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疫情後半場,總結經驗、迴歸理性

導讀:北京超市發,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再一次展現出國有企業的“底氣”,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燕川,在經過非典之後,又一次帶領他的員工們堅守在抗疫一線。3月26日,李燕川百忙之中,通過龍商網&超市週刊的線上直播平臺,同零售行業的同仁們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間的感悟,並就疫情之後零售行業的新機遇,與龍商網&超市週刊總編高建成展開了一次深度訪談。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疫情後半場,總結經驗、迴歸理性

超市發是從1月22日開始組織貨源的,要求採購對米麵糧油、果菜、礦泉水、方便麵、消殺用品等商品進行儲備;60天左右,銷售近1250萬隻口罩;疫情期間,超市發沒有一個商品漲價,沒有一個員工感染,沒有一家門店關門。

“這是每一位超市發員工努力的結果,他們在疫情期間的付出令人感動”,李燕川說。

“現階段,零售企業應該‘一手防疫情,一手抓經濟’。經濟不能等,我們應該真正總結和反思了。尤其是企業的掌舵人,要基於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市場的情況和變化、顧客需求,提升企業的應變能力”,李燕川認為。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疫情後半場,總結經驗、迴歸理性

01

提升應變能力,讓企業活下去

龍商網&超市週刊總編輯高建成(以下簡稱高建成):面對突發疫情,零售企業如何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怎樣對市場進行把握和判斷?

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燕川(以下簡稱李燕川):我認為零售企業應該反思這麼幾個方面:第一,零售企業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對貨源的把控能力。疫情中我們看到很多企業,連員工的口罩都沒有預留,企業不得不閉店,導致市場出現波動;第二,與供應商的關係,超市發能保障疫情期間貨源充足的一個關鍵是,和供應商關係好。近日超市發在跟供應商做一季度銷售回顧的時候,提到了商品的退貨問題,疫情期間,酒類、乾果銷售出現停滯,這些商品是退還是打折?這些要跟供應商進行溝通。這是超市發第二季度的一個重點工作。另外,準備進入飲料的銷售旺季。和供應商保持溝通,共享信息,才能促進雙方共贏。我們需要反思平常對待供應商的態度,零供關係中蘊含著生意人需要講究的“誠”、“信”二字;第三,反思我們平時的演練,2019年11月份,超市發跟北京市糧食局和商務局組織了一次演練,包括,緊急情況下,糧食怎麼運出來?多長時間走幾道關口?配送中心走哪條路線?時間要細化到分秒,這個過程中需要指揮者、店長、員工的各司其職,形成制度,多次演練,把安全意識深化到員工的日常工作中去。

高建成:每一次危機都意味著一次機會,企業經面對重大危機會迎來轉型和新的發展,結合實體零售的經驗和超市發的體會,您認為零售企業應該把握哪些新機遇?

李燕川:這次疫情湧現出很多機會,比如線上線下的融合,超市發正在打造一個到店、到家、到點相結合的模式,通過與美團、餓了麼、京東到家合作實現“到家”,今年又順勢而為,增加了“到點”業務,超市發開闢了一個小程序,顧客在小程序上下單,我們把商品送到指定自助櫃。目前超市發推出了自助的恆溫冷櫃,溫度可以控制在2度到5度,從而保證肉菜果的品質,目前一些辦公樓和區政府已經引入,下一步會在海淀區的29個街鎮,630個社區進行推廣,但是能不能全部鋪開,需要時間來考驗。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疫情後半場,總結經驗、迴歸理性

此外,對於生鮮店、中小型店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會更高;供應鏈在經受這次打擊和鍛鍊之後,未來會更加強大。超市發除了目前的兩個配送中心外,正在籌劃新的配送中心;下一步不管是實體店還是線上,商品結構都要朝著健康食品轉化,把健康的概念帶進超市,從而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信任感;疫情之後,人們對於“科技助力零售”會有更多的感受,恆溫冷櫃就是一個例子。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疫情後半場,總結經驗、迴歸理性

▲ 龍商網&超市週刊總編輯高建成(左)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燕川

高建成:您剛剛提到“到家”業務,超市發的“到家業務”效果怎麼樣?前景如何?

李燕川:去年超市發“到家”業務銷售額已經達到6000萬,超出了4000萬的預期,可以看出線上增速是很快的,但和線下渠道相比,佔比依然不高,我還是比較看好這種線上化的趨勢,但是否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建設線上渠道,要根據企業自己的情況而定,超市發目前通過和第三方合作,能保證跟上這個時代的進步,我覺得就很值,超市發並沒有把線上當成主要渠道,我們更多的還是要想通過線上配送來關注這個行業的趨勢和變化。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苦難和變革中潛藏著商機,不管是超市行業,還是餐飲行業,我們可以利用政府的資源,但不能依賴政府。這個時候更應該考慮怎麼和員工同心同德,讓企業活下去。

02

要充分發揮協會的“橋樑”作用

高建成:我們過去講只有平時多流汗才能戰時少流血,這次疫情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超市發的防範意識和預警機制值得零售同行借鑑。現在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零售行業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除了自救之外,政府可以通過哪些渠道更好地扶持企業發展?

李燕川:超市發作為國企跟政府交流和探討比較多。疫情期間,政府的協調能力總體不錯,但缺乏深入企業和基層的鍛鍊,對企業真實情況不瞭解,出現了出臺政策滯後、落地難的問題,實際上,只有瞭解企業的真實需求,才能雪中送炭。

高建成:政策不滯後才能確實幫到企業,而政策不滯後的前提是深入瞭解企業的痛點。疫情期間,北京市連鎖經營協會先後發過幾次聲明,我覺得非常好。能否從北京市連鎖經營協會會長的角色,從行業組織的角度,講講疫情期間您的感受?

李燕川:疫情期間,北京市連鎖經營協會發聲早,在大年三十的時候,我們就號召北京市的會員企業站出來,保供應、穩物價,讓老百姓放心。協會基於對行業的深入瞭解,先後向會員企業發出15個建議,向市政府、商務局提出4次倡議,通過發佈16次簡報分享各個企業的經驗,相互學習。

市場經濟中,政府不方便出面、企業又不瞭解政策,通過“協會”這個平臺,政府能聽到企業的聲音,企業也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緩解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未來,協會將繼續發揮“橋樑”的作用,為政府和企業的溝通提供暢通的渠道,企業之間的互助、業務的指導……協會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03

遵循規律,理性看待“疫後競爭”

高建成:疫情期間的到家業務,包括超市發相對獨有“到點業務”,不管今後能不能成為模式,它還是基於零售的本質,一切圍繞消費者需求來做的,對於零售企業來講,也增加了銷量,是一舉雙贏或多贏的事情。剛剛您提到了企業要立足自身,開展自救,現在從全球的經濟形勢來看,需要我們予以足夠的警惕,您在這方面有哪些思考與認識?

李燕川:對於一些企業來說,首先要穩下心來考慮轉型問題。比如餐飲和零售行業的結合,但是“外賣”的形式要謹慎,尤其是高端食品,不應該為了迎合外賣的趨勢,犧牲口感,損壞品牌形象。

疫情之後,無人店這些新業態可能會不顧企業發展規律,快速跟進。但我們知道零售行業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細水長流,但是很多企業抱著上市的目的,急於在一兩年之內做出成績,這樣不僅是在浪費自己的精力,還在浪費社會資源,我們要警惕這樣的事情。風投有風投的規律,但是零售行業也有規律可循,一定要循序漸進,以滿足目標顧客的需求為目的,這樣的企業才能長久。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疫情後半場,總結經驗、迴歸理性

高建成:疫情之後,各行各業會在下半年集中發力,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購物中心、大賣場,那麼接下來競爭是不是會更加激烈?

李燕川:企業要想活下去,可能會想到一些絕招和非常規的做法,所以競爭變得激烈是一定的。但零售是有規律的,我們要理性看待這種競爭,各家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必過於恐慌。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會有許多中小餐飲倒閉,店址會空出來很多,從政府的扶持、北京年輕人的增量,以及和羅森交流過程中我發現,便利店顧客的年齡層正在向上擴展,所以超市發下半年會在便利店業態上發力,快速佈局,這其中的激烈競爭可想而知,但也不能避免。

疫情之後,報復性消費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消費者更多還是要考慮未來的日子怎麼過,一些企業想快點掙錢,結果毀了自己的質量,砸了自己的牌子,得不償失。疫情帶來的痛苦必須是要承受的,企業需要靜下心來考慮出路,甚至,有時候斷臂重生也是一種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