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一,前言 :

历史上只要身居要职的宰辅大臣,即便是辅佐一朝天子,也少有自始至终、全身而退的。

而有这么一个人,却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每一朝代皆深受重用,恩宠备至。到老全身而退,死后极尽恩荣。此种人物,遍观历史,绝无仅有。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冯道像

这个人的名字历史上鲜有人知,因为这个叫冯道的传奇人物身处的时期,是民间大众不为熟知、且眼花缭乱的时期——五代十国。

受传统忠节观的影响和一些迂腐之论,冯道是个八面玲珑,毫无气节可言的谄谀之臣。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夫之等皆对冯道进表示出了鄙视和谴责。有意思的是苏东坡和王安石却对冯道大加称赞。

然而,站着一个高度去俯瞰历史,在那样一个五代更迭,十国割据的大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冯道的存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功在当代,泽披后世。有人称他为“乱世中的圣人”。

而要叙述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冯道,就不能不说冯道所处的背景和大环境,不把五代十国说清楚,便无法叙述冯道这个人物。先简单介绍五代十国。

二,背景和大环境 :

唐朝后期,内部宦官当政、皇权旁落;外部藩镇割据、拥兵自重。一直处在朝政混乱、风雨飘摇之中。与藩镇间的战乱不断,加重了税负,激化了社会矛盾。各地爆发了多次起义。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给予了唐朝致命的一击。黄巢的军队驰骋中原,四次横渡长江,两次强渡黄河。先后攻占了东都洛阳和京都长安。暴力扫荡了社会秩序,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遭到了灭顶之灾。这场动乱随着黄巢的死亡而结束,唐朝的统治也一蹶不振了。

在动乱中,涌现出一大批武装割据的军阀,征战不息、相互火并。后形成了两个势力最大的两个集团,就是以开封为中心的朱温,和以太原为中心的李克用。

朱温是唐代向五代十国转变的关键人物。据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说,此人“有勇力”,“尤凶悍”。比较凶残。曾参加黄巢军,黄巢死后,投降了唐朝,被任命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朱全忠。

此后,他出任宣武节度使,以开封为基地,兼并了许州与蔡州的许宗权,还有郓州、曹州、齐州、濮州的朱瑄以及割据徐州、泗州的时溥,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军阀。

唐昭宗很想借重朱温的力量,重振朝廷的威权,岂料,竟然死在他手上。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宗,自立为帝,改国号“梁”,因而成为了五代史上第一个皇帝——梁太祖。然而,改名朱晃并没有为他带来好运,不久竟然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所杀。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梁朝的建立,宣告了唐朝的灭亡,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唐帝国彻底瓦解,不仅中原地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皇帝,而且在南方的十国(“十国“的其中一个在北方)统治者也都以皇帝自居,形成了许多皇帝并存于短短五十多年里的怪现象。

所谓五代,是指黄河流域地区相继建立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传统史家编撰五代史,是以是以中原地区的国家为正统。而南方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闵、南汉、楚、南平,以及北方山西的北汉为“十国”,属于僭伪。

但“十国”的历史作用却至关重要。正当中原地区忙于改朝换代之际,南方各国巧妙地利用割据的有利时机,赢得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崛起的时间,获得了包括经济、文化和农业及其手工业等方面的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北方开始落后于南方,其转折点就在五代十国这半个世纪。也为后来南宋定都杭州打下了基础。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三,五代的更替 :

后梁由于连年征战、横征暴敛,导致民众暴动,统治逐渐衰微。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亡了存在十六年的后梁,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五代各国中领土最大的后唐,史称唐庄宗。

唐庄宗李存勖死后,养子李嗣源在军队的拥护下继承皇位,即唐明宗。推行与民生息政策,出现了五代少有的小康景象,可惜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消失在内乱之中。

唐明宗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乘后唐内乱,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北部一线)为代价,勾结契丹军队推翻后唐,建立了后晋。至此以后,北部地区门户洞开,给以后中原地区的边患问题留下了一个长时间的隐患。

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四十五岁的石敬瑭,竟然称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这个”儿皇帝”在位六年,忧患成疾而死。在他死后,“父皇帝”耶律德光发兵南下开封,灭亡了后晋,并在开封称帝,改契丹国号为“辽”,然后引兵北返。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自称儿皇帝

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辽太宗耶律德光北返后,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随后南下,定都开封。

后汉仅存在了四年,就被邺城(今河北大名)郭威所推翻,建立了后周。周太祖郭威为了扭转颓势,着手改革,局面为之一新。

其继承者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乱世中难得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各方面几无瑕疵的一个贤明君主。他一方面进一步改善政治,一方面大力着手统一。自励准备做三十年皇帝。十年开疆拓土,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达到太平盛世。

可惜的是,他在位不到六年即英年早逝,随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但将善待柴氏子孙立为祖训。

短短在位不到六年的周世宗柴荣,却被历朝历代史学家交口称赞,不吝赞美之词。也正是因为柴荣的贤明和努力,后周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之后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各方面的坚实基础。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三,德才兼备 :

五代处在雄阔辉煌的唐朝之后,相比之下显得黯然无光。其实它并非一无是处,南方各国在此期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之后中国历史的格局。

期间,千古奇人冯道,也如一抹亮色,划过这段黯然的历史时期。

冯道(公元882年-公元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自然而然,在通常以忠贞为道德标准的文人眼中,冯道被视作了一名毫无气节的无耻文人的典型代表。但是却无视了他所身处的年代和大环境。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

刘守光兵败后,冯道逃往太原。晋王李存勖看中他的文章操行,对他非常礼遇,委以重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邺城称帝。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获赐紫衣。唐庄宗李存勖灭梁后,擢升冯道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梁晋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退却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后再寻访她们的主人,将其送还。

冯道在景城守父孝时,正逢灾荒。他将家财赈救乡里,亲自耕田砍柴。同乡中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者,冯道都会在夜里偷偷去为其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冯道像

后来,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年成不好,他便将剩余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却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对官吏所赠财物,分毫不受。

这时契丹强盛,素闻冯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边将有备,冯道才得以幸免。由此可见他在契丹的声望,为他以后与契丹的交往埋下了伏笔。

四,举政能臣 :

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仰冯道之名望,拜其为端明殿学士,并授兵部侍郎。

后唐明宗年间,连年丰收,朝廷无事。冯道趁机进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时,曾奉命前往中山,路过地势险要的井陉关,臣担心马匹失足,都会谨慎的抓住缰绳。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却被马匹颠倒在地。臣所说虽是小事,但也能说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为清闲丰收,便放纵享乐,应该兢兢业业,更加小心谨慎”。

这便是巧妙地告诉君王谨慎施政,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帝王之道。唐明宗深以为然。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李嗣源影视照

天成元年(公元927年),冯道被拜为宰相。他对有才识的孤寒世子加以引荐任用,而对品行浮躁的世家子弟施以抑制。所施政务,举朝臣僚无不钦服。封爵始平郡公。

在此期间,冯道常喻词巧妙地劝谏君王知百姓疾苦,行仁义之道。同样的劝谏,别人的话唐明宗听不进去,冯道之言,却能欣然接受。一国之辅,匹夫之勇和快意恩仇是一种奢望。能忍辱负重、巧妙持重的达到正确目的,才是国家重臣。

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这凤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阳,唐闵帝逃至卫州被杀。冯道为了避免国家纷乱,当朝廷大臣们对冯道迎李从珂提出非议时,冯道只说了四个字:”事当务实“。遂力排众议,迎李从珂登基,史称唐末帝。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称帝,建立后晋。晋高祖石敬瑭再次拜冯道为宰相,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隔年,欲派出使契丹,群臣皆默,冯道挺身而出。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辽太宗耶律德光

五,民族大功 :

为天下民生计,冯道忍辱负重,决定前往。如果说在这一点上对冯道有诟病的话,有失公允。后来的范仲淹、寇准、包拯等名臣皆出使过契丹,这些贤臣们没有人说他们民族气节有亏吧!

听说冯道来契丹出使,君主耶律德光久仰大名,欲亲自出城相迎。在古代年间这可是非同小可之举。冯道被留在契丹两年,耶律德光给予了他最尊贵等级的赏赐,想把冯道留着契丹。冯道说 :“ 晋朝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两国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样”。巧妙地婉拒了耶律德光。

冯道回国后,晋高祖石敬瑭把政务全部交给了他,加封司徒,兼侍中,赐爵鲁国公。冯道上表请求隐退,石敬瑭便让侄子石重贵前去探视,传话说 :“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冯道无奈,只得继续任职。恩宠礼遇,无人能及。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后晋高祖石敬瑭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晋高祖石敬瑭托孤给冯道后去世。冯道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的理由说服群臣,立石重贵为君。是为晋出帝。但石重贵反而听信谗言,把冯道出震同州,任匡国军节度使。后又移震南阳,任威胜军节度使,加授中书令。

没有了冯道的老成持国,晋出帝石重贵在对契丹的对策自然没有很好地应对,酿成大祸,以致国破身死。

三年后的一月,耶律德光找个借口,攻入晋都汴梁,灭亡后晋。国破民危之际,冯道赶回汴梁来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自己凭势灭了后晋,反而责问冯道既然回到后晋效力,但毫无功绩,致使国家灭亡,冯道笑而不答。

耶律德光又问 :“你为什么这时候来朝见我?”冯道应答 :“我没有兵马,没有地盘,怎敢不来朝见”。这句话里面仔细琢品,有暗讽之意。一个意思是我没有兵马地盘,不得不来朝见,其中暗含的意思是,如果我有兵马地盘,还会这样来朝见吗?

耶律德光无言以对,笑问道 :“你是个什么样的老头?”冯道马上给他台阶,自嘲说 :“我是个无才无能,愚蠢迟钝的老头。”耶律德光话锋一转,无不威胁之意 :“天下百姓如何救得?”意思是,凭你救得了天下百姓?

冯道机智地回答 :“此时的天下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您才救得了。”耶律德光被冯道捧的心情舒畅,大笑不已,对冯道愈加佩服,同时也避免了一场大的杀戮。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辽国铁骑

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称帝,国号为“辽”。后在冯道机智的斡旋下,引兵北返。自此后,中原百姓不受契丹侵害,冯道居功至伟。对汉民族立有大功。

苏东坡说他是“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说他是“佛位中人”,大概当此为由。

四,辗转归汉 :

同年二月,在契丹攻灭后晋之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毅然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引兵北返,大概也与此有关。后汉军收复了汴梁。

北返之时,挟持冯道及后晋大臣随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死于栾城杀胡林(地名应景)。永康王耶律阮中途接管兵马,杀回契丹争夺帝位。冯道等人留着了镇州。

同年八月,汉军收复镇州。冯道与同僚四处安抚,采取适宜措施处理各类事务,使人各安其所。九月,冯道自镇州入汴梁,归附后汉。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冯道被后汉高祖刘知远拜为太师。由于年迈,尤以”奉朝请”(朝廷给退休、闲散能臣参加廷议的荣誉名称)的名义参加朝会。刘知远同年病逝汴梁,太子李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

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联兵反叛。朝廷屡次征讨,都未能平叛。

八月,隐帝命大将郭威节度讨叛诸军。郭威临行前向冯道问策,冯道给郭威出谋道:“李守贞自恃朝廷老将,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爱惜财物,多赏赐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优势”。

郭威听从他的建议,果然使军心归附,终于平定叛乱。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承佑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在邺都起兵,攻入汴梁,汉隐帝遇害。郭威素有贤名,人脉宽广且文武双全,以为群臣一定会拥戴自己。见到冯道时,如往常一样行礼,冯道却安然不动,毫无拥戴之意。

郭威方知还不到称帝之时,因为众臣皆以冯道为首,冯道不允,众臣不服。郭威遂请冯道去徐州接武宁节度使刘赟回朝继任帝位。冯道问郭威是否出于真心,郭威指天盟誓。冯道说 “老夫生平不说假话,你可别叫我失了信誉”。

冯道迎接刘赟尚未到达汴京,郭威便在澶州军变中被士卒拥立为帝。枢密使王峻派郭崇去宋州阻止刘赟和冯道。郭崇以护卫为名控制了刘赟的卫队,并传郭威的诏命,传冯道先行回都。

冯道无奈临行前,刘赟道:“我是因为您这位三十年的老宰相,这才没有顾虑的前往京师。如今卫兵都被郭崇所夺,事情危机,如何是好?”冯道默然不语。客将贾贞欲杀冯道,刘赟劝阻道:“你们不要草率鲁莽,这不关冯公的事”。

冯道回去后劝说郭威暂缓登基,并保全汉室后代,郭威听从,仍尊刘知远的皇后主政。后汉太后册郭威为监国,并将刘赟废为湘阴公。而刘赟的父亲刘崇随即在太原起兵称帝,欲沿袭后汉,建立了北汉政权。

五,襄辅兴周 :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监国郭威登基,建立后周,是为周太祖。冯道被拜为太师,领中书令。周太祖对郭威非常敬重,从不直呼其名。令冯道着手改革,行政得当,后周面貌为之一新。

周太祖郭威为一代有为之君,但三年后病逝,养子柴荣继位,便是历史上被史学家交口称赞的周世宗。北汉刘崇趁机出兵,攻打上党。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要御驾亲征,冯道因周太祖郭威尚未安葬,不宜用兵。另外,周世宗刚刚继位,军事才能怎样尚且不知,以君王不可亲出为名,故极力劝阻。

周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劝阻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周世宗又道:“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冯道仍坚持己见:“陛下不是泰山”。周世宗非常生气,拂袖而去。

周世宗为一代贤君,政治、军事、经济上均有建树。自己亲征北汉,让冯道主持周太祖郭威的丧葬事宜。

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还没来得及袝祭太庙,冯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周世宗听闻,悲伤不已。

六,千秋功过 :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

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冯道的一生贯穿了五代十国的历程。在短短四五十年间,改朝换代频繁进行,令士族高官无所适从,冯道的存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平衡作用,遏制了已经混乱不堪的朝局往更加混乱的方向发展。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纷乱的五代十国

契丹曾以国士待冯道。他利用外族的尊重和信任,制止了大的杀戮,以至于后来辽国在他有生之年,没有再对中原兴起刀兵。

他死后,周世宗柴荣给予了他最高规格的礼遇。五代期间这么多君主对他的认同,恐怕不是单凭冯道的阿谀奉承就能得到的,其中必有才行与功业异于常人之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后唐时期,由于冯道的努力,九部儒家经典(即《九经》),由国子监雕版印刷,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监本”。没有冯道,在那样纷乱不堪的乱世中 ,能不能流传至今,就很难想象了。

关于冯道,海外学者王賡武有很好的评述 :冯道在与他同时代的大部分人心目中,是个有操持的儒者,一个有节制的人,甚至是一个模范的丞相。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间,这样的美名仍有人传播……。但是占了上风的是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和司马光)的反面之论。从那时开始,冯道成了典型的贰臣,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辅的千古奇人——冯道

对冯道最不堪的描写,出于司马光之笔。他不光嘲笑冯道,对冯道的功业也一笔抹杀。从反对王安石变法上亦不难看出司马光的迂腐和守旧。也正是以他为首的守旧派,使大宋终止了中兴富强之路。

结笔之时,我们再来看看冯道的自况诗,就不难做出全面的评价了 :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