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教育專家周宏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能將莊稼種好的農民。世界上也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將孩子教好的父母。”

由此可見,父母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往往會對寶寶的未來發展產生不小的影響。為了寶寶的聰明不被埋沒,建議家長對於以下幾件事情儘量別做。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父母常做的這幾件小事,其實是在“埋沒”聰明的孩子,儘量別做

一、認為發呆的孩子,不夠聰明

大多數家長都認為發呆的孩子是不聰明的。其實,孩子出現發呆的行為,往往是大腦正在對腦內的信息進行儲存以及整理的過程英國的《每日郵報》曾經報道,喜歡發呆的孩子往往比不愛發呆的孩子更為聰明。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喬納森斯莫爾伍德是德國馬普研究所的一名人類認知學專家,他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道:“通過研究發現,喜歡發呆的人的記憶能力和大腦運行容量往往較普通人更為強大。由此可見,發呆反而是聰明的表現。

發呆會使我們的大腦白質和大腦記憶專區變得更為活躍。而且在發呆的過程中,由於人處於一個放鬆的狀態,也會使大腦的疲勞得到有效緩解。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對於孩子來說,發呆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記憶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出現發呆的行為時,一定不要過於對他們進行干擾。如果父母對孩子發呆的行為進行干擾的話,那麼就會使孩子思維過程被打斷,從而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專注能力的提高。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二、讓好動的孩子老實地坐著

身為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專家的加夫列拉·馬德里斯認為:“對於兒童來說,運動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探索世界。並且在運動過程中,兒童的多項能力將被得到開發。”

除此之外,加夫列拉·馬德里斯通過多項科學研究證明,在運動過程中兒童可以不斷地掌握多種能力以及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式。由此可見,對於愛運動的孩子家長一定不要進行過多地阻止。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對於喜歡運動的孩子,家長最好在生活中多帶他們接觸不同類型的運動方式。並且在此過程中,建議家長多以趣味性的運動方式為主,例如:跳繩、拍皮球、跳皮筋等。帶有趣味性的運動,可以使孩子對運動的興趣得到滿足,並且在此過程中還可以有效地促進智力的發展。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三、對待“小唐僧”,讓其閉嘴

三到六歲的孩子往往處於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內,孩子的語言能力往往也在快速的進行發展。而且,美國的心理學家貝蒂哈特通過對不同家庭的孩子進行研究後發現:“兒童在早期所接收到的詞彙越多,他們的智力往往也會比同齡兒童更高。”由此可見,孩子三歲前的語言能力發展,父母一定要注重。多陪孩子說話,或者在3歲前運用語言啟蒙的書籍,快速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有助於3-6歲智力的發展!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在生活中對於喜歡說話的孩子,家長一定不要制止他們說話的行為。面對愛說話的孩子,家長一定要給予積極引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對孩子多進行提問。例如,“今天你想吃什麼?”“今天想出去玩嗎?”“你喜歡這個玩具嗎?”通過家長的不斷髮問,就會使孩子有目的性的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斷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四、對待好奇寶寶,冷漠回應

法國著名作家法朗士曾經說過:“好奇心往往會造就科學家與詩人。”

一個擁有好奇心的孩子往往會對世界充滿著探索精神。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與思維也會得到不一樣的體驗,從而不斷加深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理解,使孩子的思維不斷地得到開拓。好奇寶寶對自己的未知領域探索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他們一些鼓勵及幫助。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當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將自己新發現的物品向父母展示時,父母一定要向他們傳達一種肯定的態度。例如:“寶貝你怎麼這麼棒?”“寶貝你真的是太聰明瞭。”通過這種正面積極的回應,可以使寶寶的自尊心得到滿足。龍龍媽媽還會在家中準備一套科普書籍,這樣每次寶寶問一些我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時,我們就一起去科普書籍中探索,不但激發了孩子主動探索的慾望,還增進了親子關係

父母經常做的這幾件小事,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儘量別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