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引子

要讓孩子去閱讀原版的大部頭名著,而且是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這對很多家長來說都是件蠻有挑戰性的事情,也是一道頗具普遍意義的教育難題。當然於我而言,也曾經有過這方面的困惑。但生活就是這麼奇妙,有時在不經意間就給你製造出意外的驚喜。這不,我在最近就有了一個新發現,下面就讓我給大家慢慢道來。

01 在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的行為背後,到底暗藏著怎樣的心理動機

我女兒琪琪最近迷上了看原版《西遊記》,可想而知,對一個才8歲的孩子來說,原版《西遊記》的文字相對深奧了一些,但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到底是什麼一股“神秘力量”在“暗中”支撐和鼓舞著女兒看下去,而且幾乎是帶著愉悅的心情、津津有味地看下去,這種困惑在我心裡藏了好長一段時間。

或許是居家日子很久,我有了更多的近距離觀察琪琪的機會,也有了更多的發現。我意外發現了琪琪不少叫我頗感驚訝的舉動,當然,也順便打開了曾經縈繞在我心中許久的那種困惑。

我發現琪琪在每次看完《西遊記》的時候,都會用各種小玩意兒包括彩色小塑料片拼接成《西遊記》書中的人物形象和兵器(如緊箍咒等),人物和物品造型就根據她對書中文字的理解去設計、去製作。

比如,在《西遊記》中第四回有一段描寫孫悟空外貌的文字:“……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雲鞋皆相稱。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查又硬。挺挺身才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鐘磬。猴嘴諮牙弼馬溫,心高要做齊天聖……”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琪琪就根據自己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很形象地製作出了孫悟空形象的玩偶。其他諸如唐僧、豬八戒、沙僧、哪吒等人物造型也都是如此製作出來。

做完這些《西遊記》中的玩偶之後,琪琪並不是只有三分鐘熱度,就把這些東西打入“冷宮”,而是在每次閱讀的時候,都要把唐僧、孫悟空等自制玩偶擺在書桌上,給我的觀感就好像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真的在身邊陪伴她。在這種情況下她也完全就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狀態。

此外,在日常對話中,琪琪張口閉口都是和《西遊記》有關的話題,有時還要家人做出一個選擇:是選擇當唐僧、當孫悟空,還是當豬八戒或沙僧。選中之後還沒完,還要根據書中的內容進行情景對話。這些“操作”始終伴隨著她閱讀《西遊記》的整個過程。

當我們看到孩子每次看完書之後,都會樂此不疲地將書中人物形象做成玩偶,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在這種行為的背後到底暗藏著孩子怎樣的心理動機?這樣做會不會對閱讀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一系列的問題有沒有教育心理學上的支撐?我迫切想要從中找到答案。

02 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找到了相關答案

  • “你當病人吧,我當醫生,我來給你扎針(嚴格來講,打針是護士乾的話,可在孩子眼裡沒有區別)。”
  • “我當廚師,來給你煮飯,你想吃什麼?我馬上就煮給你吃。”
  • “你當寶寶,我當媽媽,我來給你講故事啦!”
  • ……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小朋友們都喜歡玩的“假裝遊戲”,這種遊戲在心理學上也叫想象遊戲或扮演遊戲。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其實,孩子的每個日常行為的背後都暗藏著心理動機,我從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找到了相關的答案。

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前運算階段”又稱前邏輯階段,這時處在兒童階段的孩子開始以符號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表現在兒童的延緩模仿、想象或遊戲之中。此階段最明顯的變化是表徵活動或符號活動的急劇增加。兒童行為從依賴動作轉變為運用這些動作的心理表徵,即思維。

隨著孩子的語言、思維能力發展,遊戲也不再只是單個零散動作的簡單模仿了,而是加入了更為具體生動的情節,比如把書中描繪的故事情節場景等變為“假裝遊戲”中的一部分,就能給孩子更加豐富多彩的和難忘的感受。在我看來,她是把書中的情節和現實中的自己結合在一起,這正是驅使她看懂和愛看超出她年齡和認知能力的原版名著的那股“神秘力量”。

03 “假裝遊戲”既是在經典讀物和孩子之間架起橋樑的催化劑,也是幫助孩子實現心流體驗的重要載體

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指出,遊戲能滿足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願望,遊戲能夠把想像中的事物與現實中的事物聯繫起來,並讓孩子從中獲得快樂,幫助孩子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和對生活積極的態度。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回到孩子閱讀類似原版《西遊記》《三國演義》這樣的大部頭書這件事上,從心理學上來分析,要讓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去閱讀一些經典原版大部頭書,但書中內容又離現實生活頗為遙遠,無疑具有挑戰。但不可能因為這樣的理由而讓孩子遠離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呢?大人們其實也幫孩子想了不少的辦法,但或許是因為缺乏洞察孩子心理這至關重要的一步,收效往往不大。

如何打開這樣的“死穴”,讓遠離現實生活的經典讀物和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是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在我看來,應該要從分析孩子的心理特質出發。

再以我女兒閱讀原版《西遊記》為例,當她看到書中描寫美猴王孫悟空形象的內容時,感到很好奇,可在現實中又看不到這樣的直觀形象,唯有按照書中所描繪的內容動手製作一個“現實版”的孫悟空,在動手的過程中更加深了對書中內容的理解,而為了要看到“現實版”孫悟空如何繼續演繹下去,就會產生一種不看不快的慾望,打開書籍自然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從書中故事情節的發展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為了體驗書中所描寫的唐僧給孫悟空念緊箍咒的那種感受,琪琪在讀完書中這一有關章節之後,讓我扮演孫悟空,並把緊箍咒放在頭上,然後她假扮成唐僧,遊戲要求就是把在閱讀《西遊記》中讀到的場景在現實中進行再現,連對話都要按照書中的情節來展開。可想而知,用孩子喜歡的“假裝遊戲”方式對提升孩子閱讀興趣的幫助有多大,絕不是那種為了完成家長或老師佈置的閱讀任務而閱讀的被動狀態所能比的。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同時,為了要把這“假裝遊戲”演繹得更加逼真一些,一種力量驅使她對閱讀非常投入。不僅如此,作為配角的我也不得不接受一起閱讀這本書的要求,她給出的理由是:“如果不認真看書,就演得不像,一定要和書中講的一模一樣。”好傢伙,反過來要被女兒逼著來讀書啦!無奈之下,我也只好抽空捧書重溫《西遊記》了。

顯而易見,如果沒有這份強大的心理滿足感,是難以支撐孩子持續閱讀下去的。這也是我們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中要關注的一個問題。如果家長只是單純地要孩子把書中的好詞好句背下來,必然會產生反作用,這是我們所要擯棄的錯誤做法。

之前我並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樂於捧著這超出她年齡範疇的大部頭書,現在我大致明白了。我們也不妨從心理學家米哈里奇那裡找到另外一個答案——心流,他將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心流體驗是產生心流時伴隨的一種神奇而幸福的體驗。”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我們知道,心流在日常生活中是稀缺品,但在遊戲環節中卻能輕易讓人達到忘我投入的狀態。而我女兒把閱讀中接觸到的人物或是變成玩偶,或是進行情境再現等等,這些遊戲化的方式很自然給她營造出一種進入心流狀態的情緒。當然,孩子自己不一定會意識到這點,更不可能知道所謂的“心流”之類的專業術語,但孩子是如此專注於閱讀,已在事實上表明孩子的情感與書中的內容產生了共鳴,她也在這種共鳴當中學會了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思考。

無獨有偶,心理學家卡爾卡普也在《遊戲,讓學習成癮》一書中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自己對遊戲和學習兩者之間關係的理解,他給遊戲化是這樣定義的:“採用遊戲機制、美學和遊戲思維手段吸引他人,鼓勵行為,促進學習和解決問題。”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其實,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類似這樣的案例,只不過我們在很多時候給忽略了過去。

比如,在前段時間,我一位親戚和我分享了發生在他們6歲女兒身上的一件趣事,她女兒誦讀《詠柳》這首詩,在背到“不知綠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詩的時候,她突然從手中冒出了一把小剪刀(兒童用安全剪刀》,還比劃了幾下。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讀詩中的一種“假裝遊戲”,把本是單調的詩歌背誦變成了“詩中情景和現實相融”的有趣畫面,其一本正經的樣子還帶有一種兒童特有的喜感,讓人忍俊不禁。但不得不承認這一點:這種孩子自發的舉止是有助於培養孩子讀詩的興趣的。

04 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四個關鍵點

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經歷這個“假裝遊戲”的過程。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不僅僅是其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認知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交往及情感表達的需要等等,更是其往更高層次需求發展的有效途徑,譬如閱讀等。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假裝遊戲”固然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麼,孩子也就放下了成長的腳步,變成止步不前了。如要做出改變,家長在教育上就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及時發現孩子的成長變化,支持和鼓勵孩子的積極做法,配合引導孩子把“假裝遊戲”往更高層次的需求層面去發展。

教育實踐也證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只有基於對孩子的觀察和發現的基礎上,才能朝著正確的軌道發展,而不是兩眼一抹黑,憑著家長的自我感覺要求孩子這樣做或那樣做,這樣“隨心所欲”的做法,必然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一抓就是一大把。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如何進行正面引導,促使孩子愛上閱讀,極其考驗著家長的教育智慧和陪伴耐心。以下這四個關鍵點對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閱讀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這四個關鍵點分別是:

● 第一,可把閱讀看作是一種特殊性質的遊戲。每個孩子都喜歡遊戲式的學習,不喜歡任務式的學習。家長可把遊戲元素引入到閱讀中,並要善於發現孩子在閱讀中的“蛛絲馬跡”,及時調整方案,讓孩子始終對閱讀保持著愉悅心情。家長若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喜歡閱讀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如果發現孩子在閱讀中冒出“假裝遊戲”之類的做法,表明孩子的閱讀興趣已經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家長要因勢利導,抓住契機,通過積極引導,進一步幫助孩子提升閱讀層次和品位。

● 第二,家長要給孩子做出良好的示範,這是營造家庭閱讀氛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第三,閱讀給孩子帶來的巨大益處往往需要經歷幾年或十幾年的漫長過程才能看到。因此,家長對孩子的閱讀儘量不要有功利化的心態,而是要抱著一種淡泊心態。沒有過大的精神壓力,反而更能激發起孩子閱讀的興趣,且更加持久。

● 第四,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要適時適度地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增強孩子內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孩子邊讀書邊玩假裝遊戲,背後暗藏心理動機,家長別阻止要支持

結語

引導孩子讀經典文學、讀大部頭書的確不容易,但這終歸是對孩子成長大有裨益的做法,我們不能錯失孩子的成長,更不能因為錯誤的教育觀念而阻礙孩子的成長。

餘秋雨老師說得好:“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之類理解能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代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淨空廓,由經典奠定,可以激發他們一生的文化快樂。”

從更深層面來看,遊戲和閱讀並不是對立面,我們要允許孩子以個性的方式來閱讀,讓遊戲元素融進閱讀,讓閱讀藉由遊戲元素煥發出持續的生命力。最終,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你引導孩子把時間和精力交給了那些經典好書,未來一定能換來他在思想和認知領域上卓然而立的深度和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