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长沙四大小区是指八十年代中后期四个有代表性的、成规模的居民住宅小区,分别是红旗区、望月湖小区、国庆新村、朝阳新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沙市民的居住条件变迁演绎着丰富多彩和波澜壮阔的场景。城市建成区面积由6.7平方公里增加到434.82平方公里,扩大了64.9倍。与1949年相比,2017年长沙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6.7平方公里增加到434.82平方公里,扩大了64.9倍;全市房屋建筑面积由482.57万平方米增加到25630.41万平方米,增长了53.1倍,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由289.81万平方米增加到18617.19万平方米,增长了64.2倍。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老长沙房屋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发展工业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让居住空间变得更加紧张。据资料记载,1953年,长沙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87平方米。当时,住房需求量巨大的长沙,更多的是建设“筒子楼”这种经济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容纳住户的楼房。“筒子楼”源于前苏联,其特点是一条长廊串联两侧的房间,空间被无限压缩的厕所、厨房均为公用,每层一至两个,被冠以“赫鲁晓夫楼”的名称。不过当时长沙并无大型的住宅小区。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筒子楼内部

1958年,长沙市按照六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组织投资、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原则规划第一批住宅小区。长沙北郊、南郊工业区的伍家岭、砂子塘成为试验场。建湘新村和砂子塘小区建成了长沙最早的住宅小区。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砂子塘小区

住宅小区不同于以往的单位大院,虽然分配给附近工厂职工,但是住宅小区与单位是隔离的,小区里集合着来自多个工厂的职工。这两个最早的小区,并不是传统的筒子楼,而是设计超前的单元式集合式住宅。以公共楼梯间为中心入口,“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甚至“一梯四户”,户内三室或两室,有卫生间、厨房,自来水入户。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超前的设计,很理想的住宅了。

不过,在实际中,早期的单元楼并不比筒子楼轻松,由于住房紧张,很多时候还是两户或两户以上人家共住一套房,实际人均居住面积仅为四平方米左右。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不少住户开始陆续搬离。而坚守其中的住户,买下了邻居的房间,才实现了一家一套房的愿望。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朝阳新村

长沙成规模的公寓式楼房小区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朝阳一村的开建,才拉开序幕。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长沙市的住宅建设实行综合开发、多家建设。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四大小区”为代表的一大批形式新颖、设施齐全、环境较好、居住舒适的大型小区先后落成。

长沙四大小区各有特色,建设最早的是朝阳新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动工修建,为长沙市最早的安置小区之一,第一批建设的有十栋房屋,命名为朝阳新村。总用地面积为1.31公倾,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长沙火车站的建设兴建的拆迁安置房,带动了人民路从窑岭向东延伸。但那时候人们的观念,都还嫌新的居民点“太远”,生活上不方便,要搬离住了几十年的闹市区,居委会干部竟要屡次上门动员做思想工作。当然,当时的人们思想觉悟高,为了新火车站的建设,所有的拆迁户全部搬入新建的朝阳新村。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朝阳一村

1967年,利用京广线复线路基在窑岭站北端新建专办客运的长沙新站,原长沙站压力有所减轻,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运能与运量的矛盾。铁道部和广州铁路局决定,在长沙新站西边新建长沙站。于1975年10月全面动工,1977年6月30日竣工,当日18点正式投入营业,老站拆除。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火车站和五一路的建成,朝阳新村进一步扩大,到八十年代初,渐渐成为拥有一百多栋五、六层高楼房的大型小区,地名也分为朝阳一村和朝阳二村。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这张摄于八十年代的照片体现的即为当时的朝阳新村一角,图中的道路即为新修的以朝阳新村命名的朝阳路。

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系荒山和菜地,建国后此地原属郊区东屯渡公社的五一大队和火星大队,为建设火车站而拆除。随着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原本地处偏僻的朝阳新村也慢慢热闹起来。

朝阳一村与朝阳二村以今天的车站路为界,车站路的东边为朝阳一村,西边为朝阳二村。先说朝阳一村,修建时间较早,居住条件也没有后来的朝阳二村好,栋数也不如朝阳二村多,只有十来栋。北面紧临火车站的货运处,南临人民路,西临车站路,东边紧靠京广铁路。


朝阳一村最有名的就数金苹果大市场了,金苹果大市场(原称长沙市金苹果服装鞋子批发市场)是1994年开办的。系长沙市食杂果品公司所有,经营范围有服装、鞋类、小百货、皮革制品和床上用品。加上一座8000吨冷库和一个水果市场,号称有三千个门面,就规模而言,金苹果市场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单体专业市场。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朝阳一村、朝阳二村及金苹果大市场地图

服装行业门槛低、利润高,租个门面,进一两千块货就可以开锣。又正值九十年代后期国企下岗失业潮的兴起,成了不少人二次创业的首选。我所在的工厂同事中就有好几个下岗后在金苹果市场租了门面做服装生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长沙,服装市场众多,论服装价格和款式,肯定是三角花园的最好,金苹果的货虽然质量、款式稍差,但胜在价格便宜,加上规模大、品种多,从成人服装、童装到鞋帽、床上用品,应有尽有,开业后很是红火了几年。当时长沙还有首顺口溜讲到:“金苹果的硕,文庙坪的货,金满地的美女一大摞。”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金苹果大市场

金苹果市场当时的地位还是很准确的,走的是中低端批发、零售服装生意,一度也是长沙最红火、最全面的老市场。不过口碑一直不好,不少老长沙人都调侃自己到这里就是买“簸箩货”的,随着服装市场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购物的兴起,这里慢慢开始衰落。不过时至今日,金苹果大市场仍然在坚持着。

与朝阳一村一街之隔的朝阳二村,相对朝阳一村热闹很多。朝阳二村北接解放东路,南临人民中路,西靠以小区命名的朝阳路,东隔车站路与朝阳一村相望。全盛时期有近百栋五、六层楼的宿舍房,辖区内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和几十家大小商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芙蓉区(当时叫东区)较繁华的住宅中心。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1986年版长沙东区地图上的朝阳新村

我当年住在窑岭,离朝阳新村不远,也曾在朝阳新村的二十九中读过高考补习班,有很多朋友住在朝阳新村,对这一带自是十分熟悉。

九十年代后期,这里兴起了朝阳电子科技一条街,是当时长沙规模最大、辐射全省甚至华中地区的电脑、数码产品及配套产品的贸易集散地。朝阳路两边的电子产品商店不计其数,比较大的市场有华海3C广场、合一电脑城、天心电脑城、国际IT城等,友阿集团的总部大楼也在此地。我的第一台台式电脑就是在这里装配的,我的第一台手提电脑、第一台数码相机、第一台摄像机、第一个u盘也都是在这条街买的。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朝阳路解放东路口华海3c广场

位于朝阳路科技一条街绝对中心位置的长沙华海3C广场,经营面积2万平米,集规模、时尚、娱乐休闲于一体,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主流专业IT厂商入驻。2005年长沙华海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IT商城”。2006年长沙华海被评为“中国电脑商500强之IT卖场十强”,并入围大联想“全国首批TOP电脑城名单”。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长沙华海被评为“最具竞争力区域电子商城”。

朝阳新村内的餐饮小吃店也很多,尤以烧烤闻名,甚至得名“朝阳烧烤”,特点是越晚越热闹,不管是在朝阳一村,还是后来搬到朝阳二村,人们只要沿着那股地道的孜然味就可找到。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进入二十一世纪,长沙市政府把朝阳新村纳入了旧城改造范围,2004年到2006年,朝阳二村整体改造建设连续3年被列为市政府的重点工程,纳入旧城改造的范围,是当时长沙市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建设项目。  

2005年,朝阳二村正式整体改造,2006年1月开始拆迁,2006年12月启动安置房建设,自拆迁工作启动以来,真正实现了“拆得下、安得心、稳得住”,其规模和速度综合考量刷新了长沙市旧城改造拆迁记录,被外界誉为旧城改造的“朝阳二村模式”。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2005年改造前破旧的朝阳二村 梁向锋 摄 资料图

根据固定的模式,住房以旧换新,原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房屋预期增值收益明显。拆迁改造后,户均住房面积由46平方米增加到69.85平方米;原住房面积小于36平方米的特困居民,先补足面积,再计算追加面积,每户新的住房面积均在51平方米以上。而二村改造后,也受到原住民的欢迎。

朝阳二村的整体改造,历经三年多,95%以上选择就地安置的拆迁群众,用获得的搬迁奖励和过渡费补助,正常在外生活过渡后住上了新房。


朝阳新村,为建长沙火车站而生

2011年时,朝阳二村已高楼耸立 梁向锋 摄 资料图

现在的朝阳二村,只余下十多栋老房子等待着下一步的改造。而一街之隔的朝阳一村虽然早已列入长沙老城的棚改项目,却迟迟未动工,相信芙蓉区将积极借鉴朝阳二村的改造模式,加快城区内棚户区的改造,以加速精美城区的建设,再过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朝阳新村。

*长沙生活集投稿作品,作者枬子。感谢作者的创作,为我们留下这些美好的生活记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关于长沙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稿件都行),我们一起记录长沙生活!投稿请加微信号:ms96218,或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