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在嚴細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組建了4批救援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抗擊疫情第一線。截止目前,已選派2批醫療隊到小湯山醫院支援。19名隊員包括醫師、護理、檢驗三類人員,其中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的23歲,有3人參與過2003年抗擊非典。

這是“我的援湯故事”欄目第五篇報道《他們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



“護士,我是不是病情嚴重了,昨天血氧還98呢,今天只有96了,怎麼辦啊?”持續幾天的高熱讓這位四十多歲的父親異常焦慮。

“您的心態要放鬆,血氧飽和度在95%以上都算正常,所以別太擔心,多喝水,按時吃藥。您的兒子就很堅強,作爸爸的要起表率作用啊。”趙佳維一邊熟練的為父子倆測量生命體徵,一邊輕聲安慰著。


我的援湯故事 | 他們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

趙佳維是首都兒科研究所神經內科護士長,是首兒所援助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第二批醫療隊的一員,由於護理經驗豐富,3月19日到達小湯山定點醫院後便擔任組長,肩負起了統籌協調工作,負責需篩查人員的篩查和接送。25日晚,趙佳維接到通知,被調往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收治病區。趙佳維沒有多想,第一時間到新崗位報到,“既然來了,便做好了隨時衝到一線直面疫情的準備,哪裡有需要,我就去哪裡。”

與之前的篩查病區不同,確認患者收治病區會近距離多次接觸患者,危險係數更高。夜班是從17點到次日8點,每個時段兩名護士一組,4-5個小時輪換一次,而在這4個多小時裡,每組護士要負責病區內所有患者的生命體徵測量、採血等工作,此外,發藥、送餐等瑣碎工作也需要護士來完成。這樣算下來,每名患者護士至少要近距離接觸4次,工作強度和風險可想而知。


我的援湯故事 | 他們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

趙佳維從事兒科護理工作15年,來到確診患者收治病區後,她和另外兩名隊友被分在不同組,“承包”了這個病區所有患兒的護理工作。

“來,跟阿姨玩個手指遊戲好不好,看阿姨比劃的是幾?”

“看,阿姨手這麼大,你的小手這麼小,跟阿姨比比好不好?”

趙佳維一邊哄著孩子,一邊熟練測量血氧。別看這時候小寶寶咯咯直笑,其實十分鐘前,家長和孩子看到趙佳維“全副武裝”的走進房間時,直接拒絕了檢查,尤其是一歲多的孩子每次看到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就開始哭鬧。“組裡的其他護士來自成人醫院,他們給孩子做檢測,如果一次不成功,就要換別人做,無形中增加了暴露風險,我是兒科護士有經驗,又是組長,必須想辦法完成。”

我的援湯故事 | 他們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

趙佳維是兒科護士,同時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春節前,她報名上一線時,父母不但沒有反對,還說服了愛人支持她的決定。

3月23日,她收到了父親的一封家書,信中寫道:“作為父母,說實話,心裡還是有些不捨與擔心,但是我們知道,這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我們看到了你的進步和成長,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你很棒,放心去工作吧,不要有顧慮,對你的工作我們全力支持。”這封信既是鼓勵也是動力,讓她更加細心、耐心、用心地去護理每一位病患。

由於女兒年齡小,趙佳維沒有過多的向女兒解釋,只是對不能陪在她身邊感到愧疚。只要一休息,她就會第一時間和女兒視頻通話,“媽媽,我想你了!”“媽媽,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啊?”“媽媽,你是在小湯山的家嗎?”

說到“小湯山的家”,趙佳維笑言,她確實快把這裡當作另一個家了,這裡有粘著她做遊戲的小寶寶,有給她“比心”的留學生,有對她噓寒問暖拿她當女兒看待的阿姨,“他們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而趙佳維也在不斷努力照護著,讓她的這些“家人”儘快痊癒回家。

我的援湯故事 | 他們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

文 | 郝潔

攝 | 胡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