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該不該送孩子出國讀書?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該不該送孩子出國讀書?

如今,有些家長在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不要引進西方的方法,二是要不要把孩子送到西方去接受教育。這兩個問題都與中美教育的差異有關。

我不主張國內家長送小學生、中學生去國外讀書。主要原因在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與他和家庭的關係、和家庭成員的親密程度密切相關,與家庭分離對他一生會有很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當然還要考慮教育的方式。美國和中國的教育固然有差別,但這些差別並不能簡單概括為“美國的教育對所有的孩子好,中國的教育對所有的孩子差”,反過來講也不對。

實際上,目前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普遍比中國要好,但中國有些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某些學科,可能也不錯。至於大學裡的學科是美國好還是中國好?可能美國好的要稍微多點,但也不是特別多,中國有些大學的有些學科明顯比美國大學的同一學科更好。但在中小學教育方面,兩國差別很大,不過也不是簡單的誰好誰差。

在美國的很多小學,同一位老師既教英文也教數學。其實,不同老師的特長不一樣,當他跨學科教學時,會影響有些學科的教學。一般來說,美國中小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不如中國。要強調的是,這種比較建立在中美兩國同等學區、同類學校的基礎上。因此,對一般人來說,中國的教育模式可以為自己打下比較好的理科基礎。

我們的中文教學,對應美國的英文教學。我們的中文教學比美國的英文教學要差。原因在於,我們的中文教學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和表達,而英文教學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教分析、批判、創新。後幾個層面,在中文教學裡面極少作為課程內容。

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法,是把中國的理科教育和美國的文科教育相結合,當然這不是很容易。不過,文科教學中所涉及的分析和批判,在理科裡面其實有一部分,只是在中國可能沒有很好地強調。

所以,家長如果準備在中小學階段送孩子出國的話,應該考慮到,他如果是理科很強的學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發揮、發展的可能性,可能比在中國小很多,而不是大很多。

在這裡,我還要加一個我個人的“偏見”,我必須強調,這是一個“偏見”:我認為,一個孩子如果能夠學好理科的話,那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學點理科。

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不學很多文科知識的話,到晚一點還能學,這是我自己的“偏見”。我所做的一些工作中,有與歷史等文科相關的,我以前並沒有學過這些,但感到年紀大了也能學會。

而如果先學文,以後再想學理,難度恐怕相當大,但有過這樣的人。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威滕教授大學時學歷史,後來轉而研究物理,數學也非常好。這樣的例子很少有,多數人先學文科再學理科會比較困難。

那麼,如果孩子在中國讀中小學,能不能培養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呢?

我覺得,在這方面,可能學校做得比較少,但家長可以做。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些文學作品,包括中文的古文,或者是現代文,甚至是魯迅的文章。家長可以把文章拎出來與孩子一起討論、分析,甚至反駁、批判文章的觀點,鼓勵孩子在批評的基礎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寫法。

除了分析和批判以外,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家長注重對孩子的培養。家長如果在平時經常注意小孩子觀察的事物,讓他們對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觀點想法,甚至做一些課題,就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家長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學、研究所、工作單位,讓他去參加活動,看看決策是怎樣做出的,從而培養創造性。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強調——批判性不僅僅是批評別人,也要批評自己,另外還要懂得理智的討論。

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缺乏批判性的訓練,其實對社會造成的損害不僅是不互相批評,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一旦批評起來就沒有理智。這也是美國中小學教批評和討論時,為何一定要教如何理性討論的原因。

理性討論,對於建設一個真正理性、真正和諧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關於這一點,我其實很希望中國的中小學校長、老師到外國去學一些,然後把這些可以用的東西用到中國來。建設性的批評和理智的討論,對增加我們社會的向心力會有很大幫助。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