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如何一步步徹底完成削藩的?

俗人0987


明朝通過三朝的努力,在軍事上完成了削藩,但是經濟上並沒有完成削藩,因此明朝的削藩並不徹底。事實上,明朝後期,宗室人口龐大,極大地拖累了明朝財政,成為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明朝藩王問題的由來

儘管歷史上分封制已經暴露了數次弊端,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但是明朝的開國大帝朱元璋還是覺得分封制利大於弊。他總結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權沒有得到宗室的幫助。

為了讓子孫一起守衛大明江山,朱元璋一口氣分封了25個藩王,每位親王都擁有自己的軍隊,人數從三千到數萬人不等。其中,九位塞王因為需要抵禦蒙古,部隊更是超過了一般的藩王,比如燕王朱棣麾下有十萬之重,寧王也傭兵八萬。

《明太祖實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朱元璋為了保衛皇權,將功臣屠殺殆盡,而寄希望於自己的子孫讓明朝江山永固。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反而是這些藩王。

歷代皇帝的削藩政策

朱元璋在的時候,他的這些兒孫無人敢有異心,整個大明欣欣向榮。朱元璋一死,他的孫子朱允炆上臺後,對這些尾大不掉的藩王憂心忡忡。為了減少藩王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削藩勢在必行,只可惜朱允炆實在操之過急。

朱允炆一開始沒有對藩王中勢力最強的燕王動手,而是尋找理由,先後廢除了周、齊、湘、代、岷五位親王。眼看著下一個就輪到自己,燕王朱棣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起兵反抗,史稱“靖難之役”。

最終朱棣笑到了最後,登基成為永樂大帝。即位之初的朱棣,對各藩王採取了拉攏政策,先後恢復了周、齊、代、岷這些人的親王爵位。但是等到朱棣的皇位穩固後,他也開始對自己的各個兄弟動手了。

先是不動聲色將一些藩王的封地遷到內地,讓這些塞王變成內王,使得這些人脫離了經營已久的部隊和地盤,威脅大減。接著,又分別削去代王、齊王、岷王、遼王和谷王等人的護衛,其中齊王和谷王還被廢為庶人。

看到朱棣動了真格,他的同母弟弟周王也被迫主動獻還三護衛。至此,當時掌握兵權的大部分親王都遭到了削奪,朱棣削藩的目的初步達成。

明宣宗時期,朝廷通過多次鼓勵邊軍將官徵調藩王護衛的方式,繼續削弱藩王的軍事權力。此外,明宣宗還出臺了禁止宗室出仕、禁止二王相見、禁止宗室進京等一系列規定,此時的藩王,不僅沒有了兵權,人身自由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宣宗之後,明朝對待藩王的態度仍然是以繼續限制為主。如弘治時期,嚴禁官府和王府往來。到了正德後期,朝廷甚至開始干涉宗室的婚姻,比如規定與王府結親的官員,不得往京城任職。

明朝宗室制度的失敗之處

經過歷代皇帝的削藩政策,明朝藩王的權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本上同圈養無異。但是在剝奪這些宗室軍事和政治權利的同時,明廷給了這些宗室優渥的經濟待遇作為補償。

這些宗室完全要靠朝廷供養,不僅有歲祿,逢年過節還有其他賞賜。雖然後期開放了宗室科舉的口子,但是能考上的宗室寥寥無幾,他們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又怎麼能勤奮讀書呢?

為了多領祿米,宗室都是牟足了勁地生兒子,這就造成了宗室人口的進一步氾濫。到了萬曆年間,朱元璋的後代數量已經超過了十萬。這些人一年就要吃掉朝廷552萬兩銀子,而全國財政支出也只有1854萬兩!

這麼一大群不勞而獲的寄生集團,不僅拖垮了大明財政,也進一步激發了階級矛盾,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明朝的削藩制度並沒有進行徹底,宗室問題始終是貫穿明朝的一大頑疾。

我是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別忘了點贊加關注哦!謝謝您的支持!


小熊貓看歷史


明朝削藩的代價非常高昂。從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開始,永樂帝朱棣削藩為止。在這期間,大明朝經過幾年的血雨腥風,兵禍不斷,建文帝丟了皇位,裝瘋賣傻逃過一劫而逐漸崛起的朱棣榮登大寶,方孝孺這樣的讀書種子被誅殺,與其說是削藩,不如說是鬧劇與慘劇,叔侄之間的各種相愛相殺,比美國大片的情節都精彩。

(朱允炆)

先說說建文帝削藩的背景。

朱元璋把天下留給朱允炆後,燕王、周王、齊王、湘王、代王、泯王互相暗中煽動,朝廷表面平靜,內部暗流湧動,朱允炆僅僅憑藉是朱標的兒子就能獲得皇位,讓這些跟朱元璋南征北戰的藩王們內心極度不平衡,雖然不敢明面搞事,但暗地裡互相傾軋的小絆子還是不少的。對於新登基的朱允炆來說,消除隱患勢在必行。

如何消除藩王勢大的隱患?朱元璋曾經與朱允炆探討出可行之法

朱元璋封諸王衛邊,與朱允文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分封藩王是朱元璋為了穩定邊防定下的治國方略,確實收到很好的效果,朱元璋活著絕對可以強勢壓住各個手握大權的兒子,一旦朱元璋歸天,這些藩王很可能各懷心思。朱允炆就提出了相應的問題,他問道:“虜不敬,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沉吟良久,反問道:“汝意如何”?朱允炆回答:“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朱元璋深以為是。

那時候的朱允炆思路非常清晰,削藩的策略也很是高明,與西漢主父偃推恩之策非常相似,削其地,或變置其人,諸王侯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南北對調封地,讓藩王更加弱小,如脫水的魚兒,徒勞掙扎。可惜啊,一個人的出現讓朱允炆的削藩之路徹底失敗。

這個人就是黃子澄。

這黃子澄削藩的策略與西漢的晁錯幾乎相同,共同的特點是非常剛猛,不計任何後果與代價,任性而行。

西漢的晁錯向景帝獻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

黃子澄向建文帝獻策:“諸王護衛之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臨以六師,無人能擋”。

於是,建文帝在黃子澄的建議下,開始了強勢削藩。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大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建文帝一年削了五個王,讓餘下的藩王心慌不已,尤其朱棣更甚。

朱棣是個極有心機之人,為了給自己喘息發育成長的機會,他選擇了裝瘋,怎麼裝?

蓬頭垢面走在大街上跟別人搶東西吃,晚上睡在大街上,大夏天穿著棉襖抱著火爐瑟瑟發抖還讓加炭。如果說那時候有奧斯卡獎,朱棣絕對堪稱影帝級別,他騙過了監視他的謝貴和張信,更讓朱允炆信以為真,還放了他的三個人質兒子。

晁錯的謀劃導致七國之亂,毫無疑問,朱允炆必然要承受靖難之役。當然,漢景帝與建文帝的結果完全不同,漢景帝靠周亞夫把諸侯強勢鎮壓,建文帝就尷尬了,他幾乎沒有大將可用,只有擅長防守的老將耿炳文,耿炳文穩紮穩打,雖然有小敗,但以全國之力對付偏居一隅的朱棣,靠消耗就能將其磨死,可惜,齊泰和黃子澄推薦李景隆代耿炳文,想一舉打垮朱棣,結果欲速則不達,不但沒有很快平亂,反而使朱棣不斷壯大。李景隆先敗於北平,接著在白溝河全線崩潰,最後李景隆開城門投降,讓燕軍兵不血刃破城。靖難之敗讓朱允炆的削藩徹底成為浮雲,一切煙消雲散。

朱允炆削藩失敗了,朱棣的削藩之路還在繼續

朱棣絕對深知藩王威脅,沒有人比他更瞭解。人與人之間就怕比較,同樣是削藩,朱棣輕描淡寫,隨手間便將藩王隱患消弭於無形。

高巍曾向建文帝建議的削藩之法:願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慰問,賢者下詔褒獎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將北方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南方諸王子弟分封於北,如此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朱棣用的策略與高巍曾向建文帝的建議不謀而合。

(朱棣)

朱棣先將建文帝廢掉的藩王全部復爵, 並大加賞賜。同時, 朱棣不動聲色,將威脅較大的藩王改變封地。藩王脫離了經營已久的地盤和軍隊,即使謀略在高,用兵再強,也只能虎落平陽。復封后的齊王朱樽,囂張跋扈,朱棣為了麻痺其他藩王,竟然賜書勸誡,希望齊王“涵養德性”,連續勸誡三次,朱樽依舊不悔改,朱棣便有了口實,下詔削朱樽爵位,廢為庶人。接著如出一轍,廢除谷王朱槔。岷、代、遼三王也因罪被革去護衛軍。寧王朱權從此退出政壇,整日彈琴讀書,周王也主動交出軍隊,其餘藩王俯首聽命,從此朱棣徹底收回中央權力,藩王隱患徹底消除。

朱棣的手段高明嗎?其實並不是。朱允炆也好,朱棣也好,同是皇帝,他們只需要做選擇題,去選擇大臣所建議的削藩之法。而如何選擇,就要看當事人的眼光和韜略。朱允炆棄之不用的計策讓朱棣貫徹實施,結果截然不同,也從側面反映出,兩者之間眼界格局的巨大鴻溝。


讀史溯源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在考慮皇族的待遇上重拾分封制,把他所有的二十多個兒子逐一封王,其中還包括侄孫(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兒子封為靖江王)等朱家嫡親,並把這些藩王兒子的封地置於全國各地,給予一定數量的護衛,讓他們幫助明朝鎮守地方。

朱元璋規定每個藩王允許有三衛軍隊,但這個護衛的數量根據封地的不同也有多寡之分,位居明朝腹心地帶的藩王們都是基本數量,一衛是三千人,三衛合計是九千人,但分封在邊疆地區,有為國戍邊任務的藩王的護衛就大大增多,比如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在遼東的寧王朱權等,麾下甚至有多達數萬乃至十萬的護衛。

因為有這些藩王們在全國各地鎮守,所以朱元璋在執政期間大殺功勳武將時,沒有任何人能翻起反抗的浪花,為朱元璋在明初整頓不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分封制對於一箇中央集權的王朝來說終歸是弊大於利,特別是能壓制住這些藩王的朱元璋之後最具合法性的繼承人、太子朱標死後,各地有實力、有野心的藩王們難免蠢蠢欲動。

朱元璋之後,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從輩分上來說,大多數藩王都是建文帝的叔叔,又各個傭兵無數,從沒有接觸過兵事的建文帝很難讓這些藩王叔叔們信服。建文帝在登基後信用儒臣,這些大儒們雖然大多是紙上談兵之輩,但對分封的弊端還是知之甚詳,於是慫恿建文帝削藩,但採取的辦法很粗暴。

建文帝和文官集團的削藩不僅僅是剝奪藩王們的兵權,甚至要廢除他們爵位,這就讓藩王們憤怒了。最終,建文帝的削藩行動引發了“靖難之役”,在北平封藩的燕王朱棣(建文帝登基時,朱棣已經是事實上的朱元璋嫡長子,比他年長的秦王、晉王都亡故)不甘心被剝奪一切權力,起兵造反,戰爭打了四年,朱棣獲勝,進入南京成為新的大明朝皇帝。

朱棣是以外藩身份用軍事手段奪位,所以對藩王們手中的護衛兵權的警惕性比建文帝還高得多,所以也準備削藩,也是從朱棣開始,建文帝未完成的削藩大業才開始真正執行下去,但朱棣不是剝奪藩王們財富和地位,僅僅只是要求剝奪他們的兵權,這樣藩王們的抵抗心裡就沒有那麼強,畢竟不是所有的藩王都喜歡造反做皇帝,只要能保證他們的富貴就行。

在朱棣時期,各地藩王陸續交歸護衛權,當然,還會給他們保留一定的護衛,但不會超過一千人。在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曾經借兵給朱棣的寧王朱權首當其衝,朱權手下接近十萬的護衛讓朱棣很不放心,而且,朱權很能打,手下還有朵顏三衛(蒙古騎兵)這樣戰鬥力極高的護衛,朱棣將朱權封地直接從遼東給換到了江西南昌,還降低了他的護衛數量。

寧王朱權雖然對此很不滿,但也沒辦法,朱棣和建文帝可不同,他是真正殺出來的馬上皇帝,朱權當時又在南京,兵馬借給朱棣也還沒還給他,只能老老實實妥協,但仇恨的種子還是種下來了,後來寧王的後代在明武宗時期還是造反了,不過被王陽明給鎮壓。

寧王改換封地並減少護衛數量之後,其餘藩王也都逐漸醒過味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開始陸陸續續的交還護衛給朝廷,不願意交還護衛且跋扈的,朱棣都直接除掉,比如朱元璋第七子齊王朱榑因試圖用護衛隔絕自己的封地和外界的關係被廢為庶人,再比如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橚都被人告發謀反,被迫交還護衛:

十八年十月有告橚反者。帝察之有驗。明年二月召至京,示以所告詞。橚頓首謝死罪。帝憐之,不復問。橚歸國,獻還三護衛。

基本上在朱棣執政時期,朱棣把朱元璋時期分封的藩王們的護衛數量用各種手段全給削減至最低,削掉了所有藩王們的兵權,對明朝後來的穩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朱棣沒削徹底,他削掉了同輩的兄弟藩王和小輩的侄子藩王的護衛數量,卻忽略了自己的幾個兒子,他的兩個小兒子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在封藩後依舊保有一定數量的護衛。

明朝削除藩王兵權的最後一步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完成的,針對的就是他的兩個親叔叔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明宣宗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親自率兵征討,朱高煦在兵臨城下後投降,然後被廢為庶人,緊接著,也有造反之心的趙王朱高燧主動向朝廷交還護衛,得到朱瞻基認可後善終。

此後,明朝的藩王們出外就藩就不在允許有過多數量的護衛,基本上都是隻允許有五百到一千人,再多就有可能被判定為謀反,明朝的削藩行動(僅削掉兵權)也就得以完成。削除藩王兵權讓明朝的皇位更替再無“靖難之役”那樣的血腥,明朝中期有那麼幾位藩王造反,但都不成氣候。

可嚴厲的控制藩王們的護衛數量,以及不允許藩王們接觸兵事,在晚明也帶來了惡果,明末天下大亂,已經完全不知道戰爭為何物的明朝藩王們在李自成、張獻忠和清軍鐵騎的衝擊下,全部成為了待宰的羔羊,不是被殺就是被迫隱姓埋名,大明朝在最危難的時刻,竟然沒有朱家子孫能在戰場上找回祖先的榮耀,幫助大明朝延續下去,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九頭鳥漫談文史


明朝初年的政治舞臺上曾連續上演了兩幕削藩話劇,兩劇的導演,一是建文帝,一是永樂帝,建文削藩,激成“靖難之變”江山易主;永樂削藩,談笑之間,眾王俯首.同樣是削藩,為何結局竟有天壤之別

明太祖為鞏固王朝封藩建國

公元1268年,朱元璋在硝煙瀰漫中登上皇位,大刀闊斧的進行一系列改革,全面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一,將諸子封藩建國.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老朱是大大失策了,在針對洪武一朝三次大分封中,26個兒子和一個重孫,除朱標立為皇太子,夭折的幼子外,實際分封25位.

洪武三十一年,老朱駕鶴西去,怎麼也想不到,給明王朝埋下禍根.

建文帝削藩,江山易主

皇太子朱標本來可以幸運即位,可是偏偏先其父而死,朱標之子朱允文上位,擺在小朱面前的,是各位叔父藩王.

小朱繼位後,與兵部尚書齊泰及黃子澄針對諸王“擁重兵,多不法”的狀況,一拍即合.

強藩王之首屬燕王朱棣,“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當先削之,首削難得成功,只能從那個倒黴弟弟開始,首除周王,禁錮於京師,接著連削湘、齊、代、岷之後,劍指燕王.

然並卵,燕王早已目睹這倒黴侄子的一切,打開58同城,網上招聘各種能人賢士,積極準備起兵,小朱一頓操作之後,終於有了可乘之際,正式起兵,號稱“靖難軍”.

遊戲玩了4個年頭,以悲劇而告終.

永樂帝削藩,眾王俯首

作為高級玩家,永樂以藩王維護者的高姿態亮相,全部將各個藩王復爵.並一人充值若干點卡作為辛苦費.

但一方面,又不動聲色將藩王改變封地,封地改變猶如虎落平陽,龍困淺水,泛不起風浪,潛移默化的解決了藩王對朝廷的威脅.

一些藩王被點卡所迷惑,以為大帝站在他們這邊,結果各種富二代的毛病都出來了,大帝一看,臥槽,上鉤了,該收網了.

在三次告誡齊王之後,針對齊王的不思悔改,我行我素之外,齊王被廢.

第二個是生性殘暴,驕肆妄為的谷王,伺機謀變,直接被廢為庶人.

第三個因“巫蠱誹謗事”的寧王,不問政治,善終其生.

岷、代、遼三王,因罪被革去護衛,其餘的玩家只能俯首聽命.遵紀守法.

大帝順利的解決了藩王威脅中央集權難題,開啟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社會.


看我的帽子漂亮嗎YD


大明被一記掏心拳滅了!各地勤王為啥不來京?


真石客


王朝初建吋,由於根基不牢,對邊遠地區鞭長莫及,必須分封以制四方,以便迅速控制邊疆,漢晉元明清,莫不如是。

但是,待政權鞏固後,中央勢力足以輻射邊疆,這時,這些分封的藩王,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反而由於其割據一方,掌握軍政財及人事權,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故在開國初期,往往分封藩王,政權一旦鞏固,便要削藩。但是削藩是個技術活,要細水長流,軟刀子殺人,潤物細無聲。建文帝削藩,是個失敗的典型,漢武帝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極為高明。

朱棣登基後繼續削藩。只不過同樣的削藩,如果說建文帝是硬性削藩,屬於是剛烈的方法。那麼朱棣就屬於是軟刀子殺人了,相當成功。

永樂元年正月,朱棣恢復了被建文帝貶削藩王的地位,“復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朱楩舊封”。畢竟剛剛上位,需要這些兄弟的支持。

皇位鞏固後,朱棣將當時掌握兵權的大部分藩王,或削其三護衛,或廢為庶人,基本上實現了削藩的目的。

同樣削藩,朱棣是沒有坐穩皇位的時候,通過復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幾位藩王,來表達自己的善意,換來兄弟們的支持。

坐穩皇位以後,再通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削除這些藩王的三護衛,或者乾脆將其廢為庶人,可以說是相當高明。

但是,明代藩王不降級,所有子孫皆領俸祿,繁衍日盛,及至崇禎時,宗室王爺近二十萬人,這些人不事生產,不保衛國家,整天吃喝玩樂,白拿俸祿,還佔有量良田,且不交賦稅,不服遙役,還欺壓百姓,成為國家的毒瘤,併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當代曹植


大明王朝從未完成削藩,建文帝強勢削藩導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帝位。朱棣以後逐步收繳了藩王的一些權力,讓藩王成了大明王朝的重負。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將皇子們分封到各個腹地和要塞,為的就是保護大明的江山穩固,當時的各個藩王地位極高。這些藩王不僅擁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大臣見到也要叩拜。尤其是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擁有十萬大軍,時刻提防蒙古人,軍中大將都受其節制,同時因功績卓著,使得朱棣地位獨尊。

藩王的雄厚實力,朱元璋也有所顧慮,所以規定藩王之能在屬地就藩,不允許私下來往。就算進京,一次也只能一位藩王進京,只有藩王離開京城,另一位藩王才能啟程。這些措施為的就是避免藩王勾結,導致對皇帝的威脅。

建文帝即位以後,開始推行削藩,在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的謀劃下,從實力最弱的開始下手。公元1398年,削周王,公元1399年,削齊、湘、代、岷四位藩王,廢為庶人,建文帝的削藩徹底激化了矛盾。

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的謀劃下,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起事,史稱“靖難之役”。四年之後,朱棣攻入南京,登上帝位,朱棣即明成祖。

明成祖即位以後,也深知藩王權力過大,特別是兵權,嚴重威脅了皇權。於是隨後開始調整削藩,手繪兵權,藩王只能享受封地的賦稅,不允許私自練兵。另外則繼續推行朱元璋的策略,藩王只能呆在封地,不允許私自來往,這樣就徹底降低了藩王的威脅。

不過藩王仍然驕奢淫逸,明末福王朱常洵在洛陽所修的王府,花費白銀二十八萬兩,朱常洵就藩時,還得到萬曆帝上等良田四萬頃。但朱常洵依然不滿足,他在洛陽與民爭利,百姓有了災荒,卻捨不得拿出錢來賑濟。

由此可見,藩王從始至終都是大明王朝的巨大負擔,也是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史知今


朱棣上位以後,雖然全盤否定了建文帝朱允炆,但兩個人的想法都一樣,那就是削藩。只不過同樣的削藩,如果說建文帝是硬要削藩,屬於是剛烈的方法。那麼朱棣就屬於是軟刀子殺人了,通過軟性削藩的方法,是相當成功。

那麼朱棣上位以後是怎麼削藩的呢?永樂元年正月,朱棣恢復了被建文帝貶削藩王的地位,“復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朱楩舊封”。畢竟剛剛上位,需要這些兄弟的支持,所以表現的很寬厚。當然威脅很大的寧王朱權,朱棣是直接將其徙於南昌。

等到坐穩皇位以後,朱棣就開始進行削藩。首先在永樂元年十一月革去代王桂的三護衛及官屬。永樂四年五月削去齊王榑的官屬和護衛,八月又將其廢為庶人。永樂六年削岷王朱楩的護衛並罷其官屬。

永樂十年削遼王朱植護衛。永樂十五年廢谷王朱橞為庶人。永樂十九年,朱棣開始對同母弟周王朱橚下手,在朱棣的示意下:朱橚“獻還三護衛”。這樣,朱棣將當時掌握兵權的大部分藩王,或削其三護衛,或廢為庶人,基本上實現了削藩的目的。

同樣削藩,朱棣是沒有坐穩皇位的時候,通過復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幾位藩王,來表達自己的善意,換來兄弟們的支持。

坐穩皇位以後,再通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削除這些藩王的三護衛,或者乾脆將其廢為庶人,可以說是相當高明。


深扒歷史社


文|歷史學舍

今天便談談明朝削蕃那些事

1368年,朱元璋建號大明,在汲取唐宋兩朝宗室藩微、帝室孤立而致危難時沒有藩王作為屏障的教訓後,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明太祖實錄》,上位後便大肆分封諸子為藩王,朱元璋共封了二十四子為王。

在朱元璋時期,分封藩王確實對鞏固明朝政權起到重要作用,但分封制究其本質終究是離心的,向心力終會越來越弱,這在朱元璋死後便明顯體現出來,可謂是給建文帝朱允炆丟了個“燙手山芋”。

明朝的削藩主要講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

01建文帝削藩

1398年,朱元璋嫡長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朱允炆即位後,面對擁以重兵的各藩王,也就是自己的親叔叔,憂心忡忡,於是和手下黃子澄、齊泰等儒家學士密議削藩。

兵部尚書齊泰建議先削握擁重兵的燕王,由強到弱;而黃子澄建議由弱到強,朱允炆採納黃子澄建議。

先拿周王朱橚(su)開刀,然後代王朱桂、岷王朱楩(pian)、湘王朱柏、齊王朱榑,而面對能與燕王相抗衡的寧王和遼王,朱允炆逼寧王朱權倒向燕王朱棣,遼王朱植不予重用,燕王趁機籠絡其他藩王,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登基,年號永樂。

02永樂皇帝削藩

朱棣深知藩王握擁重兵的威脅,也實行削藩的方針,但朱棣手段相比侄子朱允炆更高明,軟硬兼施。

朱棣先把建文帝削藩的周王、代王、岷王、齊王全部封爵,以此示好和表明自己的態度;然後將在邊疆的藩王以各種封賞名義調回內地,明為升實際是削除兵權;最後就是通過提高俸祿來換取削減藩王府兵的數量,無兵權便如失去爪牙的老虎,不再構成威脅。

總結:

朱棣雖然也未徹底解決藩王問題,但使藩王喪失了在國家事務中的政治活力,加強了專制集權。

喜歡歷史的朋友點波關注,更多歷史知識為你呈現。


歷史學舍


明朝首先削藩開始於建文帝,建文帝為了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黃子澄,齊泰等人密謀,周王,代王,齊王等先後被廢或者被殺,同時對不具有威脅的其他諸王封地也進行了行政改革,使其不準參與文武之事,其結果導致就藩北平的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南下攻取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其次是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整肅違法亂紀的藩王問題,與建文帝不同,一方面朱棣充分展示親情,對藩王的小毛病不管不問,並且在經濟上優待藩王,另一方面,隱形弱化藩王軍事力量,將朱元璋分封在長城沿線的攘夷塞王內遷,如寧王朱權徙於南昌,此後代王,周王等先後削去護衛以及官屬,齊王,谷王被廢為遮人

最後是宣宗皇帝,宣宗即位之後,威脅中央的主要來自在靖難成功的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漢王因謀反,宣宗通過軍事行動將漢王誅除,而趙王則是因為有人告發,其向宣宗主動交出護衛。

總結 明朝朱元璋遺留下來的藩王威脅中央的問題經過朱棣以及宣德皇帝將近40年的努力基本得以解決,使得其無力明廷相抗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