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圆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封闭了许久的国门终于打开,无数年轻人带着对前途的寻问和企盼,匆匆地赶向远方。


1985年,国家又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的方针,一场史无前例的出国热潮席卷全国,第二年自费留学的人数就突破了10万人。


以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国人称其为"洋插队"。


从前,我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圆


为什么要出国?因为我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圆"。

经济水平、教育资源等因素,让异国他乡充满了吸引力。

电影《大撒把》葛优那些黑色幽默的台词,就是对当时出国热潮的生动描绘。


"我知道,你这一走就是肉包子打洋狗了......"

"你当咱们中国丈夫是什么?咱中国丈夫就是出国人员培训班。"

"外国领事要是再给你拒签,你就拿外语教训他们:当年你们的爷爷奶奶们跟着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谁跟他们要过签证?"


从前,我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圆


影片中,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丈夫狠心抛下不久即将生产的妻子奔向国外,这个故事类型,并不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夸大。因为在当时,的确很多人想尽办法,削尖了脑袋也要出国。


一、跨国婚姻


一些大城市的女性通过"嫁出去"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出国梦。她们的择婿范围,不只局限于美国,日本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阿根廷人……只要是外国人,都在其考虑之中。


"上海女婿遍天下"的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调查表明,跨国婚姻以上海为最多,上海涉外婚姻统计数据显示:97%"嫁出去",3%"娶进来"。


从前,我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圆


二、留学


在80年代后期,出国方式主要以公派留学、出国考察以及自费留学为主。当踏上发达国家的土地,少部分人是真"学",大部分人则选择了致富。他们有人打工,有人则做起了最初的的"代购"。


不过,只有公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回国时,才能够购买免税商品。他们将彩电、冰箱、洗衣机、手表等国内的稀缺商品带回国,连利润加税额起码赚个几千块。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里,这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从前,我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圆


对于当年自费出国的人,所花费用也是一笔巨款。其中,家境殷实者算不上什么,可是对于普通百姓人家,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出国倾其所有,甚至变卖房产。在他们心里,仿佛出国就是一条金光大道,让孩子的美好未来可期可待。


但,时间的车辙一直滚滚向前。


时代变迁正如齐秦的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下一句便是"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于是20年之后,这场浩浩荡荡的出国潮,正逐渐演变成"归国热"。


祖国的日新月异吸引了来自全世界更多的目光,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人们,在学成或完成资金积累之后,选择回到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那些当年拼命考过"托福"的年轻人,在国外学习、精进、提升,怀揣着知识与能力,回来"托福"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从前,我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圆

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很多国人发现,"中国的月亮,实在是又圆、又美"。我们的祖国如此强大,我们的人民也是那样可爱,有规有矩、深明大义,我想能让十几亿人一起遵守国家要求宅在家里不出门的,除中国外无出其右。


鲁迅先生曾说:

唯有民族的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疫情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国人心中激荡,这魂,不是所谓的崇尚自由与民主,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不是盲目的无知无畏,而是识大局,是有担当,是一线医护工作者的舍生忘我,是普通百姓的团结同心。


最近,很多漂泊在外的国人陆续回国,很多人对他们冠之"出国的人不爱国"的评价。

我觉得,出不出国,与爱不爱国,不应该划等号。为了生活或生存做出的出国或移民,也不应被千夫所指。我们要看他的心,是否依旧根植于祖国的沃土,是否仍旧对这里爱得深沉。


就像在疫情之下,有已经成为外国国籍的华人慷慨捐助,也有依然是中国国籍的某女士"千里投毒"。


我们不妨冷静地看待国人的离去与回归,因为所发生的的这一切,正是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有力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