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事事呵斥与多鼓励,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在《郑渊洁家庭教育课》的第6课《在外和颜悦色,在家声色俱厉的家长,孩子会怎么样》里,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假设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对外人说话特别和气,而对自己特别呵斥,孩子会认为自己不优秀,一开始他会努力试图改变这种待遇,然而当他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爸爸妈妈和他说话时依然声色俱厉,他会怎么想?”如果是一个公司员公,他受到这种待遇,就会努力改变,如果努力也不能改变,他就会想办法跳槽。但问题是,孩子是你家“公司”一辈子的员工,他不能跳槽啊,于是他只能无家可归,心无处安放,孤独、失落,双亲在身边却感到举目无亲。

我想起了初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他对儿子的态度,让我不寒而栗。那时候我们在教室里上晚自习,老师的宿舍就和我班的讲桌黑板隔一堵墙,老师只要晚上不上班,就会开始训儿子。大概是七点多吃完饭开始,没来由的就开始了,那骂得真是狠,我们听了心里直发寒。奇怪的是,我们从来没 有听到老师的儿子反抗的声音,从来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我在想,那孩子最后居然没有疯,也是一个奇迹了。到现在,好多年没有见过,也不知道这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会变成咋样。得去了解了解。

同时,我又想到了我外甥,他爸也是从小对他很严厉,虽然很痛爱,但是据我姐说,从来没有表扬过,每次做什么事情,都会被批评,久而久之,形成了胆小怕事不自信的性格。现在出来工作了,哪怕是成年了,依然会被批,比如他刚开始学会开车,会有点磕磕绊绊,少不了挨批。总是用他几十年的开车经验来对待一个刚拿驾照的孩子,弄得他一点自信也没有。孩子换了几份工作,都没能找回自信,这种伤害,是一辈子的。因为自己的事事呵斥,而让孩子缺乏自信,终将自食恶果。

所以,现在,对我家小孩,我是极少批 评,生活中几乎都是鼓励,只有在碰到底线的时候,我才会比较严肃,虽然批评,却是以理服人,让她心服口服。不会直接以家长的权威来压她,让她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下次怎么做才对。我会一直配合孩子演戏,每天都有不停的童话故事上演,那感觉真好。比如现在,我在码字,她一直在旁边和小青蛙玩偶在表演小青蛙感冒生病的故事,一会要给小青蛙找医生,喂药,盖被子,还说小青蛙现在头痛,不能抱着去找医生,要放在小推车上。

很多家长常常会厌烦自己的孩子,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跟孩子在一起,是时时刻刻都很愉悦的。

生了个小孩,等于是给了自己一个重活一遍的机会,重新再经历一遍儿童时光。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十足,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身边的所有物品都是有生命的,是她的小伙伴。大部分人成年后,好奇心和想象力就降到了接近零的水平,孩子,恰 好可以帮我们找回这些宝贵的东西。保有好奇心,这个界就会变得有趣;保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新。随着我们知识越来越多,随着我们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深入,这两件法宝便越来越弱。那些取得大成就的科学家,创新者,都是能够在获得知识之后依然保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人。所以,孩子把这两件法宝重新给我们送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

联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父母的语言》,孩子的差距在于小时候父母和他之间的说话总词汇量,0-3岁时间段内,和孩子说话总量超过三千万词汇量,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其后面的学习效率。这是美国的花了五年时间进行研究的课题。这个结论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孩子三岁之前,神经元异常活跃,每秒钟能产生几千个新的链接,我们和孩子多说话,就是让这些链接不断地碰到新的尝试,搭起新的连接,他对语言语音就会熟练,以后处理信息会非常快。而如果小时候没有接受足够语言训练的孩子,比如那些生活在贫困线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在处理信息上会有麻烦。因为碰到不懂的词或句子,就会暂时停在那里处理,等处理完了,新的信息早就过去了。如果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那交谈就无法进行下去。如果上课的时候总是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孩子的学习便产生困难,别的孩子是一次通过,他无法通过,假若课后家长也没有处理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便成为一块顽石,永远地留在了孩子的脑袋里。一步落后,便步步落后。

学龄以前的孩子,尽量在语言上积累,如果有可能,尽量多地给他讲故事 ,当孩子的心中有成千上万个故事之后,他以后无论是上学写作,还是演讲,与人沟通,讲理,都有可供选择的对应的故事,这是多么大的优势。同理,上小学的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阅读,阅读同样也是在积累,小学阶段大量的阅读,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像大地般深厚的基础。不管怎样的挑战,都能找到应对方案。当然,这个阅读可以自由一点,眼光不能仅仅盯住那几部名著,还应该跨界,界跨得越大,知识面就会越广。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读点闲书,其实是不对的,在此时看来是闲书,未来,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看闲书时候学到的知识,就会解救自己于危难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