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这真的是读完硕博后才懂得的道理

前几天,在知乎中无意中看到一则“有哪些东西是你读研究生以来才懂的

”的帖子,顿时心里“咯噔”一下。

鉴定!这真的是读完硕博后才懂得的道理

是啊,虽然博士已经毕业了,但究竟硕博这么多年期间究竟有哪些收获,还真的没有仔细想过。从第一次发论文的喜悦,到失恋的痛苦不已,再到师生离别的依依不舍,剪不断、理还乱。

冥思苦想了三个晚上,才从无数的思绪中梳理出最重要的5条收获。

思维方式比具体知识更重要

“如果说本科是知识的学习,读研就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这是刚读研时“老板”上课说的第一句话,我现在仍然铭记于心。

鉴定!这真的是读完硕博后才懂得的道理

他还对我们说:

“研究生3年你们学的原理、实验方法等等,只要毕业后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半年内就能忘得一干二净。

但是,你们还是要好好学,因为读研锻炼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原理从何而来?课题有几种解决方案?除了最常规的方法,有没有其他捷径?不同方法背后思路的区别在哪里?等等,这些才是你们真正需要掌握的东西。

做实验和写论文是为了拿学位,但除了学位,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的确,只要你思考了、实践了,哪怕知识全忘光了,但思维方式永远都是你的。

如果说学习的专业知识像是采摘的蔬菜,那么思维方式更像是如何用最高超的厨艺把蔬菜做成美味佳肴。

读研期间,锻炼思维模式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荐使用思维导图和常做PPT汇报,真的是科研利器,简洁明了,层次递进,帮你学会深层次思考。

开明的导师是最大的幸福

说实话,很多人读研并不是为了科研事业而奋斗终身,也不一定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顺顺利利毕业、拿到学位才是终极目标。而能否按时毕业的决定权还是攥在导师的手中,所以,遇到一位开明的导师真是太幸运了。

鉴定!这真的是读完硕博后才懂得的道理

因为,一位真正开明的好导师,不会硬逼着你每天必须打卡上班,不会规定你必须在实验室工作多少小时,也不会限制你必须在什么时间内发表多少篇论文。

更为重要的是,他(她)会因材施教,为你指明读研前进和后退的道路:

当你愿意潜心致力科研时,他(她)会竭尽全力,为你提供最好的物质保障和人脉资源,让你全身心地去阅读最顶尖的论文,接触最优秀的领域专家,参与重要课题的研究,多出高精尖成果。


而当你对自己并没有过高要求,只是想拿到学位,或是根本不想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时,他(她)也不会强人所难,而是会告诉你最低的毕业标准,并在关键的节点提醒你,有时甚至会在危难时刻帮你一把。

其实,对于那些决心要走科研道路的人来说,导师开明与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对于那些不那么热爱科研的人(这类人比例相当高)来说,遇到开明的导师则是你最大的幸福

幸运的是,我导师那是“相当相当”的开明。

你若问:

能开明到什么地步?

他可是我所在专业的全国大牛,国家级、部级、学校级之类的所有荣誉都拿遍了,不过也快到退休年纪,一切都看的很开,不再醉心于什么项目课题,也不想为难学生。

所以,还没等我们表达想搞科研或是只拿学位的意愿时,他直接对我们几个博士说:

“我只希望你们把毕业论文和小论文做好,安安稳稳毕业,回去当大官、赚大钱就行了(可怜我现在连个小官都不是,收入勉强糊口)。”

当时我们几个感动的不要不要的(暴露了,我也是属于大多数人)!!

不过,必须要补充的一点是,即使是再开明的导师,也可能与其他人存在着利益纷争。所以,对于导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争执,你要尽可能远离。始终记住自己的最终目标是顺利毕业,其他不关你的事,不要在背后随意议论,更不要参与其中,这是由血和泪总结出来的教训。

读书是一辈子的享受

读研的本质,其实就是读书。

读研期间,只要你安排得当的话,会有大把的时间去读书(当然是指专业课之外的书)。

有一次与一位理工科女博士聊天,她竟然连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都不知道(可不是李世民噢),还说包拯包青天是明朝的清官,OMG!!

原来,在她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专业书籍、文献和Paper,其他的书一律不看。博士博士,要博览群书才是。

根据人人网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的读书量是4.39本。

鉴定!这真的是读完硕博后才懂得的道理

最令人诧异的是,我们的邻居韩国人均却达到了11本,而不是国人印象当中的只有整容、欧巴和泡菜。

现在真正能沉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是研究生也不例外。

我深有感触的是,实验室里每天都会上演同一幅众生群像图:所有人都在低头刷微博、聊微信、看抖音、看电影、打游戏,真正读书的几乎看不到。

有几次我在看历史、散文之类的书,明显感到自己成为其他人眼中的异类。细想一下,在被快餐式娱乐包围的时代,还有多少人会捧上一本好书细细品读?

鉴定!这真的是读完硕博后才懂得的道理

确实,啃一本好书不像刷抖音那样,在短短几十秒内就能让你捧腹大笑,也不像网络上的小说,每时每刻都有作者精心铺排的爽点,让你爱不释手。

不过,读书带来的收获不是单靠娱乐、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

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但读书却能经历千百种人生。

读书有时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而是享受这个过程。

读书多了,就感觉像拿着竹篮去打水,无论你打多少次,永远都得不到水。但最终你会惊讶地发现,篮子会变得越来越干净。

这时,你才恍然大悟,原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并不是一个笑话。读书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其意义就在于把篮子洗干净。

做事千万不要拖拉

所有研一新生刚开学的时候,都会兴誓旦旦地告诫自己,要拿出考研期间的那股拼劲,珍惜研究生的大好时光,莫做一个懒惰的人。

可事实是,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没有坚持下来。即使能够坚持下来的,可取得成果究竟有多少,恐怕我们自己也不太敢去面对。

实验室里,可能每天都会上演同一出好戏:

今天开工搞课题,要加油了!从早上8点开始酝酿情绪,先吃了一包薯片、一只凤爪、三个小面包,喝了两杯酸奶。然后泡一壶玫瑰花茶,花10分钟啜饮,之后再刷刷手机,看看新闻,听听音乐。最后,才打开空白的Word文档,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整理思路,感觉灵台空明,心平如镜。然后,然后,就睡着了……

鉴定!这真的是读完硕博后才懂得的道理

听起来好笑的同时,你是不是有似曾熟悉的感觉,其实这个现象就是拖延症。

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研究生搞科研都有拖延的毛病,拖到最后不得不做时才匆匆忙忙动手,做出的结果自然也不是很理想。过后,虽然也会对自己拖延悔恨不已,但到下一个科研项目时却依然如故。

数学上有一个有趣而让人深思的计算,0.99的365次方等于0.0255,而1.01的365次方等于37.78。以1为原点,这种计算可以看作是每一天少做一点和多做一点的巨大区别。

所以,在读研期间,记住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拖延。每天早上起床后,都把当天所要完成的工作列出清单,根据重要性和紧急性区分,制定计划安排。

利用好每一分钟,给每一件事情都确定出时间的下限,具体到几分钟、一天或者一个星期内完成。千万不要说“等我有了时间……”之类的话,这永远是漂亮的借口,如果总是说的话,等你毕业了,那件事还没来得及做。

勇敢地说“不”

以前自己也是不会拒绝别人的人,觉得如果拒绝别人会对不起对方。

但是,现在我要告诉你,学会拒绝真的很“爽”。

鉴定!这真的是读完硕博后才懂得的道理

而且你真诚地拒绝别人,别人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如果你拒绝了别人,对方真的有意见,那更能说明你的拒绝是正确的。

有一段时间,我手头项目没有做完,还要准备专业评估材料和几篇小论文,真是手忙脚乱的。可导师准备出书,除了让我校对,还要让我做几个案例模板。

关键是制作模板使用的软件我不熟悉,加之手头上的任务还很多。反复纠结了两天,最后胆战心惊地和导师商量,让同门的师弟去做,原因是他专门学过相关的软件,相应模型也比我精通,而且最近比较清闲,总之就是一句话,他比我更适合做这件工作。

本以为导师会发脾气,结果并没有,通过一番沟通以后,这件事最后落实到了师弟身上。

从那之后,自己也慢慢开始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比如说别人请代写论文、论文挂名之类、借钱消费之类事情,真的可以为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属于正常范围之内的科研、求助还是可以的,不能显得太过自私,毕竟师生情、同门情也是读研期间不可或缺的。

你可能会说:兄弟,读研期间你的收获也肤浅了点吧,还有爱情、学位、奖金、人脉之类的哪?

确实,对于读研的收获,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我觉得,不管有何得失,读研的经历,本身也是一种收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自“学术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了解更多学术内容请关注“壹学者”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