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名叫男護士


他們,名叫男護士

男護士,因為數量稀少被稱為護理團隊裡的“大熊貓”。疫情來臨,他們主動請戰;團隊有困難,他們衝鋒在前;凡是體力活,他們第一個上。他們,不僅守護著病人,也時常擋在女護士們的前面。

3月4日,記者到孝感市中心醫院急危重症隔離病區採訪,正好遇到3個男護士,他們分別是劉天、羅童和劉成奇。劉天,1992年生,未婚。羅童,1988年生,孩子1歲,妻子是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護士。劉成奇,1990年生,妻子是孝南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護士。

“他們膽量大,處理危急狀況更果斷。”

“他們總是不等分派,主動做事,明明下班了,還會問有沒有事情需要他們做。”急危重症隔離病區護士長如是說。

“男護士在醫療器械和設備的使用、維護方面上手更快。”在病房裡,記者看到,劉成奇不時指導著女護士操作精密儀器,這些儀器維持著病人的生命。

劉天是幾個男護士裡年紀最小的,這個話不多的大男孩,做事十分仔細,常常給病人理髮、刮鬍子。“看到別人不乾淨就受不了。”他解釋說。

疫情以來,急危重症隔離病區每天都在進行生死較量,不斷有人創造生命的奇蹟,也有人再也沒有醒過來。

對於這個救治團隊來說,疫情期間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看著自己的同事——黃文軍醫生永遠地離去。

“黃老師離開時,我從頭到尾一直守在病床前。”劉天記得,當黃文軍醫生被宣佈臨床死亡後,幾個在場的女護士一時都受不了,走出病房整理情緒,他守在病床前,仔細地整理遺容。直到忙完這一切,走出病房,才發覺口罩裡全是淚水。

重症監護室的體力活總是少不了他們

在醫院裡,危急重症隔離病房被稱為“毒窩裡的毒窩”,因為這裡的患者都進行了氣管插管,這就意味著空氣中的氣溶膠密度可能更高,在這裡工作的醫護人員面臨的風險也最高。

為促進排痰、改善通氣,每個病人每12小時需翻身一次,這是個非常辛苦的活。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道,翻身過程中絕對不能壓破或中斷,最多時一次翻身1個小時。翻身需在患者生命體徵比較穩定時進行,有時晚上12點下班,可能為幫病人翻身忙到凌晨2點才出病房。即使在平常,這樣的操作也不輕鬆,如今全副武裝來做這件事,必然汗流浹背。

因為是生死邊緣,對病人病情的觀察需心細如髮,心率、呼吸、血壓、痰的色和量等,需密切關注。

病房裡也有病人好轉後神志清醒,看到有人死亡心理壓力很大。這時,對他們的心理疏導特別重要。有一位80多歲的婆婆,他們每天去“哄她開心”,老人家最終戰勝了病魔,轉去了普通病房。

“我們最高興的是看到病人離開這裡,轉去普通病房。”羅童說。

凡事衝在前頭,對女護士們呵護有加

工作中,男護士們對女護士們呵護有加。女護士在生理期時,他們會提前交接班,讓她們多休息。整理資料的活儘量讓她們幹,跑病房的事男護士做,儘量讓女護士們少動。

如果哪位女護士家裡孩子生病了,工作時容易分心,他們會不時提醒她們,甚至讓她們下去休息,他們上。在他們看來,這也是為救治工作減少風險。

“家裡有啥情況,下班後再說,工作時絕不分心”,這是還沒結婚的劉天對兩位已婚男護士的印象,他笑著說,有時他覺得他們有點“不顧家”,可他知道,這是肩上的責任使然。(孝感日報 記者周應濤 侯伶俐 徐文 通訊員郭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