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比如這樣子,其實是數千年人類成果的產物

但對千年前的宋人來說,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全球航行和現代化的製圖技術仍未出現,更別提遙感衛星這種怪物了。但他們也有自己認識世界的一套方法,用地圖和山水圖串連起了中國人對祖國的感知。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宋朝所在的中世紀也是阿拉伯人的黃金時代

對於商業民族阿拉伯,地理學也得到長足發展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

宋代地圖有多強

宋朝距今千年,存世的地圖其實不多,其中還有一些是在明朝復刻過的版本。對於文物專家來說這些翻錄地圖的價值要打些折扣,但對於地理愛好者來說,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看到宋朝人的世界觀。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東震旦地理圖》。這張地圖雖然由南宋僧人所作,但清晰地表現了整個長城以內的宋代行政區劃,標明瞭宋代的所有路/府(省級單位),以及下轄的主要城市和水道。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再仔細看這張圖,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山東半島是被抹平的,巨大的杭州灣倒是有所表現,而浙閩交界處變成了一個直角,兩廣是平整地向西延伸,雷州半島直接就不見了。總的來說,這是一張被人為抹得方方正正的地圖,能省略的細節都省略了。

注意,左下角有一個三佛齊是指蘇門答臘

可見這圖畫的實在不怎麼準

不過足夠看到“天下”的大概也就夠實用了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這主要是因為傳統地圖製作受到古代“九州”意識影響,喜歡把帝國輪廓畫得方方正正,讓皇帝感受到坐擁四海的帝王之尊。這也符合古代聖賢為中國製定的發展路線圖,地理上的準確性反倒沒有那麼重要。

當然,九州作為一個很古老的概念

一直也是在變化的,而且和現實愈來愈遠

畢竟早在漢朝就已經是十三州了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唐朝的地圖對方正的追求就很明顯。在《唐十道圖》和《唐一行山河分野圖》中,帝國疆域四四方方,非常理想化。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但這種作圖方法對有追求的製圖師來說實在是一種心理折磨。而且隨著宋朝與北方遊牧帝國、東南方外國商船的交互越來越密切,這樣的理想化地圖也滿足不了軍政指揮的需求。所以從北宋中後期開始,追求精準的地圖製作流派開始出現,為朝廷提供更有參考價值的山水地形圖。

我們能找到的最早的精確地圖,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的《九域守令圖》。在這張圖上,能清晰地看到山東半島、長江入海口突出的海門、凹進內陸的杭州灣和珠三角……南方地形也比較清晰,洞庭、鄱陽、大庾嶺等關鍵地標的位置大致正確。這都是過去的中國地理圖上未曾出現的。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而到了南宋,製圖家黃裳(不是寫《九陰真經》那位)集歷代地理圖之大成,又自己親自走訪了全國山川,繪製了一幅《地理圖》,也就是後世著名的《蘇州石刻地理圖》。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這幅圖的精密程度前所未見,不僅畫明瞭長城以裡的城市山川,還對西北、蒙古高原和東北的地形有所展現,並精確地註明了“契丹遺族”、“女真黃龍府”、“高麗新羅”等周邊勢力的情況,連偏遠的海南島形狀都大致正確。

原來宋人看世界,就已經如此準確。

山水畫裡見江山

但地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之一,宏觀視角當然不可或缺,但如果少了微觀視角難免顯得無聊,也不容易寄託對大好山河的情感。所以城市風情畫和山水畫,作為一種中距離記錄地理的手段,也成為了觀察宋人眼中世界的工具。

從北宋中後期開始,由於道君皇帝宋徽宗對書畫技藝的痴迷,朝廷鼓勵藝術家從文人當中分流,還得到了國家編制,能夠在專門的畫學學習技法,並在翰林院圖畫院(宣和畫院)中從事創作。專業化的分工,讓畫師得以雕琢自己的技藝,在不同的繪畫領域畫出傑作。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當然要數《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就是宣和畫院的工作人員,受皇帝委託為大宋首都汴京(開封)繪製一幅全景圖,展現大宋的繁華盛景。

到了今天,《清明上河圖》已經成為了歷史學家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重要抓手,文創界也圍繞這個文化IP開發了不少產品,在開封地標清明上河園裡,就能找到不少圖畫裡的元素,還有像《清明上河圖密碼》這樣結合歷史細節與懸疑刺激的好書問世。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其實宋徽宗年間還有一幅《千里江山圖》和《清明上河圖》齊名,兩幅畫都被評為了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國兩千年帝國史,別的朝代能有一副入選就不易,宋徽宗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就貢獻了兩幅,可見其人才培養確實非常成功。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和張擇端40歲時創作《清明上河圖》,傾注半生功力不同,《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完圖時年僅18歲。這是個真正的少年天才,徽宗慧眼識才,發現了王希孟的才華,還親自指點他畫技。

有了皇帝親自點撥,王希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很快就成了能獨當一面的畫家。而他進獻給皇帝老師的第一幅作品,便是人稱“一點一畫均無敗筆”的《千里江山圖》。

2017年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千里江山圖》走上了《國家寶藏》,讓世人見到了這副傳世名畫的風采。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全圖以大青綠為基調,山腳、屋牆、水天交接處用深淺各異之赭石色渲染,屋頂用濃黑,人物多粉畫。這些顏色歷經千年收藏仍然光彩奪目,原因在於上色時使用了貴重的礦石顏料,這是宋徽宗給與愛徒的支持。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在技法上,王希孟用長卷形式描繪了美麗的南方山水印象,全圖分為六個小段,每一段都有自己的疏密佈局,連起來看又是一幅完整的長圖。全畫也不僅有山水,更有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還有用宋代畫院特色的工筆描摹的小小人物。人型雖小,卻形神兼備。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兩幅名畫與眾多巔峰地圖一起,讓我們看到了宋代人眼中的世界。

千里江山何處尋?

王希孟完成了畫作之後,宋徽宗特別欣賞,把愛徒神作賜給了寵臣蔡京。王希孟此前的生平,便是我們從蔡京的第一份題跋中所瞭解的。但也僅限於此了,這位天縱英才式的畫家,此生似乎只為創作《千里江山圖》而來,此後再無作品,年僅23歲便與世長辭。

這讓《千里江山圖》成為了一道千古謎題,沒有人知道,畫中是大宋的哪一塊江山。目前,以浙江大學故宮學研究中心主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餘輝為代表的主流看法是,《千里江山圖》的取景地是江西廬山及鄱陽湖。

進入江西的第一站,便是廬山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圖畫描繪的是一片江湖沼澤邊的大山,在北宋疆域裡,符合這種山水格局的只有廬山。而水草叢生、煙波浩渺的水上景觀,和廣袤的鄱陽湖水域極為相似。還有畫中人使用的蓑衣、斗笠、腳踏式雙體船,都符合江西北部的民風民俗。

《千里江山圖》裡的漁船

宋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江西人大概想不到,一位早夭的畫家,在自己一生一幅的大作裡,為江西打了一個流傳千年的廣告。

但王希孟是怎麼選擇江西的,又成了一個謎題。十幾歲的少年,從開封出發孤身探訪尚不為中原人所知的江西,即使他沒有畫出傑作,也不啻為一位勇敢的探險家,探出了自己生活的新邊界。

選擇這裡,也許是因為他太喜歡廬山和鄱陽湖的景色了,以至於有傳奇野史說,23歲就早逝的王希孟最後是跳進了自己畫裡,成了一個漁翁。這可能還真是很適合他的浪漫結局,這麼寫也許是因為野史作者自己想進到畫中體味絕美江山。

這是很多人共同的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