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主題猜想:敬畏、起點與終點、經驗

主題一、敬畏

(一)名人名言

1.無知者無畏。(俗語)

2.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3.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有敬畏之心。(尼采)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5.在我上者,道德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6.殺戮時,對生命保持敬畏。慈悲時,對邪惡保持清醒。

7.劫後餘生,才知生命之卑微;大難不死,方懂生命之敬畏!

8.老想出“神童”是病,不敬畏真相是病入膏肓。(《中國青年報》)

9.做事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做人要學會敬畏,有所為有所不為。(馮唐)

10.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周國平)

11.只有造就人的良心、使其敬畏上帝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神學家。(加爾文)

12.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史懷澤)

13.山永遠在那裡,它隨時歡迎那些愛他、敬畏他,並且有勇氣攀登的人。(尼泊爾諺語)

14.生命始終都有它值得敬畏的奧秘所在,對痛苦的擔當,就如同對喜悅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相對。(安妮寶貝)

15.這是一座崇高的、令人敬畏的古蹟,它訴說著多少事情,同時又告訴人們,它隱藏著更多的事情。(英國著名首相格萊斯頓評價巨石陣)

16.真正該敬畏的並不是修士的念珠,也不是長者的纏巾,更不是教皇的褲腳,而是書籍中的知識和內心深處的靈魂。

17.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老子,出自《道德經》,意思是:假如我稍微有點知識,在大路上行走,唯一畏懼害怕的是走上邪路。)

18.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方孝孺)

19.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

20.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鹹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彷彿一二。因其恭敬至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印光大師)

21.其實,我也一直是一個邊緣人物,從小就不認同主流社會,我對主流社會有種敬畏,但沒有歸屬感……但這種邊緣的狀態很好,你永遠會很清醒,永遠不會同流合汙。(嚴歌苓)

22.霍金在《大設計》一書中做了這樣一個比喻:金魚從魚缸會看到歪曲的景色,但是,“難道我們自己不也可能處於某個大魚缸之內”?鼓勵創新,應該敬畏不確定性。(《人民日報》)

(二)典型事例

1.敬畏自然

一個日本遊客在中國泰山旅行,看到天邊的落日絢爛壯麗時,情不自禁地跪下,繼而淚流滿面。一旁的中國人不解地問他為何這麼做,他說從沒看過如此壯觀的落日,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憾,乃至心生敬畏,於是以下跪的方式來向大自然致敬。

2.弘一法師敬畏生命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盛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燒死。

3.特蕾莎修女敬畏生命

特蕾莎修女曾把瀕臨死亡的老人帶回救護所,別人都不理解,認為快死的人,帶回來救不活,還佔用原本緊張的醫療資源。特蕾莎修女卻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因為每一條生命都值得敬畏。老人被帶回去後,死前緊緊地握住修女的手,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死前卻活得像個人,謝謝你!”

4.不敬畏生命,就會變得沒有底線

一個遊覽景點,圍著一大群人,大家在看孔雀開屏。那隻美麗的孔雀從早到晚就一直那麼張開著,遊客非常奇怪,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孔雀的主人為了招攬生意,竟用鐵絲把孔雀漂亮的羽毛支撐開,孔雀想收也收不起來了。如此“生財有道”,令人不齒。不敬畏生命,就會沒有底線,或許就會殘忍地對待動物。

5.不敬畏生命,就會變得沒有底線2

蘇軾有個叫章惇的朋友。他們結伴旅行,碰到一條深澗,章惇不顧生命危險,爬到岩石上寫下:“蘇軾和章惇到此一遊。”蘇東坡很驚訝,判定這個人有一天會殺人不眨眼。果然,後來章惇做了高官,對政敵大加迫害,他甚至建議皇帝下詔將已經死去的政敵掘墓毀屍——不愛惜自己生命的人,也不會把別人的生命當一回事。

6.史懷澤敬畏生命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中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裡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此後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7.史懷澤敬畏生命,贏得尊重

史懷澤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如果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周圍的生命休慼與共,那麼我們就是道德的。因為敬畏生命,史懷澤贏得了人們的讚譽,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還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8.西克先生敬畏使命,兢兢業業傳承學術

季羨林回憶自己的梵文老師西克先生時,說他雖然年過八十,但仍然認真地指導他唯一的學生,並把傳承自己畢生之學給一個異國學生看作他餘生神聖的使命。這就是一個真正學者的態度:負責任地研究、謹慎地傳承。這與當今一些對傳統文化毫不懷抱敬畏態度,戲說歷史的“學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9.人生在世需要敬畏法律

史載,朱元璋某日問諸臣:天下誰人最快活?有人說功高蓋世者,有人說位居顯赫者,有人說金榜題名者,還有人說富甲一方者……朱元璋聽後皆不滿意。大臣萬鋼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悅,稱讚其見解獨到。

10.李悝敬畏法律,伏劍自殺

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李悝在審理一樁命案時,被告人主動招供了3年前的一場謀殺案。李悝聽完臉色煞白,因為那一樁命案3年前已經結案,是他親自審的,兇手已經判決伏法。如今真兇出現並主動招供,意味著當初是誤判,害死了無辜之人。為此,李悝無比痛苦,最後按照自己定下來的《法經》,判處自己死罪,然後伏劍自殺。

11. 權力需要敬畏民意和真相

2017年,山東當地媒體報道出來了一個天才神童:6歲開始研究軟件,8歲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網站,研發了雲計算平臺,13歲註冊成立公司,14歲被世界最頂尖大學錄取,“創造了萊陽教育年齡最小考入世界排名第一大學的歷史”。事後,該事件被證實為造假,當地教育部門牽涉其中。中青報對此評論道:總是希望出“神童”是一種病,而權力如果對民意、真相缺乏敬畏,是一種更嚴重的病。

12. 柴靜敬畏新聞真相

著名新聞記者柴靜說:“直播,始終是一個記者的狂歡。誰都喜歡那一瞬間,腎上腺素急速分泌的感覺。忘掉一切世事。但前提是,看的,問的,是人想知而未知的。還有,懂得在何時沉默,因為事件的自然聲有時勝過人的千言萬語。昨天三聯記者為調查十週年採訪,問我從調查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說,是我始終對新聞的現場有一種敬畏之心。因為我自知無知:這是我所有觀察和思考的起點。現場,並不代表真實。我們所能探尋到的真相,取決於我們對人和世界的認識。”

13.孔子勇於不敢

有一天,子路問孔子:“您和我,誰比較合適帶兵打仗?”孔子指著自己答:“我合適。”子路反問道:“您不是常說我很勇敢嗎?”孔子說:“可我不但勇敢,還勇於不敢啊!”

14.歐陽修:不怕先生罵,卻怕後生笑

歐陽修做主考官時錄取了蘇軾。為此,蘇軾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稱讚蘇軾文章寫得好,說讀著他的信,“不覺汗出”,感覺後生可畏。直到晚年,歐陽修還經常修改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麼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生(蘇軾)笑。”

主題二、起點與終點

(一)起點和終點的名言

1.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2.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3.偉大的哲學始於懷疑,終於信仰。(培根)

4.法律的終點便是暴政的起點。(洛克)

5.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憂。(餘秋雨)

6.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時候,黎明才會到來。(梭羅)

7.無路可走的時候,就不斷回到原點。(東野圭吾)

8.很多人,起點相同,終點卻大相徑庭。(川西琴子)

9.你真正的凱旋,在於你不斷地毀壞你的凱旋門。(阿多尼斯)

10.終點線只是一個記號而已,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關鍵是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村上春樹)

11.人類本應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和生命的終點。(餘秋雨)

12.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而所有探索的盡頭,都將是我們出發的起點。(艾略特)

(二)起點和終點的典例

1.球王貝利的“下一個!”

每當人們問起球王貝利:“ 你最精彩的進球是哪一個?”他總會說:“下一個。”成功永無止盡,不為自己設下終點的限制,才能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

2.堅持,才能到達終點

卡曼·埃德拉從小便全身心地投入繪畫,儘管她的作品起先並不被大眾所理解、接受,但她從未放棄,從未停止前進。她堅信明天奇蹟就可能發生,終於在89歲時成名,為世人接受。

3.終點在你停下腳步之時

林克萊特60歲退休,似乎他的輝煌事業已就此終結,但他依舊提著他的竹囊,滿懷信心地出發,在去世前的20多年裡,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建築經典。終點只有在你停下腳步時才會到來,永遠向前走,人生就無所謂終點。

4.起點低不代表終點低

甘相偉本是北京大學的一名保安,但他憑著自身的努力,最終成了北大學子。在北大期間,甘相偉總是隨身帶著紙筆,有了靈感就記錄下來,然後整理成文。幾年裡,他先後寫了幾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書《站著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長周其鳳為該書作序,並稱贊說,這種努力進取的精神,令人欽佩。

(三)起點和終點的觀點

如何認識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的關係?

1.起點不決定終點

人與人的起點總是不同,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也有人來自一窮二白之地。然而古今中外白手起家成就大業者恆有之,可見起點雖會影響終點所在,卻不能決定終點的位置。

洛克菲勒《起點不決定終點》:“我們的命運由我們的行動決定,而絕非完全由我們的出身決定”,這是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0封名為《起點不決定終點》的信中的一句名言。這份家書揭示了許多過人的處世智慧和心靈哲學,也警示、激勵了一代代年輕人。

2.終點亦是起點

走投無路之時,與其在原地迷茫、悔恨,不如轉個身,將終點當做新的起點,重新出發。餘下的路還很長,我們可以不斷轉身,但不可以停留原地。

“體操王子”李寧在1988年奧運會上的慘敗,讓他變成了“體操亡子”。這一辛辣的諷刺以及各方面的批評聲時刻煎熬著他的心。但他沒有就此沉淪,他把他在體操上的終點變成了演繹一段商業傳奇的起點。於是,那句“李寧,一切皆有可能”的廣告詞時常回響在人們的耳畔。

3.成功永無終點

什麼樣的結果叫做成功?或許無人可以定義。因為成功的終點一旦被提前設置,則終點抵達後的人將碌碌無為。終點取決於你何時停下腳步,成功的終點也一樣,只要不停止向前,那麼終點永遠在前方。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他的《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一書中講述了從北大被趕出來到新東方創立二十週年自己的心歷路程,書中他對成功的看法不同常人:一個人在有生之年都無法被定義為成功。”真正的成功無所謂終點站,而是在於追尋成功的路上。

主題三、經驗

(一)經驗的名言

1.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龔自珍)

2.昨日之深淵,今日之淺談。(永井荷風)

3.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胡適)

4.世上不存在沒有價值的實驗。(東野圭吾)

5.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三國志》)

6.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7.你向後看得越遠,就能向前看得更遠。(丘吉爾)

8.知旱澇者莫如農,知水草者莫如馬,知寒暑者莫如蟲。(劉基)

9.經驗是個寶貴的學校,而傻瓜卻從中一無所得。(富蘭克林)

10.經驗是生活的肥料,有什麼樣的經驗便變成什麼樣的人,在沙漠裡養不出牡丹來。(老舍)

11.年齡對我來說,不是一個障礙,年齡帶給我的,是無數的人生經驗,令我更成熟,令我做得更好,對工作更得心應手。(劉德華)

(二)經驗的典例

1.獨具特色的晉江經驗

最近二十多年,晉江始終是福建經濟發展最快、實力最強的縣市之一,常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市前十。改革開放以來,晉江人發揚愛拼敢贏的精神,探索獨具特色的縣域發展道路,逐步成為“中國鞋都”,形成了“晉江經驗”。

2.扶貧幫困方面的“中國經驗”

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6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4.2%。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全世界每10人脫貧,就有7個來自中國。30多年來,中國堅持治標和治本統一、局部與全局統一的扶貧之路,為人類反貧困積累下寶貴的“中國經驗”。

3.終生受益的旅遊經驗

海明威敘述一九二零年代的巴黎: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巴黎將永遠隨著你,因為巴黎是移動的盛宴。至於我們,或許年輕時應該去上海、香港、臺北走走,品嚐各城獨特的味,那經驗說不定也終生受用。對特別幸運的人來說,跨城閒遊,三城猶如一場接一場的移動盛宴。

4.倖存者偏差中展現的專業經驗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防護,美國軍方調查了參戰飛機上的彈痕後,決定加強中彈多的機翼,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機身和機頭,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點評:沃德作為統計學家,有更專業的統計經驗。事實證明,專業經驗勝過普通經驗!

5.海魚畫出的陸地事物

有一條海魚很想了解陸上的事物,卻苦於條件限制無法上岸。於是他央求青蛙幫自己看看。幾年後,青蛙回到海洋,向魚描繪了他所看見的陸地事物:人、鳥、樹……魚根據青蛙的描述,畫出了“陸地上”的事物:“用尾巴走路的人”“用鱗片飛翔的鳥”“像海藻一樣的樹”。

點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中,已有經驗特別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新知識的建構水平。

6.蛇和青蛙的故事

有人用玻璃把一條蛇和一隻青蛙在水池裡隔開。開始時,蛇要吃青蛙,它一次次衝向青蛙,卻一次次撞到了玻璃隔板上,撞得傷痕累累。後來,蛇放棄了努力,不再朝青蛙衝去。幾天後,玻璃隔板被抽掉,但蛇再也沒有做出攻擊青蛙的嘗試了。

點評:不是每一種經驗,都是好的,有一些經驗,可能讓你放棄嘗試,進而受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