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不足,陰邪內生”是生癌之本

自然界中有些物質,若置於沒有陽光照射、陰暗潮溼的地方,天長日久,局部會發生黴變、長出菌塊和鏽斑,並逐漸擴展,最後腐朽成灰失去應有的性能和作用。

這種黴變、菌塊、鏽斑、逐漸擴展、腐朽成灰的現象,與某些癌症的形態學及發展規律有相似之處。

在臨床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癌症病人在確診前一年以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怕冷、畏寒、易感冒、乏力、睡眠差、食慾減退等抵抗力下降的表現。

其中,肝癌、胃癌病人還伴有消化不良、完谷不化或五更洩等。血癌、淋巴癌、腎癌等病人還伴有夜尿增多。

陽氣不足,陰邪內生”是生癌之本

機體陽氣先虛,陽不制其陰,則陰邪內生,日久成毒,毒邪漸致惡變而成癌。

且癌毒為陰邪,聚集某臟腑或壅滯於某經絡(體表),或流注於骨髓、血液之中,當人體“正氣不足”時,便易患生癌症。

陽為生之本,先天易耗損。

陽氣,與陰氣相對,就功能與形態而言,指功能;就臟腑機能而言,指六腑之氣;

就體徵表現而言,常形容容光煥發、面色紅潤、體態健碩、體力充沛、聲音洪亮、目光有神等。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同時也是決定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乃至死亡的重要基礎。

其來源主要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前者來自於父母,後者則通過胃腐脾化吸收食物中的精微轉化而來。

現在很多身體不健康的孩子,一看他們的母親,就明白為何孩子不健康了,母親是滿臉蠟黃,瘦弱不堪,這是自己沒有調理好身體,將體質給了孩子。

還有,天天吃冰冷的食物,導致脾陽不足,最終牽連腎陽不足。

過度使用寒涼之藥,比如西藥裡面的抗生素,比如中藥裡面的清熱解毒的苦寒之藥等等。還有是自己平時保養不當。

另外,大冬天下雪,穿一條超短裙,絲襪,結果陽氣受傷,導致陽虛。

還有就是消耗過度,比如,夜夜笙歌,夜生活豐富,縱慾過度,這樣的人,開始多是陰虛,然後陰虛累及陽虛,最終會導致腎陽不足。

陽氣在生命活動中至關重要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黃帝內經·素問》裡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在中醫裡又叫" 衛陽"、"衛氣"。衛就是衛兵、保衛的意思。

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佈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人體血液、津液在體內的運行循環,都需要陽氣為之敷布運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過陽氣的氣化作用,才能營養全身而產生精神活動和一切的臟腑機能活動,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人體正常的體液都需要陽氣來養護推動,體液占人體70%,陽氣不足,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人體溼邪過重。

正常的體液是滋潤人體肌膚和運行五臟六腑必不可少的,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人體的病態反應。

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

"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長生。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

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

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陽衰則氣虛,五臟各有病像

陽虛的人,臉色往往是蒼白的,或者嚴重了以後是發黑的,甚至出現兩個烏黑的眼圈,像煙燻的一樣。

如果落到具體臟腑上,除了前面講的總體的表現之外,五臟各自陽虛,會加上各自的表現。

比如:心陽虛的人,會有心胸憋悶疼痛的症狀;肝陽虛的人,會出現情緒抑鬱低迷的情況;

脾陽虛之人,會有食慾不振、噁心呃逆、大便稀溏等症狀;肺陽虛的人,會咳嗽氣短、呼吸無力、痰如白沫等症狀;

腎陽虛的人,會出現腰膝痠軟冷痛、小便頻數等症狀。

女性就容易出現宮寒腹痛,孕育失常。中醫所說的“子宮”與西醫所指的子宮不同,它的範圍要更大些,包括子宮、卵巢等多種器官。

“子宮寒冷”並不單指某一種症狀,而是中醫學對患者形形色色臨床症狀的總結。

例如月經週期延後,月經量少且色黑,有血塊,甚至月經停閉不行;月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熱敷後疼痛可得到緩解;白帶清稀量多。

嚴重的還可能造成不孕或妊娠後胎兒發育遲緩等等。

臨床上造成“宮寒”的原因很多,它一方面與體質有關,例如那些平日就怕冷,手腳容易發涼的女性,由於體內“陽氣”不足,就易出現“宮寒”。

陽氣不足,陰邪內生”是生癌之本

護陽溫陽,養生大道,防病之要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說明陽氣在人生中何其重要,比作天與日,貫穿始終,主宰命運,有陽則生、無陽則死。

由於陽氣不足,陽不制陰,則陰邪內生,日久成毒;

或者陽氣不足,臟腑功能活動障礙,其溫煦、運化、宣發、疏洩、通調等功能失職,大量產生氣、血、痰、溼、毒等實邪,並相互蘊結而成癌腫之徵;

或者陽氣不足,陽損及陰,陰竭陽脫而奪人性命。

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自始至終溫補陽氣,或偏補其陽,或陰陽同補,或扶正(同補陰陽)與祛邪兼顧,這樣才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早睡早起,亥時入睡,不熬夜,吃常食,生活規律就是在補陽氣。

動能生陽,適當的運動,可以讓全身的經絡、氣血、骨骼、肌肉動起來,有助於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

改變我們一些傷陽氣的生活習慣,例如短裙、露臍裝、露背裝……,不吃或少吃冰鎮食物,正確使用空調。

多曬太陽和艾灸也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補陽氣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