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危险性最大的动物,只要发现必须马上打死,都是血泪教训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依然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交流、获取信息、衣食住行等方面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然而在古代交通、传讯不发达那几千年岁月长河中,人们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从影视剧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大多是依靠邮驿方式来传递信息,但这种方式经常会造成信息传达不及时,甚至延误战机等情况,于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聪明的古代先辈们想到利用信鸽来传递消息。

抗战时期危险性最大的动物,只要发现必须马上打死,都是血泪教训

▲草地上休憩的信鸽

古代先民将生活中普遍所见的鸽子进行精心培育、训练,衍生发展出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信鸽。相传在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出海捕鱼时就会在身边带着鸽子,以便其传递鱼汛消息和求救信息。我国在隋唐时期,人们为传递信息,开始有意识筛选自行寻巢能力强的鸽子进行繁衍,经过一代代改良,信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当时邻国日本听说后,曾派遣大量遣唐使者来求取信鸽饲养及其训练技巧。日本战国时期,用于帮助双方军队传递内部消息的信鸽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在日本江户时代,民间开始用信鸽传达信件及商业信息。

抗战时期危险性最大的动物,只要发现必须马上打死,都是血泪教训

▲关于日本遣唐使的绘画作品

然而由于养殖信鸽成本巨大,当时日本普通人家根本养不起,仅有一些为传递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信息的富商才会养殖。富商们通过信鸽传递商业信息,多地哄抬或打压物价,以此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随后为开发信鸽性能,使其成为军鸽,日本国内开始大量寻找优良鸽种进行悉心驯养繁育。明治天皇时期,历经“明治维新”改革后,日本的军事力量显著增强,信鸽逐渐成为各级军队标配。日本明治二十六年(公元1894年),日军建立起日本近代第一座鸽舍,标志日本军鸽正式进入系统化培育时期。

抗战时期危险性最大的动物,只要发现必须马上打死,都是血泪教训

▲“中日甲午战争”场景复原

得益于军鸽传递信息准确,机动灵活性强等原因,多年训练使用军鸽的日本军队在“甲午中日战争”及“日俄战争”中获得巨大胜利。尝到军鸽在侵略战争中带来的甜头后,日本国内更加重视军鸽培育工作,为此不惜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领土大量沦陷。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日军现有军鸽数量显然不能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于是日本民间为支持日军获取战争胜利,纷纷无偿将自己家中最优秀的信鸽捐献给军队,更有甚者还向军队传授自己的驯鸽秘诀。就这样,这些被带到中国作战的优秀军鸽,成为了日军侵华的帮凶。

抗战时期危险性最大的动物,只要发现必须马上打死,都是血泪教训

▲侵华日军旧照

抗日战争初期,因我军对日军驯养的军鸽不甚了解,因此一直以来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帮凶的存在。在历次战役中屡屡失败后,我军终于意识到军鸽的危险性,为击毙空中的日本军鸽,八路军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灭鸽神枪队,用来防止我军信息泄露。在那时,日本军鸽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致使中国军民死伤无数,其潜在威胁巨大,因此为绝对消除这一威胁,中国军队直接规定士兵们在战场上可先击毙军鸽,其次再攻击敌人,若是顺序颠倒,战士们还可能挨处分。

抗战时期危险性最大的动物,只要发现必须马上打死,都是血泪教训

▲八路军战士剧照

当时,日军为解决军鸽供应不足问题,还在南京汉中门与蛇山一带修建了一座军鸽大型培育基地。为阻止我军攻击,日军有一套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我军多次攻打无果。起初,当地老百姓并不知日军养殖鸽子的原因,都认为他们只是想吃鸽子肉,在知道具体缘由后,老百姓们开始自发用弹弓和土枪击打军鸽,然而军鸽反应敏捷,普通人很难将其击落。

抗战时期危险性最大的动物,只要发现必须马上打死,都是血泪教训

▲日军鸽舍旧照

为除掉军鸽而组织起来的除鸽队一时没了方向,队长华荣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久后,华荣龙想出一条妙计,原来华荣龙的小舅每天都会给山上养军鸽的日军送一些生鲜食物,华荣龙乔装混入其中,偷偷在军鸽的水源地投入大量毒药。当天下午,日军基地里的军鸽就中毒死掉大半,华荣龙连同小舅一家为逃避日军追捕,连夜逃出南京,日军搜查无果,在愤怒之中,只得将其房屋尽数烧毁以泄愤。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老百姓们为了解气,自发攻入军鸽养殖基地,将基地里现有的上万只军鸽用麻袋扛回家,做了一顿美味的鸽子宴,当天晚上南京城灯火通明,肉香四溢。

《抗日战争史料丛编》《日中战争史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