会昌二年(842),因“牛李党争”受牵连,外放黄州刺史;会昌四年(844),迁池州刺史,彼时他42岁。

这首诗就是写于池州任上。池州,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他老家是陕西,两地距离遥远,就是有假期,也不够用,所以他不可能在清明这天出门为了祭祖扫墓。如果这里的行人是作者自己,那他就是踏青:谪贬外放,心情不见得能太好;赶上清明,万物复苏草木焕发勃然生机,既然离家太远无法扫墓,就郊游踏青放松放松也好;可惜天公不作美,下雨了,正所谓“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祭祖不成,更添思乡意;游冶不成,落雨纷纷,衣物粘湿路难行,所以才会心绪迷乱“欲断魂”。如果这里是指“在外行旅之人”,那就有可能是为了扫墓祭拜,但也不排除郊游之人,但这有些牵强:"欲断魂"是自己的感受,你不能强加给路人,人家有情人共游,还感觉是“微雨燕双飞”呢!

题主的问题还有副标题,问的是“路过的人还是祭拜的人”,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路过的人”好理解,这里面有大部分就是为了祭拜;“祭拜的人”就没法解释了,是指作者还是别人?作者不是祭拜的人;祭拜的人又包含在“路过的人”之中。所以,“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没毛病,可作问题,亦可如上回答。

“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什么“杏花村”是指村子而不是卖酒的地方?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诗经》里就有二十多处提到酒。《汉书•食货志》“酒家开肆待客设酒坊,故以垆名肆”,唐朝时卖酒的地方仍然叫酒肆、酒坊、酒馆、酒家、酒楼。这个从唐诗中就多有体现:王绩称“斗酒学士”,写下《过酒家五首》;贺朝的《赠酒店胡姬》,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等等。当然,这些卖酒的地方是有名字的,比如《酉阳杂俎》里提到的长安长乐坊安国寺的“红楼”,“杏花村”是某个大酒楼的名字也未可知;但是,唐朝时卖酒的地方,不以店名为主,而是以酒旗作为显著标志,韦应物《酒肆行》“碧琉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缴上客”,皮日休《酒旗》“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刘禹锡也曾写过“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陆龟蒙亦有“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的诗句,无论大酒店还是小酒馆,都会扯一面酒旗醒目。

杜牧去的是乡野之处,有的只能是小馆,可能没有店名,但一定会有酒旗。换句话就算是那个店叫“杏花村”,也一定不如酒旗明显,酒旗都看不到,就更别提店名了。况且,"牧童遥指",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隐约可见杏花深处,小小的村落。

杏花,在我国有两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多地有种植,烟雨杏花,正是江南好风景。唐宋时包括现在杏树或环绕或点缀的小村子太多了,杏花开时,似锦似霞,美如得如诗如画。白居易的“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王维的“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李贺的“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都是讲的杏花掩映的小村。据说安徽贵池附近还真有个叫“杏花村”的小村,但是我不倾向于实指,因为诗词都讲究美感,“杏花村”指杏花深处的小村足矣,不是非得指名字叫“杏花村”的小村。

写在结尾: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行人"应该就是作者自己;“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杏花村"指的是杏花深处的小村子。这首诗简直就是一幕超短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独白(牧童可能都没出声,只顺手一指),画外音(呶,就那儿,村子里就有酒馆)。布景:纷纷的雨丝,灿若云霞的杏花环抱的村庄,如梦如幻。不愧为千古名篇!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hyg陌上花开


行人指的上坟祭祖的人,杏花村指的是一个村子,而不是酒馆。

读完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很自然的就有这样一个场景:诗人杜牧在清明节这天上坟去,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诗人看到路上的行人和他一样准备去上坟祭祖,因为天气的原因,大家心情迷乱,一边要躲着雨,一边不知道怎么去上坟,没有办法烧祭品,也不方便扫墓,草草地结束后正准备回家,雨却下得越来越大了,身上也被雨打湿了,诗人又冷又饿,一摸口袋里还有几块碎银子。心想,干脆找个心馆子搓一顿,喝点老酒暖和暖和吧!

诗人看到路边有个穿着蓑衣的小孩在放牛,就问:“你知道这附近哪里有酒馆吗?”

牧童指了指远处的一个小村庄,说:“前面这个杏花村,村里家家户户都酿酒,还有几个小酒馆呢。”

这里的杏花村是一个很有名酿酒专业村,这里山川秀美,泉水清澈,村里家家户户靠酿酒为生,在这一带很有名。

杏花村酿酒有名,自然有外地客人慕名而来,所以少不酒馆。

所以说,《清明》里的杏花村指的是杏花村里的酒馆而非杏花村。





非主流农村人


题主虾米小亭,你好,我是葵花子籽籽,一个文学爱好者。《清明》一诗,我在此道出一些自己得理解,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诗境

唐代杜牧的这首《清明》,描绘的场景真实清冷,让人感觉穿越千年回到了唐时的清明时节,身临其境。文字通俗易懂,用景语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情语,给人一种对“断魂”感同身受。

2、诗意

这首诗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出一幅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的画面,清明节气,春雨纷纷,大地被笼罩在春雨薄雾之中,潮湿清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画面中人物的状态,路上的行人,轻掩衣襟,踩着湿漉漉的泥土,神情凄迷,目光幽怨。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描写的诗人的举动,提现的是诗人的内心。阴雨绵绵,也不适于踏青,又孤身处于异地他乡,这愁绪就像连绵的阴雨一样笼罩在心头。那就找个喝酒的地方,温一壶老酒,赏雨,浇愁。旁边正好有骑着老黄牛的牧童经过,上前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传神地描绘出牧童的形象,牧童伸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也就是告诉诗人那里有酒家。

3、行人所指

我理解的“路上行人欲断魂”里的行人所指范围应该包含了旅人,祭拜的人,以及诗人自己。这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看似描写祭拜的人因为亲人的阴阳两隔而“断魂”,行旅之人因为孤独失意而“断魂”,实则也借他人写自己“断魂”的心境。这首诗时是杜牧从宣州赴扬州途径江宁时所作,诗人自己也是孤独的行旅之人,此情此景,有感而发。

4、杏花村所指

据《江南通志》记载,《清明》这首诗是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由宣州赴扬州,途径江宁(今南京)而作。诗中所指杏花村是江宁的一个村子,今位于南京秦淮区,原址位于今南京城西南隅,凤台山、花露岗南侧低丘地带。春秋战国时,毗邻长干里闹市区,为人烟稠密之地。南朝刘宋年间,杏花村以出售“金陵春”佳酿闻名于世,村内酒令飞扬,酒香四溢,时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之说。

由此可见,诗人杜牧也许是内心惆怅,正好途径“金陵春”佳酿的产地,心向往之,也就是他知道附近有酒家,又借问牧童杏花村具体方向位置,寻到酒家,美酒佳酿,烦恼自消。

以上,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葵花子籽籽


野狐试答

题主虾米小亭好,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可谓家喻户晓。我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时回答你的问题,希望对你英文翻译此诗能有点参考价值。

一 清明节

清明是春天六个节气中的第五个,此时,料峭春寒已退,大地草木葱茏,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这正是人们踏青游春的好时机。压抑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地赏游,可原野上一座座坟墓时不时会出现在眼前,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逝去的先人、亲人,于是,游春中增添了祭祀的内容,这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想应该在春秋就有了这个习俗吧,祭祖可以使民风淳朴,历朝必然提倡,符合人情、人性,百姓也是始终乐从。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各种人事活动会更频繁了,行役、商旅、游学等各式各样的人往来于道路之上,这首诗就是杜牧出任池州刺史途经金陵杏花村所作。

清明时节多雨也是自然现象,这更增加了祭祀时悲伤的气氛,但游春却是快乐的,野狐有一首打油诗:“清明无雨才清明,清明有雨更清明。有雨无雨皆清明,我自清明真清明”,我想说的是清明节真是一个哀愁与快乐参半的节日。理解了这些就好理解杜牧的《清明》一诗,那我们就一起研读一下这首诗。

二 《清明》解读

这首诗是杜牧旅途所见、所历后的感兴之作,也是一副乡村风俗画,当然也抒发了作者洒脱的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赴池州途经金陵的路上,正值清明时节,天空突然下起了雨,而且雨还不小,这个时候行路之人都很狼狈,行人自然有专门上坟祭祀的,也有商旅、游子,更多的怕是踏青游春的闲客吧。

“路上行人欲断魂”,很多人把“断魂”理解为悲痛欲绝,认为这是上坟祭祀时的心情,这是想当然的理解,看看现实中清明上坟祭祀的情况就清楚了,除非所上的是新坟。时间可以消除所有的悲痛,过了三年,甚至十几年的坟,祭祀者会悲痛欲绝吗?怀念追忆是必然的,心生敬畏是可能的,悲痛欲绝就不合常情常理了。野狐认为此处的“断魂”是失魂落魄的意思,具体说就是突然的大雨让行路之人非常狼狈。 这种情况和苏轼《定风波 》词前序中所说的情形完全相同。(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借问酒家何处有?”行人在雨中狼狈不堪,而诗人却是洒脱超然,兴致勃勃地找喝酒的地方。这和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异曲同工。很多人将其解释为诗人要借酒消除心中悲愁,显然也是把诗人归作为行人,也是断魂者。这就一错再错了,即使行人中有新逝亲人悲痛不已的特例,杜牧悲愁什么?还要借酒来销,是有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兴中块垒的事,哪里有用自己的酒,銷别人心中伤痛的事。即使杜牧有外放的悲愁,也与此时此景无关呀。

“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牧童,有杏花,一下明朗了许多,春天的气息大增。“遥”非实际距离远,有曲径通幽之妙,道路曲折,树木掩映,酒家就在前面一片杏花的小村中。“杏花村”,牧童没有说,只是用手指了开着杏花的村落,应当不是村庄的名字,也不是酒店的名字,后来这个村因诗而得名未尝不可,很多酒店也因这首诗自号“杏花村”,足见这首诗影响之大。雨中别人狼狈不堪,诗人从容潇洒,不能说苏轼《定风波》中的旷然洒脱是学杜牧,可以说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三总结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必然会在合乎事理的前提下抒情,如果事理不通,或者很牵强,那理解必然有问题。人情事理古今相通,揆情度理是理解诗歌必不可少的。理解对了诗中的“断魂”和“问酒家”,就很容易看出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风俗画,抒发了诗人超然洒脱的情怀,不是纯粹的上坟祭祖,满是悲痛伤感的情调。


野狐习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馆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星花木兰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诗中“行人”是指作者以及和作者一样羁旅在外的人,杏花村应该是说杏花深处的村庄。

我们先通读一下此诗,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是在杜牧任池州刺史时。这里“行人”应该是指作者或和作者一样羁旅在外的人。如果是祭拜的人,就不会有“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一句诗句了,因为祭拜之人大多是是附近村庄的人,应该要比一个儿童更熟悉当地的情况。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的杏花村我觉得应该是指的一个村庄,牧童也许并不清楚酒家的位置,只是大体指了一个村庄的位置,让诗人自己去找寻答案。

这就是我对诗中“行人”,以及“杏花村”的理解,如果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蜗爱古诗词






Z一G一M


我认为诗中的行人指的是作者自己

杏花村指的是开满杏花的村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扬扬,

我心情烦闷地走在路上。

请问近处可有卖酒的客店,

牧童指向远方那开满杏花的村庄。

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本诗借清明寻常事物“小雨”、“行人”、“牧童”和“杏花村”,吟咏雨中烦闷心情,整诗极具韵律美感,犹如展开一幅春天美丽的画面。


香樟树1080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杏花村指在当时并不是真的有一个村子叫杏花村,也不是什么酒馆的名字 只是一个开满杏花的小村庄,村里有酒馆的旗子飘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