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天才

《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這就不免讓人好奇了:

高祖之風是什麼風?漢高祖劉邦自己,又是怎麼用人的呢?

《史記·高祖本紀》說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雖然《史記》中也說劉邦“慢而侮人”,估計是嘴上經常不乾不淨,但劉邦性格仗義寬厚、出手慷慨、大大咧咧,想必是沒錯的了。

劉邦的天才

也有人疑惑:劉邦運氣真好,怎麼起家之際,家鄉沛縣的販夫走卒,縣吏蕭何、管監獄的曹參、趕車的夏侯嬰、小販灌嬰、殺狗的樊噲、織簾子的周勃,個個在他手下神武天縱,打得天下英雄屁滾尿流呢?一個小縣城雲集了這麼多天才,這是啥概率呢?

其實未必是劉邦運氣好,而在於他確會用人。這不,先前在項羽手下不甚得志的韓信與陳平,到了劉邦手下,都成就了不世功名。

劉邦的天才

劉邦自己得天下後,曾擺酒飲宴,跟群臣總結道——連兵百萬縱橫天下,他不如韓信;轉輸軍糧坐鎮後方,他不如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不如張良。他總結自己的最大優點,就是懂得用人,造就了這漢初三傑。這一點,韓信也是認可的,他曾說劉邦:“陛下不善帶兵,帶個十萬兵就是極限了,我倒是帶兵多多益善;但陛下好在善於帶將領,善於用人。”

當然也得說一句:劉邦雖然自稱哪兒哪兒都不如三傑,但他本人的能耐,其實也是過硬的

劉邦的天才

話說劉邦初起兵時,只有蕭何、曹參、周勃、樊噲一群人,也算打出了聲望;在得韓信之前,劉邦也是入咸陽、為漢王,是一方諸侯;項羽死後,韓信被兔死狗烹了,劉邦還是帶兵出征,幹掉了英布與陳豨,平定四方——那是憑他自己的本事。

英布後來謀反時也說過,自己畏懼的,韓信、彭越與劉邦而已。韓信、彭越已死,劉邦老了,不怕了,那就反吧——英布先前是項羽麾下第一猛將,歸漢後也是三王之一,非常能打,猶且忌憚劉邦。所以論打仗,劉邦在同時代,怕只是不及項羽、韓信而已,不失為名將。論籌謀,劉邦還是可以平定項羽之外諸藩的。

劉邦的天才

△韓信

當然,再能打,終究也不過如項羽、韓信,一時成王。劉邦能開漢一朝,終究還在於用人御下與權術。韓信從劉邦前,不過是一個衛士;蕭何從劉邦前,不過一個縣吏;張良從劉邦前,也沒什麼運籌帷幄的成績;夏侯嬰不過是一個車伕;灌嬰不過是一個小販。

這些人得以出將入相、名垂後世,而且始終對劉邦死心塌地,劉邦自有他的法子。張良就承認過:劉邦的才能是天授,非人力所為

眾所周知,劉邦私下裡頗為傲慢無禮,沒事就箕踞,伸著兩條長腿。初次見酈生和英布時,他都在慢悠悠地洗腳,擺足了臭架子。這得多討厭哪!

劉邦的天才

咱們就從洗腳說起。

劉邦對酈生這種老儒,前倨後恭,先是洗腳擺譜;聽酈生說話有道理,趕緊起來穿衣穿鞋,給酈生謝罪,這就收了酈生的心。初見英布這個匪類出身的梟雄,劉邦先是洗腳,折英布的傲氣,再送宮室美人,讓英布從低谷中窺見天堂,心情愉悅,這就攝了英布的魂。

劉邦的天才

對儒生,劉邦待以禮;對匪類,劉邦待以利益——真是對症下藥,下得精準。

談到利益,這是劉邦最聰明的一點。太史公總結了一句“喜施”。劉邦出手慷慨得很,這可是大優點。韓信初見劉邦時便總結過:“項羽待人仁厚,但不肯賞,把個印信摸來摸去,都摸舊了,還是不捨得給人。您雖然勇悍仁義都不如項羽,但捨得封賞。”

彭城兵敗後,劉邦對張良說:“關東之地我不要了,都拿去封賞人。”於是劉邦開始對韓信、英布與彭越3位大將撒封賞。

韓信後來向劉邦討封作假王,以暫攝齊國。劉邦那個臭脾氣,當即開罵,被張良和陳平踩了腳,立刻改口:“大丈夫當王就要當真王,當什麼假王!”於是封了韓信做齊王。

垓下之戰前,韓信和彭越獅子大開口,向劉邦開條件:要當楚王,要當梁王。劉邦雖然肉疼,但依然抬手給了。英布的淮南王,那也是眼都不眨就給。至於之後兔死狗烹,把諸王都幹掉,那就是後話了。

劉邦的天才

△項羽

可以想見,起兵初期,諸事草率,大家打到哪兒算哪兒,可劉邦依然沒忘記錄諸將功勳,好論功行賞。最後販夫走卒、車伕屠夫,都積累功勞,成了西漢開國元勳。甚至後來項羽自盡,五人分奪其屍體——此事細想起來感覺很猥瑣——劉邦果真把五人分別封侯, 也算是言出必踐。

劉邦何以能得諸將死力?皆出於此。

劉邦自己說了他會用人,然而用人說到底,無非是排崗位,給權限、明賞罰罷了。設想你是樊噲,跟了一個老闆,企業草創時,他就把作為屠夫的你的每一點成績都記錄下來,予以封賞,你又怎能不去努力磨鍊武藝,成為天下猛將,好繼續拼搏?

這就是樊噲們在劉邦手下用盡死力拼搏的緣由。至於劉邦對韓信們秋後算賬,那是後話。至少西漢開國時異姓封王、平民封侯的做法,自古及今,能做得到的朝代並不算多。

劉邦逝世近半個世紀後,竇太后去跟漢景帝唸叨,要他封皇后的大哥王信為侯。太尉周亞夫——他爸爸周勃當年是個織簾子奏哀樂的,跟著劉邦封到絳侯,還平定了呂后親戚鬧的亂子,保衛了漢朝正統;周亞夫自己則是硬生生靠戰功起來的爺們兒——就義正詞嚴,搬出了劉邦當年的訓誡:“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他說此話時,劉邦已故世多年,而漢景帝猶無從違背。可見西漢初,軍功確實可以比貴族血統更重要。

劉邦的天才

△張良

這裡又不免得說到劉邦的首席謀士張良了。

張良與劉邦合得來,眾所周知。《史記》裡有一段記載二人論述功臣的問題,極為精彩。

先是酈生那老儒生腦子鏽了,勸劉邦立六國的後代為王,說待各國復興後,一定可以幫襯劉邦打項羽。劉邦就聽了。

張良趕緊過來勸,說了一段千古名言,大意是:你現在兵力不夠強,就算立了六國之後,他們服你嗎?再者說,你手下那些人背井離鄉跟你混,就是求一點利益。你把六國都封了人,拿什麼來封你的手下?誰還跟你?

劉邦聽了,氣得東西也不吃了,大罵酈生,從此再不提裂土封貴族後裔的事了。他把王爵留給了韓信、英布、彭越這些猛將。

劉邦出於市井,熟知人的本性。大家跟著你,你得讓大家覺得有奔頭。你對大家好,物質上不吝惜,自己又百折不撓,大家就覺得有盼頭了。

大體上,人是得吃飽喝足才能談高尚的。

劉邦的天才

項羽對屬下寬仁,但有功不賞,這隻滿足了屬下的精神。劉邦罵罵咧咧、粗枝大葉,但該賞就賞,屬下有利益可圖,於是奮鬥不休。西漢之所以能靠一群草根開國,就是靠劉邦這股子不看血統看成績、實打實開賞的精神哪。

世上有兩類領導:一類優雅雍容,給你畫天大的大餅,讓你覺得自己活著有意義;一類並不畫大餅,而是跟你一起百折不撓地吃大餅。

前者適合大家吃飽了飯可以談理想、談情懷的環境,後者卻可能獲得一些最真誠熱血的追隨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