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典歷】和氏之璧

【清風典歷】和氏之璧


【譯文】

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裡得到了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捧著玉石獻給了楚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工人查看玉璞,玉工說:“這是塊石頭。”厲王以為卞和在欺騙他,因而砍斷了他的左腳。厲王死後,武王登基,卞和又捧著玉璞獻給武王,武王讓玉工鑑定,玉工又說:“是塊石頭。”武王也以為卞和在欺騙他,於是砍斷了他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那塊玉璞在楚山下嚎啕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後繼續泣血。文王聽到後,派人詢問他原因,說:“天下被砍斷腳的人那麼多,你為什麼哭得如此悲痛?”卞和說:“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斷腳而悲傷,我悲哀的是那塊寶貴的玉卻被稱作石頭,有操守的人卻被說成騙子,這才是我悲哀的原因。”文王於是讓玉工剖開外璞,果然得到了寶玉,於是將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小識】

法術之士的悲憤

和氏璧又稱為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等,是我國曆史上被奉為“天下共傳”的無價之寶。藺相如的“完璧歸趙”,說的也是和氏璧的故事。據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這塊稀世之珍製成了象徵至高至尊權力的傳國玉璽。玉璽方圓四寸,紐交五龍,刻有丞相李斯篆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秦亡之後,和氏璧輾轉相傳,越來越撲朔迷離,在五代以後不知所終了。

和氏璧在歷史上的赫赫聲名,更多是由於韓非的緣故。《韓非子》中的《和氏》一篇,就是專門講說其來歷的。如果不是卞和不斷地冒死進獻,和氏璧很可能就被視若頑石,永封璞中而不為人知了。箇中感慨,依稀能夠看出韓非自己的影子。

韓非對於這樣的境地是絕望的,他繼續感嘆說:珍珠寶玉是君主迫切想要得到的,即使卞和獻的玉璞不夠完美,對君主也沒什麼損害。而如今君主對於法術,未必像求和氏璧那樣急切;而法術又是用以禁止群臣士民的自私邪行的,因而必然要遭到他們的攻擊。那麼,法術之士之所以還沒有被殺戮,只是因為成就帝王之業的法術還沒有獻出來罷了。君主如果不能超越大臣的非議,擺脫民眾的誹謗,而只是想採納法術之道,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其情感的沉痛、悲憤浸透在文字之中,貫穿《韓非子》全書始終。

後人對此也多有認同。西晉的傅鹹在《玉賦》中說:“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李白《古風》也感嘆:“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千載之下的共鳴,彷彿也是對韓非悲憤喟嘆的回應。

不過,我們也還是能看到希望的:畢竟,在卞和泣血的背後,還是有稀世寶玉的石破天驚!這也讓我們堅信,即使是在真理失聲的時候,一個人也要堅持理想,心存光明,執著向前。這個世界上,總有這樣的希望引領著我們不斷前行。(阿陽)

【清風典歷】和氏之璧

薑黃

薑黃:呈不規則卵圓形、圓柱形或紡錘形,常彎曲,有的具短叉狀分枝,長2~5cm,直徑1~3cm。氣香特異,味苦、辛。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用於胸脅剌痛,閉經,症瘕,風溼肩臂疼痛,跌撲腫痛。主產於四川、廣東、福建、廣西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