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中醫治療方法

肝硬化的中醫治療方法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肝病,有一部分會緩慢進展至肝癌。中醫的治療措施主要分為對因治療,對證治療,肝硬化逆轉。

在我國,大部分的肝硬化為病毒性肝炎後肝硬化,少部分為酒精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肝靜脈迴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藥物性肝硬化、營養不良性肝硬化、血吸蟲病性肝硬化、隱源性肝硬化等。下面提供的方劑僅供參考,不要自行服用,以免出現意外。

病毒性肝炎後肝硬化,需要抗病毒治療,中醫一般認為是溼熱毒邪所致,日久導致肝、脾、腎虛損,痰瘀互結證,從而導致肝硬化。治療上以清熱解毒、扶正祛瘀為治療思路。如劉渡舟的柴胡解毒湯、柴胡活絡湯。

酒精性肝硬化,需要戒酒。中醫認為酒精為辛熱之物,久服導致肝鬱脾虛、肝腎陰虛、鬱滯肝絡。治療上以滋補肝腎,解鬱健脾,柔肝軟堅為思路。如柴芍六君子,青蒿鱉甲湯等為常用方劑。

膽汁淤積性肝硬化,需要解除膽管或肝內膽管內堵塞,可才有手術的方法。這種情況中醫認為是其病機是肝膽失於舒洩,膽汁內蘊所致。治療上以疏肝利膽、清利溼熱為主要方法。方劑如張春蘭的赤黃退膽方。

肝靜脈迴流受阻性肝硬化,多數是因為心臟、肺的疾病導致下腔靜脈壓增高,血液不能順利迴流到心臟,肝臟長期充血,肝細胞缺氧導致肝臟損傷,日久形成肝硬化。這種肝硬化,多數初起時肝臟本身沒有疾病,屬於繼發於其他臟器的疾病,需要積極治療其他臟器疾病。同時由於靜脈迴流受阻,導致消化道淤血、潰瘍,容易出現消化道出血。因此,治療上需要謹慎使用破血化瘀藥物。一般通過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的辦法,緩慢改善肝臟的淤血狀態,逆轉肝硬化的情況。如使用扶正祛瘀膠囊,緩慢改善症狀。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中醫藥在改善症狀、減輕肝臟損傷方面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目前暫未發現完全治癒案例。急性期以清熱利溼為主,減輕免疫反應對肝臟的攻擊;緩解期以養陰柔肝、軟堅散結為主,減少急性發作、軟化肝臟。如桑希生的牡蠣湯等。

毒物和藥物性肝硬化,查找治病毒物或藥物,停止接觸和服用。營養不良性肝硬化是由於長期營養的營養缺乏引起的單純營養不良,特別是缺乏含胱氨酸的蛋白質、膽鹼,B族維生素等。對症補充營養物質為最主要的治療手段。血吸蟲病性肝硬化,需要使用藥物殺蟲。隱源性肝硬化,病因不明確。最後面的這四種肝硬化,症狀多變,病機各不相同,治療上以辯證為主,也就是對症治療。

肝硬化形成後,人的身體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同症狀,如肝區不適,納差,腹脹,乏力,肝脾腫大等;肝臟失代償期,肝臟縮小、質硬臨床症狀加重,肝臟功能減退,門靜脈高壓,腹水形成,浮腫,消化道出血,貧血,肝昏迷,黃疸等。根據臨床症狀,中醫進行辯證論治。

常見辨證分型:氣鬱溼阻、寒溼困脾、溼熱內蘊、肝脾血瘀、脾腎陽虛、肝腎陰虛。辯證論治以改善臨床症狀為主。

氣鬱溼阻,腹大腹脹為主,舌苔厚膩。治療疏肝理氣,祛溼消滿,方選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減。

寒溼困脾,腹大脹滿,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苔白膩。溫中散寒,化溼利水為治療方法,用實脾飲加減。

溼熱內蘊,腹大堅滿,煩熱口苦,或面目發黃,大便乾燥或粘膩,舌苔黃膩。用茵陳蒿湯閤中滿分消丸加減以清熱利溼,利水退黃。

肝脾血瘀,面色黧黑,腹脹腹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調營湯活血化瘀。

脾腎陽虛,除了有寒溼困脾的症狀外,還有納呆、大便稀溏、腰膝痠軟、尿少水腫,畏寒怕冷明顯的表現。附子理中丸合真武湯脾腎雙補,溫陽利水。

肝腎陰虛,腹大堅滿,四肢瘦小,口乾口苦,面熱掌紅,時有低熱,牙齒及鼻中易出血,眠差多夢,心煩易怒,小便色黃量少,大便時常乾結。需用一貫煎滋補肝腎,同時需要兼顧血瘀症狀,合用膈下逐瘀湯。

類似於皮膚受損後的修復一樣,肝臟受損以後也進行的是瘢痕修復,主要的表現就是肝纖維化,這一過程持續發展,肝臟就成為一個大的瘢痕疙瘩,發展為肝硬化。目前的中西醫治療手段基本上都是在通過祛除病因,達到抑制肝硬化進展或癌變的目的。針對肝硬化的逆轉研究成果很少,中醫用的扶正祛瘀膠囊,臨床觀察有逆轉肝硬化的趨勢,目前仍有研究當中。

如果肝細胞的損傷停止,隨之瘢痕修復、纖維化過程也會停止。逆轉肝硬化,那就需要減輕纖維化,使不正常的肝組織逐漸恢復正常,這一個過程類似於皮膚瘢痕的修復過程。參照皮膚瘢痕的治療過程來看,使用中藥治療,效果很慢,不能完全治癒。也就是說使用中藥逆轉肝硬化見效會很慢,也達不到治癒的效果。治療思路,以消腫生肌,化瘀祛痰為方法。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生肌化瘀有抗凝抗氧化防止纖維組織過度生長的作用,同時可以促進瘢痕組織的修復。這種起作用的機制考慮還是發揮了人體自身的修復作用,中藥只是起了一個輔助和增強的作用。針對這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