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营卫”与皮肤

“营卫”与皮肤

营称为营气(又称营阴,系与卫气相对而言),卫称为卫气,二者均属气的范畴。《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贯五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灵枢·卫气》言:“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灵枢·邪客》补充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栗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可见营卫之气均为中焦水谷精微所化生,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二者相互协调,“营周不休”,“阴阳相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关于营卫之气的更多论述,可参见孙广仁,高博.《内经》中营气、卫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30(1):65-66)。在生理情况下, 营在脉中以助卫, 卫在脉外以护营,二者外行于表,内散于里,相互拱卫,构成机体防御外邪之屏障,犹如士兵之驻防,故称“营卫”

营卫与皮肤的关系,涉及到营卫之所主(主宰)的问题。皮肤覆盖人体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它直接与外界接触,构成机体一道天然的物理屏障。从解剖上看,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紧密结合而成。表皮主要是一层角质,具有防止组织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上面有毛发、汗腺、皮脂腺的开口(中医称为玄府,为卫气和汗液出入之孔道),主要发挥物理防御作用(为卫气所主);真皮主要为结缔组织层,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和感受器,既通过血管、神经内分泌等与脏腑经络建立联系(如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太阳主外),又对皮肤起到营养、支持和调控作用(为营气所主,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谓“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发挥机体整体防御作用。因此,

就人体构成而言,皮肤腠理毫毛成其表;就皮肤功能而言,营卫熏肤充身泽毛为其用

当机体感受风寒,邪气直犯其表,营卫首当其冲。若机体腠理致密、营卫充盛,则以邪气郁遏营卫为主要病机,发为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当以祛邪为要,所以仲景说:“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临床主以麻黄汤。但若机体内虚,营卫不足,平素就表现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感邪后更以时时发热、汗出、恶风为主要表现,仲景称其病机为荣弱卫强,临床主以桂枝汤来治疗(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其实,营卫作为皮肤之功能,临床凡病在皮肤,皆属营卫受病。外感如此,内伤亦然。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痈疽篇》进一步解释:“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灵枢·刺节真邪》更指出:“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还指出水气、湿病、虚劳、黄汗等病证,凡病位在表,其发病均与营卫失调有关。可见,凡皮肤之痈疽疖肿,或寒或热,痒麻不仁,肿胀疼痛等等,均属营卫之病。所以,临床也可以通过调和营卫、畅达玄府来逐邪疗病。


要之,营卫失和不仅是太阳伤寒的基本病机,也是所有肌表皮肤疾患的共同病机。明白中医营卫与皮肤的关系,对于临床使用具有调和营卫作用的药物、尤其是通过解表药驱邪外出来治疗皮肤疾患或邪气在表的病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