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舔垃圾桶,舔地板,舔公交車扶手…這個瑞士妹子確診了

01

瑞士有個妹紙,麗亞·因德比津。美麗,大膽,無畏,不信邪。

她有多不信邪呢?

聽說世界上有個疾病,叫新冠肺炎,麗亞表示了不屑。

在2月28日瑞士音樂節頒獎典禮上,她說:聽說有個毛病,叫新冠肺炎,我就不信了呢,多大點事兒啊,你看那些人一驚一詐的。

她直言:我也想染上新冠肺炎。

可頒獎典禮上,也沒給她準備一盆新冠病毒啊。

於是麗亞就逮住喜劇演員澤爾·布魯的手,呱唧呱唧一通狂舔。

不作不死:舔垃圾桶,舔地板,舔公交車扶手…這個瑞士妹子確診了

我舔,我舔……好像舔了也沒得上新冠。

沒染上也不要緊,咱們繼續努力好了。於是在很短的時間裡,麗亞狂舔公共設施,她舔了公交車的售票箱,舔了按鈕,舔了地面,舔了街頭的垃圾桶。經過她不懈狂舔,終於傳來了特大好消息:

——麗亞·因德比津確診了。

確診了。

你不信邪,新冠病毒比你更不信邪!

唉,腦子是個好東西,每人最好有一個。

希望這熊孩子快點恢復健康。

02

麗亞·因德比津,到底在鬧騰什麼?

——她在向我們展示,人類的認知是多麼的冥頑不靈!

通常我們認為,人類是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靈活選擇變化。但麗亞這蠢妹子的舉動,讓我們明白過來。人類大腦固化如花崗岩,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改變,也無動於衷——只到碰得頭破血流,這才憤憤不平的歇口氣。

03

新冠病毒,是人類面臨的一次嚴重生存危機!

新冠病毒一直在這裡,在地球上,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如你房間裡一把拖布,靜靜的看著你裝皮。等到人類這些垃圾鬧騰得實在不像話,這支拖把突然間輪將起來,嘁哩咔嚓開始打掃。

新冠病毒之烈,超出了正常人類想象——北京剛剛公佈一起病例,有位大哥,好端端坐在自家裡,沒招誰沒惹誰,新冠啦。流行病調查專家左研究,右琢磨,最後分析說,這位兄臺的樓下,有位確診者,很可能是他走樓道時被傳染上了。

走過確診者的家門,你就染病——連武俠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這麼猛烈的毒性,理應列為第一優先級。

瑞士妹子麗亞·因德比津,就是說什麼也不肯接受這個優先序列。在她的認知裡,連塗個指甲油的重要性,都排在新冠肺炎前面。所以她滿大街亂跑逮啥舔啥,就是不肯接受外部世界的法則,堅持以自己的認知為第一優先。

不作不死:舔垃圾桶,舔地板,舔公交車扶手…這個瑞士妹子確診了

這樣想的,除了瑞士麗亞,還有美國總統特朗普為首的西方政客。

04

打個不恰當比方,疫情好比是異域魔獸,正要從時空中倏然出現的一扇門中,擠出來。中國人和武漢民眾,冒死頂住這扇門,不讓魔獸進來。這期間多少條無辜性命,被魔獸所吞噬。那時候的呼聲,淒寒而無助:危險,你們快保護好自己……

可是瑞士麗亞在一邊冷笑。笑你就笑吧,還亂舔一氣。

現在好了,中國人獨力抗疫,以慘烈的犧牲,把這扇門頂住了。

可是毒火卻流竄出去,在各地開花肆虐。

不作不死:舔垃圾桶,舔地板,舔公交車扶手…這個瑞士妹子確診了

05

重建時代,我們要做哪些改變呢?

第一個,全球化這事甭提了。

疫情之後,你會發現你上游的訂單沒了。即或是上游的商家還在,可是他的市場沒了——就算是他的市場還在,但結構已經全然變化,此前的需求蕩然無存,此後的需求,很大可能再也與你無關了。

第二個,教育的需求發生根本性改變。

疫情給人的教訓是,一個好的身體,一個野蠻而強壯的體魄,似乎比一張文憑價值更大。此前我們送孩子讀書,要一直讀到飄洋過海,現在你過去是一片廢墟,人家都要跑你家裡讀來了,享受超國民待遇,你還能往哪兒跑?

第三個,產業及產品,歸於瓷實化。

啥叫瓷實化?

就是實實在在的,甭整那麼多虛頭巴腦。

你提供的產品一定要實實在在,飯菜講究個飽,衣服講究結實,產品趨於老大笨重,能用就行了,人類為自己的慾望付出那麼多,是應該消停點了。

第四個,實業與互聯網併合模式。

無店鋪的生產商,又或是無門面的飯館,或許能夠立住腳。畢竟有外賣小哥在跑腿,你的產品或飯菜,由買家直接下單訂製,你的經營再也不需要那麼龐大的鋪面成本,但也面臨著永遠無法做大的狀況。說過了,小富即安,能夠與家人廝守終老,人這一生還有什麼奢望?

第五個,人際距離,將重新定位。

疫情而後,人與人的距離會變得非常遙遠,而且短期內看不出接近的理由,連走個樓梯都被病毒撂倒,足夠的距離意味著足夠的安全。所以同質化的產品將面臨著規模緊縮的危機。

第六個,小型加工業興起。

野心化煙塵,壯志隨風散。一家企業能夠服務近距離的局部市場,就知足了。商業生態將與人際生態相融合,人們的視野也會變得狹窄。疫情給一些人的教訓就是,遠方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還是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更好。

第七個,人們的認知會發生根本性扭轉。

現在我們說的話,討論的問題,從國內到國際政治的觀點,再過幾年看起來就像個笑話。

變化產生新的課題,讓此前的焦慮喪失依據。

而再過二十年,今天的一切連歷史都算不上,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中間狀態。

這一切正在遙遙而來,但什麼時候才算是真正開始?也許等到你坐著竹椅上,啜飲著功夫茶,眺望那紅日西墜,慶幸自己又活了一天,才知道我們一直身處於這種狀態之中。唯一落在後面的,是我們的認知,它始終跟不上現實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