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以个人的角度,非教科书角度探讨?

汤汤哥儿


野狐试答

题主好,你的问题很有趣,我就说说对孟子其人的直观感觉吧。

读《论语》感觉就像围坐在冬天的火炉旁,听一位慈祥的老人娓娓地讲述人生的智慧;读《孟子》就如同站在空旷的广场中,听一位挽着衣袖举着拳头的演说家在秋风中高声地控诉着现实。孟子身上有一种侠义精神,他要不武功高强、身怀绝技,我都感到遗憾,奇怪的是孔子竟然武功出众,孟子到是嘴上的功夫厉害。

孟子长于辩论,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层层设套,让你没有办法反击,心里不服,嘴上不能不服,结果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的雄辩源于孟子的“善养气”,代天下申言,自然理直气壮,气盛言宜。

我最喜欢孟子的“性善论”和“养气说”,性善,让我们可以自觉去涤除自己身上自私、邪恶的东西。养气,浩然之气能让人精神充沛,自信满满。用于养生,邪不侵正,有利健康;用于作诗作赋,诗文会充满力量。

我最佩服孟子的革命精神,社稷不行换社稷,国君不行,换国君。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不行就换将,单位领导无能自然也要及时换。这种革命性还体现在读书上,那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惜尽信书的教条主义常见于读书人之中。


野狐习禅


孟子是个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人。

孟子有一句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就是正气、义气、骨气。而且这种气要用仁义道德去培养它,才能使这种气真正成为浩然之气。儒家文化并不像有人所认为的是“奴学",似乎儒家文化缺乏进取,只倡导民众循规蹈矩,唯唯诺诺,这是对儒家文化的曲解。孟子还讲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正是这种浩然之气的体现。

孟子是个德高志远,品行极高的人。

儒家学派对如何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使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都有深刻的论述。例如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自己的言行得不到別人相应的回报,那就应该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于仁爱,是否管理才智存在问题,是否对别人不够礼貌。当今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到“反求诸己”的人少之又少。人们往往遇事责备他人多,检查自己少,似乎已形成习惯。道德修养的内容涵盖甚广,如能遇任何事都能从"反求诸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孟子是个通达权变,机智善辩的人。

齐国辩士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与?”意思是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孟子回答是的。淳于髡又问:“嫂嫂掉进水里,小叔能用手拉吗?”孟子回答说:"嫂嫂掉进水里不拉,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进水里,小叔用手去拉,这是通达权变。”

淳于髡又问:“现在整个天下都掉进水里了,先生为什么不去救呢?"孟子回答说:"天下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进水里,可以用手拉,你难道还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小小故事,言简意赅,论辩说理,妙趣横生,彰显古人的智慧思辩能力。

孟子是个雄才大略,治国有方的人。

孟子的以仁治国,仁者无敌,选才任贤,官与民同乐,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官员廉洁从政等等治国理念,当今看来,仍有学习借鉴意义。

孟子是个激浊扬清,疾恶好善的人。

孟子的人性善学说,是儒家学派的主要论点。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属于仁义礼智的范畴。这些都是人的天生资质,只不过人不去想它而不觉得罢了。所以,孟子特別强调,人的天生善的资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如果我们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善的资质,人的那么一点点善就会逐渐消亡,结果人的所做所为就同禽兽一样了。

《孟子》一书,共七篇,三万五千字,二百六十章,洋洋洒洒,涉及面广,博大精深。从南宋开始,《孟子》一书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以后各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学派两千多年来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内涵,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至今仍有学习借鉴意义,国人学习传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啊。


卓何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教育学领域也是先驱者,他主张性善论


跑跑老年人


孟子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他的命运和他的先师一样是坎坷的。在宣扬儒学,提倡仁政的道路上,其步履是同样艰难的。尤其是在游说诸侯的历程中,不转折碰了多少壁,甚至于险些客死他乡。然而命运总是眷顾这些有准备有先见之明的人。尽管他的游说并不能让诸侯改变先前的暴政而施行他心目中理想化的仁政,但在当时广大的普通民众心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对后来的皇帝、大臣以及学者起到前车之鉴的效果。

他的作品风格在但是来说应该算是无人能比的。尤其是措辞委婉,类比推理的作文思想,为一大批的诗人,词人做采用。他的作品是诙谐幽默中不失脱俗,委婉例证中不失空洞······

总之,我认为他是无可挑剔的。但人无完人,他也不例外。他过风的宣扬“性善”,“自我完成”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带有明显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倾向和普遍的唯心主义思想。

尽管如此,他仍做为儒学泰斗与孔子齐名,由此可他造诣之深了。



自强不息sy


孟子是一个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坚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维度,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充分彰显出其人格魅力。

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同时,告诉人们,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百姓,要在做事的时候遵守“义”的原则,尤其是在“义利冲突”时,一定不能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丧失了人的尊严与道义。应该说,孟子的这种“舍生取义”,正是其大我人格的真实写照


关注梁心l


是一个仁的人!


中国新派从此以后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从多方面论述了自身修养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其中有不少的观点蕴含着历史的真知灼见,今天读来,仍洋溢着智慧的灵光。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孟子“不肯干”与“不能干”的区别,孟子回答,“挟太山以超北海”,这个说“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搔痒)”,说“做不到”是不愿意去做。

孟子进而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代的圣贤所以超过一般人,就是善于推行他们的好品行罢了。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孟子则予以进一步的充实与提高,他的着眼点不再是“己所不欲”,而是“己所欲”,提高到“推恩及人”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志向操守,并以身作则影响、帮助别人,把恩惠推广到周围的人,这是高尚的行为。

然而有人却打着“我做不到”的挡箭牌,放弃完善自己。孟子一针见血地辨明了“不去做”与“做不到”的本质不同,激励人们去做一个懂得爱人的良善之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有什么特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这种气,最宏大,最刚强。它是正义的长期修养和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做一件正义之事而能突然得到的。一旦干了内心愧疚的事,这气就会衰弱。

孟子讲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源于体内的一种物质的气,在孟子看来,这种体内的气与精神上的志气、气质紧密相关。当一个人结合自己的“道义”修养,坚持不懈地培养自己的气,发展到“至大至刚”、充沛全身并“塞于天地之间”的时候,这样也就具有了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也就是具有浩然之气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提出了他的标准,即作为一个男子,要以天下为己任,以仁、义、礼为终生言行准则,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不仅如此,他还要经受得住这样的考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响当当的语言,掷地有声。如果能在金钱诱惑、贫困煎熬、强权压迫下,仍然不改心志,不放弃理想,那我们就是真正的强者,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宋代大儒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指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可见,孟子关于“何为大丈夫”的论述,正是孟子自我人格的写照。


Wspace留白


我认为孟子是一个无背景,不自信,内向,不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喜欢一个人思考问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看破世间万物。(和我有点像)


杨懋林


孟子对人性的理解更深刻!不是那么急着去做官。


荷塘的鱼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