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7.22 三人行,必有我師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我選擇好的來學習,有缺點的就加以改正。”

【註釋】

(1)《朱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尹氏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則善惡皆我之師,進善其有窮乎?’”

(2)《大義》:“此夫子之設辭。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其二人者,或此善而彼惡,或始善而終惡,或二人皆善,或二人皆惡,擇之之道,在乎窮理精爾。”

【解讀】

子貢曾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9.22)此處孔子更以“三人行”為假設,進一步說明了“聖人無常師”的道理。根據朱子和唐文治等人的解讀,實則不管善人惡人,人人均可為師也。

《周易》損卦六三雲:“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繫辭下》釋之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由此可見,“三人行”或為當時俗語,故《論語》和《周易》均有此記載。但兩者所表達的意思卻有不同:前者強調的是以人為師,後者強調的則是陰陽相吸、兩兩相偶而“致一”。《周易》不是不強調“師”,但其所師者更為廣大,不只人人可以為師,實則天地萬物皆可為師也。另《繫辭下》有云“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其中也談到了“師保”(古代稱呼教輔太子的官為“師保”,後亦代稱老師);但這裡的意思是,假如老師和父母不在跟前,《周易》就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和父母,蓋《周易》乃天地萬物之化身,故有此神力也。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7.22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