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沒能力應對這個社會,只好送她出國」

說起中國的教育,想必很多家長都有擔憂,怕淹沒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於是,一大批家長前赴後繼,只為順利將孩子送出國門,這不,就連科學家也不例外。這樣的背後,究竟有哪些不為我們所知的原因呢?

我的孩子沒能力應對這個社會,只好送她出國……

近日,由饒毅等科學家主板的“知識分子”公號發佈了一篇文章,內容是對某國立研究所所長的採訪,這位30歲當教授,40歲當所長的科學家,道出了他眼中中國科學界的現狀——表面看起來一片繁榮,實則深藏危機。

1、口口聲聲說創新,創新的標準就是誰發的文章多

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科研界的秘密了,因為考論文數量來評職稱、論貢獻的事情,不光光發生在科研界,在各個大學、醫院、甚至大企業內,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不過這位所長吐槽的內幕,還是令我們感到很震驚。

他做過多次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委,這麼多年來,評判的唯一標準,還是看誰發了多少文章,文章又被多少人引用了等等。後來再去請他做評委的時候,他直接說:“不用找我們這些科學家評,你就從中關村找幾個三年級以下的學生來評,評的結果肯定會和我們評的高度一致——不就是數數嘛!”

中國每年製造的論文數量全球第一,可以說大多數都是抄襲,大家想的不是怎樣出精品,而是怎樣快速出文章,多發文章。2017年,德國醫學期刊《腫瘤生物學》下架了107篇中國醫學研究者的論文,原因是造假。兩年前,同樣是這家期刊,下架了64篇來自中國的論文,原因還是造假。這都是我們以論文數量來評定能力帶來的負面現象。

2、科學研究也蹭熱點

科學家想出名,想賺錢,本來也不是不行的,但現在的情況是,哪個項目更容易出名和賺錢,就一窩蜂地去搞此項目的研究,因為“這個項目熱,好發文章”

所長認為:“一個國家的科學體系應該有一個完整合理的佈局,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能有什麼頂上去。”而不是連科學研究,都想著蹭熱點。


“我的孩子沒能力應對這個社會,只好送她出國”


“比如高鐵列車的輪子、轉向架,我們國家能不能做呢?好像是能做,但是做出來又不太敢用。國外的一個輪子要經過各種載荷下的檢驗,他們多少年都在做這個玩意。但要在中國這麼個做法,可能沒等實驗做完你就被所在的學校、研究所辭退了,因為你多少年都在做一個又不熱、又不時髦的東西。”

3、在最有創新能力的年紀,選擇功利

所長還提到一箇中國科研界的怪現象,那就是最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人,不是想著去創新,而是想著怎樣最快功成名就,去做那些時髦的研究。等到功成名就了,才會想著做點真正的科研。可那個時候,當上了院士,評上了職稱,拿到了豐厚津貼,年紀也大了,可能也沒有創造力了。

綜上所述,所長害怕了,他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要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他覺得孩子還不如自己能言善辯,懂得處理這種人際關係。

“我雖然覺得這樣做也不好,但是我覺得我的閨女可能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辦呢?所以只好送她出國。”

有這種想法的,不單單是科學家

所長“痛心疾首”地講了中國科研界的弊病,最後想出的對策卻是“消極”的,是要把孩子送出去,離開這個環境。

其實,這也並不單單是像所長這樣科學家的想法,很多中國家長都在這麼做。

2016年,中國家長刷新了赴美留學生的記錄,一共有33萬孩子被送往美國留學。這些年,如果你經常乘坐往返於美國、加拿大的航班上,你會發現,乘客中學生的比例佔到大多數。

“我的孩子沒能力應對這個社會,只好送她出國”

在經年不退的“出國熱”背後,我們還看到更加決絕的“移民潮”。

2007到2016這十年間,中國人通過投資至少50萬美元的方式,一共拿到了43448張美國綠卡。正因為中國投資者的猛增,美國投資移民項目二十年來首次出現了排期——想投資,還得排隊。

特朗普上臺後,對目前的投資移民法案還很不滿意,他覺得50萬美元太便宜了,還不夠買一張綠卡。於是,他提議把爭論了多年的漲價計劃給確定下來,最低漲到80萬美元,最高漲到120萬美元。

即便如此,我相信也對中國人移民美國的熱情影響不大。為了孩子,多花幾十萬美元,中國富人們是不會心疼的。

我們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移民,沒有對錯,只是個人的選擇。就像有些人不喜歡北方的寒冷,就搬到了南方,有些人不喜歡南方的溼冷,就回到了北方一樣。你不能說北方和南方不適合大家生存,最多隻是不適合個別人。

我有一個朋友,32歲未婚大齡單身女,靠勞動自食其力,不偷不搶、不坑不騙,開車讓路人先行,老太太倒在地上敢去扶,按時交稅,積極捐款,自封“廣東省十大傑出青年”,而周圍的人都默默給她打上“剩女”的標籤。

“我的孩子沒能力應對這個社會,只好送她出國”

為了讓父母安心去相親,卻總是不滿意,人家說,你都多大了,差不多就得了別把自己給耽誤了,抓緊時間結婚。她說,想要先好好談場戀愛。人家差點沒笑噴,說,想不到你還這麼單純。她知道,這裡的單純,就是傻X的意思。

她搞不懂,她才32歲,怎麼就要主動地貼上去,父母因為她不結婚而被鄰居嘲笑,動不動就戳脊梁骨,她氣不過,罵回去,得到的是更多的嘲笑,還說是為她好。

以前留學澳洲的時候,她沒想過移民,現在她受夠了,決定離開這裡。最難的並不是如何移民,而是她移民後,父母怎麼辦?倒是她父親很開明:“說你有自己的人生,沒必要為了我們而活”。把她感動得稀里嘩啦的。

在她得到移民局的批覆,在朋友圈曬邀請函的時候,我還看到下面有這麼一段話,是韓國電影《熔爐》裡的一句經典臺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我的孩子沒能力應對這個社會,只好送她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