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讲究资历的国家。

就官场而言,能称得上三朝元老的,便已经十分了不起。称得上是朝元老的,那更是凤毛麟角。至于五朝元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小编发表五朝元老篇,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屈指可数却又鼎鼎大名的人物。真可谓是铁打的元老,流水的皇帝,官做到这个份上,无论政绩如何都足以青史留名。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今天我们聊一聊这第一位人物,在历史上可谓是惊世骇俗、千古第一人,号称官场不倒翁的十朝宰相——“冯道”。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冯道(882年-954年)生于五代残唐的时代背景下,出身于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至安史之乱以后,盛唐江山风崩离析,各地首领佣兵自立自封为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战争年代,五代十国时期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历唐四朝

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并询问僚属意见。冯道加以劝谕,惹怒刘守光,被关入狱中,幸遇营救,得以出狱。刘守光兵败后,冯道逃往太原,投奔晋王李存勖,被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张承业看重他的文章操行,对他非常礼遇,后又荐为霸府从事。后来李存勖占据河北,将霸府文书全部委托给冯道,任命他为太原掌书记。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邺都称帝,是为后唐庄宗。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获赐紫衣。庄宗灭梁后,擢升冯道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来,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年成不好,他便将剩余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却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对官吏所赠财物,分毫不受。这时契丹强盛,素闻冯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边将有备,冯道才得以幸免。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天成元年(926年),冯道守丧期满,被征拜为翰林学士,到洛阳赴任。这时,李嗣源在邺都被叛军拥立为帝,并反攻京师洛阳。冯道正行至汴州,不顾孔循的劝阻,急速赶赴洛阳。四月,唐庄宗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继位,是为后唐明宗。明宗素知冯道之名,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

天成二年(927年),冯道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对有才识的孤寒士子加以引荐任用,而对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则加以抑制。当时,百官为明宗加徽号,都由冯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浑然一体,不是一般流俗的风格,举朝臣僚无不钦服。后来,冯道改任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清泰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阳,后唐愍帝逃往卫州。冯道便率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其继位为帝,是为后唐末帝,三日后愍帝被杀害。同年五月,唐末帝罢去冯道的宰相之职,让他出镇同州,授任匡国军节度使。清泰二年(935年),冯道被召拜为司空。

后晋二朝

天福元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称帝,建立后晋,是为后晋高祖。冯道再次被拜为宰相,授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福二年(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到汴梁,为晋高祖加徽号。晋高祖也为耶律德光献徽号,并遣冯道为使,出使契丹。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天福四年(939年),冯道自契丹归国。晋高祖废除枢密使,将枢密院职权划归中书省,将政务都委托给冯道,加授他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冯道曾上表高祖,请求退隐。晋高祖也不看表,便让侄子石重贵前去探视,对他道:“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冯道无奈,只得继续任职。当时晋高祖对冯道的恩宠礼遇,满朝无人能及。

天福七年(942年),晋高祖病重。他在冯道独自侍疾时,命幼子石重睿叩拜冯道,并让宦官将石重睿抱到冯道怀中,希望冯道能辅佐石重睿即位。高祖病逝后,冯道却与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10出帝继位后,加授冯道为太尉,进封燕国公。

开运元年(944年),朝臣中有人在晋出帝面前离间道:“冯道只能做和平时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过艰难时期,就像参禅的僧人用不上鹰犬一样!”出帝遂授冯道为匡国军节度使,让他出镇同州。后来,冯道又移镇南阳,改任威胜军节度使,加授中书令。

历汉二帝

天福十二年(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亡后晋。冯道前去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答道:“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后中原百姓能不受侵害,都是冯道和赵延寿暗中庇护的结果。二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是为后汉高祖

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北归契丹,命冯道等后晋降臣随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逝于栾城杀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马,返回契丹争夺皇位,冯道等人都被留在镇州。八月,汉军收复镇州,驱逐契丹守将嘉里。冯道与同僚四处安抚,采取适宜措施处理各类事务,使人各安其所。九月,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乾祐元年(948年),冯道被授为太师,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15] 后来,汉高祖病逝,太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

历周二祖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在邺都起兵,攻入汴梁,汉隐帝遇害。郭威认为后汉群臣一定会拥戴自己即位,在见到冯道时,如往常一样向他下拜。冯道安然受礼,毫无拥戴之意。郭威方知还不到称帝的时机,便扬言欲立武宁节度使刘赟为皇帝,并派冯道到徐州迎接刘赟。刘赟尚未到达汴京,郭威便在澶州军变中被士卒拥立为帝。后汉太后册郭威为监国,并将刘赟废为湘阴公。

广顺元年(951年),监国郭威继位,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周太祖对冯道非常敬重,每逢冯道觐见,从不直呼其名。[18]不久,河东节度使刘崇(刘赟之父)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刘崇趁机入寇,攻打上党。周世宗欲御驾亲征,冯道极力进谏。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冯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

同年三月,周世宗亲征北汉,不让冯道随行,命他担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丧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还没来得及袝祭太庙,冯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周世宗听闻,废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至此十朝宰相冯道走完了自己艰苦卓绝,颠沛流离,也辉煌无比的一生。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我们接下来聊一聊冯道“谤满天下,誉满天下”的各中原因。

冯道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历侍十朝,对丧君亡国却毫不在意。

弃守节操and心糸苍生

后唐时期,冯道曾因父亲去世离职,守丧期满,被征拜为翰林学士,到洛阳赴任。半路上听说李嗣源在邺都被叛军拥立为帝,并反攻京师洛阳。冯道不顾别人的劝阻,急速赶赴洛阳。没多久,对冯道有知遇之恩的唐庄宗李存勖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继位,冯道立即在新政府中走马上任,担任兵部侍郎。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阳,后唐愍帝逃往卫州。一看愍帝大势已去,冯道便“视其君如路人”,亲率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其继位为帝,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一职,百官在他的带领下也迅速各归其位。后来每次的政治风云中,冯道都能及时调转船头,短时间内把在前一朝累积的官声名望转换为取信后一朝的政治资本。这些做法在欧阳修看来是“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

元代诗人刘因还写了一首诗,嘲讽冯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后人便用“朝梁暮晋”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但是冯道的做法在王安石看来却是顾全大局,接济天下苍生的行为,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实乃“佛位中人。”冯道一生所事四朝十帝,合计不过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仅六年余,每帝仅三年余。十帝之中,除了个别皇帝还像样,其余都劣迹斑斑,暴政累累。所以苏辙认为冯道立于暴君骄将之间,日与虎兕为伍,弃之而去容易,而辅佐其间,能让民以少安则太难了。

悲颜曲膝and忍辱负重

冯道辅佐后晋石敬瑭的时候,曾经出使契丹。契丹首领耶律德光赏赐冯道象牙笏、牛头,这在契丹是一种特别的礼遇。冯道为此赋诗纪念:“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将冯道留在契丹。冯道回答:“晋朝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两国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样。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亡后晋。冯道前去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答道:“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冯道在耶律德光面前的表现让他背上了奴颜婢膝的骂名。金代的王若虚评论他“忘君事雠,万世罪人”。

不过明朝的李贽却为冯道鸣不平,认为冯道的忍辱负重才换来了百姓卒免锋镝之苦。当时晋高祖石敬瑭打算派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冯道当时正在政事堂,获悉此事,便在纸上写下“道去”二字,并命书吏草拟出使敕令。书吏闻之变色,双手颤抖,泪流不止。冯道也不回家,只命人代他向妻子告别,当晚便住在驿馆中,准备出使。晋高祖担心他的安危,说:“

你官高德重,不宜深入契丹。”冯道回答:“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而史家也认为冯道对耶律德光佛祖再世的一番话一定程度上收敛了契丹的杀戮,庇护了中原百姓。契丹北撤时,冯道与后晋大臣被随迁至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

八面玲珑and始终如一

冯道能够成为官场不倒翁,在后世的一些史家看来和他的圆滑世故密不可分。胡三省评价他“位极人臣,不闻谏争”,范文澜批评冯道做事总是避免危害,所以才能长享富贵。

其实冯道初入职场就因言获罪,他因劝阻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缓称王”而被投进监狱。刘守光兵败之后,他才侥幸逃出投奔后唐李存勖。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辅佐唐庄宗李存勖时,大将郭崇韬因军中伴食人员过多,要求裁减闲散者。唐庄宗大怒道:“我连为效命者设食的自由都没有吗?那还是让三军另择主帅,我返回太原好了。”他当即命冯道起草文书,宣示三军。冯道犹豫良久,不肯下笔,庄宗在旁催促。

冯道徐徐进言道:“如今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韬所言并不过分,顶多不听便是,何必大动肝火?如让敌军知道,认为我们君臣不和,对我们大为不利。”庄宗醒悟。不久,郭崇韬向庄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而人们也开始敬重冯道的胆量。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辅佐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一次明宗得到一个玉杯,上写“传国宝万岁杯”,并给冯道观看。冯道说:“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王者有无形之宝。仁义便是帝王之宝,因此有‘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说法。”明宗出身武夫,没听懂他的意思。冯道走后,明宗又问侍臣,这才知道冯道是说守住皇位要靠仁义

辅佐后周柴荣时,柴荣打算御驾亲征北汉,冯道极力进谏。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说:“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冯道仍说:“

陛下不是泰山。”此番回答惹得世宗大怒。

凡此种种都不是明哲保身之举,因此清朝的王士祯说“尝考质其生平行事,亦多侃侃不顾避处。”

当世称颂 后世争议

尽管后世对冯道的一生颇多指摘,但在五代时期却人人称颂。“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冯道身居相位,不贪财、不好色。在乡丁忧期间,正逢大饥荒,当即倾尽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亲自耕田背柴;梁晋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晚上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推却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后再寻访她们的主人,将其送还;对地方官的馈赠,一概不受。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也许是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会被后世指摘,冯道写下《偶成》一诗,以述其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公元954年,冯道逝世,终年73岁,与孔子同寿,故“时人皆共称叹”。死后葬礼万人空巷,纸钱飞扬,道路两旁的树枝都被染成灰色,后周世宗为此罢朝三日,以示悼念,并追封其为瀛王。

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并著有《长乐老自叙》一文,文中说自己做事的原则有三不欺:“

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自己晚年“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乱世之中,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想必会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下去。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不知道各位读者心中作何感想?在小编心中,对欧阳修、王夫之、李贽等人的态度并不认同,因为他们的观点都带有历史局限性,在我看来这只是传统的忠君思想。

而冯道的思想更为超前,他心系苍生而不是忠心于一个人的天下,具有超前的价值观。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留下评论。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冯道 的处事之道(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