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木石前盟”

細說“木石前盟”

只要對《紅樓夢》稍微有所瞭解,就知道此書表面上大體講的是寶黛釵之間的愛情故事。分別被稱為“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小說第三十六回,因襲人“出去走走”,寶釵過去坐在了睡著的寶玉身邊,拿起襲人繡的鴛鴦“替他代刺”,“只剛做了兩三個花辮,忽見寶玉在夢中喊罵說:‘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麼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薛寶釵聽了這話,不覺怔了。”

且不論最後結果如何,從“寶玉在夢中喊罵”聲裡可以看出,寶玉只認可“木石姻緣”,排斥厭惡“金玉姻緣”。這種“喜厭”當然反映的也是作者的觀點,也代表著《紅樓夢》隱藏的主旨思想。“木石姻緣”自然也是“木石前盟”,其於寶玉心中是什麼位置,在作者心中同樣是什麼位置。可是“木石前盟”究竟該怎麼解釋,作為讀者將其理解透徹是非常必要的。

關於這個問題,許許多多讀者都會說,這根本不算什麼問題,書中已經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木”指林黛玉,因其前身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仙草,下世為人就是為了還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石”是女媧補天剩下的頑石。被茫茫大士幻化作通靈寶玉後,神瑛侍者下世歷劫時賈寶玉銜之而生,實際上代表著賈寶玉為神瑛侍者與頑石的合體。因此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即為“木石前盟”。

凡是讀懂《紅樓夢》者都知道,這部書是用“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筆法來敘述的。也就是說表面故事用的皆為假語,隱藏在表面之下或背後的才是真事。書中“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意思就是,“公子與紅妝”的故事為假語村言,“白骨如山”中才有隱藏的真事。由於理解不同,就出現了大致兩種解讀方法:圍繞著“公子與紅妝”解讀的一種佔絕大多數;深入到“白骨如山”裡解讀的為極少數。 同樣,認為通過小說開篇的兩個神話,已經將“木石前盟”交待得明明白白者佔絕大多數;認為其深含寓意另有隱喻者為極少數。但是這種現象正在慢慢地轉變。因為暫時的多數者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如果表面的文字已經表達得明明白白,那還能叫做真事隱去、假語村言嗎?

就如相信整部書沒哪句話是明明白白的一樣,相信作者精心杜撰出的兩個神話故事,演繹的“木石前盟”是隱藏著深刻寓意的。“木石前盟”之寓意,關鍵在於對“木石”兩個字的理解。最直觀的是“木石”合在一起是“柘”字。如此直觀不容易使人認可,因為顯得太簡單低級,簡直如兒戲一般。然而書中這樣寫道:“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絳珠草”為“木”已是共識,“木”在(三生)石旁,不正是在表示“柘”字嗎?千萬不可輕視這個“柘”字,深究下去會發現“柘”的內涵非常豐富,並且還能體現出《紅樓夢》的主旨思想。

細說“木石前盟”

柘為木名時,分為小喬木和落葉灌木。這種小喬木多為攀援狀,皮為灰褐色或赤褐色,葉卵形或菱狀卵形,花為球形頭狀花序,成長髮育為聚花果,成熟的果實卵形,為絳紅色。幼小之時即被稱為絳珠草。作為落葉灌木的柘樹,一般在一至七米之間,為我國曆史上名貴木料。其樹芯為金黃色,在古代黃色象徵著帝王,皇帝身上的皇袍,就是用柘木染色。因其紋理清晰,顏色金黃,有著檀木一般的質地,因而被封為“帝王木,黃金木”。

柘作地名時,指的是河南省商丘市的柘城縣,那裡是六千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和安葬之地。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於株邑(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株為圖騰。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於今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朱襄氏被尊為朱姓始祖,柘城成為朱姓的起源地。由此可知,“柘”有“絳珠草,帝王,朱姓”的含義在內,也使得“木石前盟”有了“朱明王朝”之隱喻。

柘城於炎帝朱襄氏建都時為“株”;夏朝時稱“株野”;商朝時曾名“秋地”;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戰國時大部分屬楚國。其間又曾被稱為株邑、株林。秦朝時因實行郡縣制開始置縣,以邑有柘溝環繞,兩岸柘樹叢生,自古生產柘絲而得名“柘縣”。

吳氏紅學的瀟湘夜雨和滄海客兩位先生,在文章中對與賈珍、賈蓉父子有牽連的三位女子秦可卿、尤二姐和許(胡)氏所代表的三個姓氏,因在《百家姓》的“朱秦尤許”中獨少朱姓所隱含的意義,作過論述。說到柘城,這三個姓氏同樣也隱藏著深意。

秦姓之前不見朱姓,其實隱藏著兩個謎,第一個謎底也是“柘”字。因為柘城不但是朱姓的起源地,在秦朝之前的四千多年間那裡大多時期都是以“株”為名,“株”通“朱”。而到了秦朝始改名為“柘”縣,因此就有了“秦來朱去”之意。第二個謎底是“朱明王朝”。有道是“未嫁先名玉,來時本姓秦”,因秦始皇用和氏璧製成的“傳國玉璽”,其後成了皇權、王朝、江山和天下的象徵。秦姓前面故意隱去朱姓乃是不寫之寫,而“秦”隱喻著“傳國玉璽”,朱秦連起來,豈不等於“朱明王朝?可見其意義在於突出朱姓,以及隱藏朱明王朝。

細說“木石前盟”

尤二姐在寧國府與賈珍、賈蓉和賈璉廝混亂倫的故事,不是毫無根據的空穴來風。其故事原型正是來自於朱姓的起源地柘城,主角原型則是中國古代五大豔后之一的夏姫。

夏姬是春秋時期鄭國公主,鄭穆公的女兒。因為嫁給封地在株邑(柘城)的陳國司馬夏御叔為妻,而被稱為夏姬,死後亦葬於柘城。她也是春秋時期被公認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與多位諸侯、大夫私通,引出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史載她三次成為王后,七次嫁給別人為夫人,共有九個男人因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夏姬一生中的丈夫和情人之間存在有君臣、父子、叔侄及兄弟關係,甚至有陳靈公、孔寧和儀行父與她四人同床的荒唐事件發生。這與賈珍,賈蓉和賈璉與尤二姐的情狀是多麼的相似。夏姬那三個情人陳靈公、孔寧和儀行父是一君二臣,而明朝天啟時期朱由校的乳母客印月的三個情人明熹宗、魏朝和魏忠賢也是一君二臣。尤二姐、夏姬和客印月形成的這種相似的循環,難道不是《紅樓夢》在隱寫中進行的影射嗎?同時也證明了“木石”為“柘”的解讀走對了路子,是正確的,柘城確實蘊含了諸多紅樓文化,在《紅樓夢》中佔有特殊的位置。

許氏是秦可卿死後,賈蓉再娶的妻子,程高本中寫作胡氏,被稱為誤寫。可是“許”為多音字,也念作hu(胡),如此“胡氏”也就不算是誤寫了。漢字中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組合不同,意思也不同的現象比比皆是。作者利用“許”亦念hu(胡)這種多音多義的特點,讓賈蓉後妻許氏隱為hu(胡)的讀音,在隱藏的寫作手法中是存在可能與合理性的。這種推斷如果成立,那麼賈蓉與許(胡)氏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柘城的“容湖”這一景觀。當然會有朋友不認可這樣的推斷,那麼下面的解讀就權當是建立在不成立的假設之上,正所謂:我且姑妄言之,君且姑妄聽之。

容湖原名北舊湖,位於柘城縣城北側,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黃河決口衝灌進原柘城故城池而形成的天然湖泊。舊城圯於大水,一城錦鄉,沒於澤國。城池被迫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遷,以迄於今。容湖不僅面積大,而且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湖內有大量名勝古蹟。容湖的形成,其意並不僅僅是迫使柘城南遷,更在其形成於嘉靖二十一年。因為這一年是嘉靖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這一年被認為是明朝走向“末世”的開端。

細說“木石前盟”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使用的年號。朱厚熜即位之初,通過大禮儀之爭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天下翕然稱治”的“嘉靖中興”之局面。後因嘉靖迷信方士,崇尚道教,為求長壽,苦煉不老神丹,大量徵召十三四歲的宮女,釆補她們的處女經血,煉製丹藥。為保持宮女們的潔淨,她們經期時不得進食,只能吃桑葉,喝點露水。嘉靖多疑暴戾喜怒無常,鞭打宮女是家常便飯。宮女們終於忍無可忍,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發動了“壬寅宮變”。是夜,楊金英、蘇川藥、楊玉香等十多位宮女趁嘉靖熟睡之際,用事先備好的一條細料儀仗花繩搓成的繩子套,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後用力拉扯,在嘉靖拚命掙扎的慌亂中,多打了一個結變成死結,未能使繩套拉得更緊,才差一點點沒把嘉靖勒死。奄奄一息的嘉靖被聞訊趕來的方皇后救下後,不能言語,養傷多日。隨之經歷生死關的嘉靖開始怠政,從此獨居西苑,潛心修道煉丹,長達二十餘年不上朝,導致了“庚戌之亂”和嚴嵩長期專權亂政。

紅學界越來越多的紅迷認為,賈敬不問家事長期修道煉丹的形象在影射嘉靖帝,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柘城容湖形成的嘉靖二十一年,皇宮內發生的“壬寅宮變”,則成了“君王從此不上朝”的真接誘因。從而也體現了作者的筆法功夫,把“真事隱去”層層地隱藏得有多麼的深。

字會一字多音,語言亦常見一言多義。吳氏紅學認為《紅樓夢》中許多描寫都客觀地存在著多重影射。例如,看到書中薛蟠把《春宮圖》上“唐寅”的屬名看成“庚黃”的笑話時,讀者就可能聯想到1650年發生在廣州的滿清屠城事件“庚寅之劫”;也可能聯想到1644年五月三日庚寅時朱由崧在南京宣佈監國;又可能聯想到唐寅晚年經歷過的嘉靖朝,後來發生的兩次重大事件“壬寅宮變”和“庚戌之亂”。如果《紅樓夢》是曹寅子孫所寫的曹寅家事,會不會把《春宮圖》和“寅”字連在一起讓人浮想聯翩呢?

同樣“木石”合而為“柘”,可以從“柘”字上尋找出更多的解讀線索外,“木石”本身亦另有特殊的含義。因朱姓以赤心木為圖騰,木即可代表朱姓;“石”被幻化為通靈寶玉後,隱喻的是傳國玉璽、皇權、王朝、天下。所以“木石前盟”是以姻緣前定之寓,隱喻對已為前朝的朱明王朝的感情。而“都道是金玉良緣”中的“金”指“後金”即滿清,代表著書時天下已屬滿清之天下。

那麼“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本意即為:雖今在滿清,猶懷念朱明。這也與書中的“悼紅軒”含義是相同的,“紅”即“朱”色,“悼紅”當然是指懷念朱明。至於書中隱寫有“客氏淫亂”及“壬寅宮變”這種不光彩的事件,一是在反思朱明之失,二是痛惜這種事件給“末世”帶來負面影響。從而,為何“寶玉在夢中喊罵說:‘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麼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也就不難理解了。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