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鬼魅狐妖”背後是人性的光輝

《聊齋》|“鬼魅狐妖”背後是人性的光輝

《聊齋志異》成書於清朝康乾時期,不過,作為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的蒲松齡,感受不到“康乾盛世”的存在,相反,科舉不第的他深感明清社會之腐朽。於是,蒲松齡在孤憤之下創作了《聊齋志異》,用來表達對當時社會之不滿。《聊齋志異》屬於志怪類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聊齋志異》並非志怪類文學的開山之作,但是,《聊齋志異》的深度和廣度,在志怪文學史上,稱得上前無古人。並且,從魏晉到明朝,志怪小說雖然體量很大,但是不論人物刻畫還是故事性方面,總體上給人一種荒誕、簡略的感覺,而且,在思想性方面,也難以和《聊齋志異》相提並論。這些,也都奠定了《聊齋志異》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聊齋》|“鬼魅狐妖”背後是人性的光輝

時代背景

從某個角度來說,《聊齋志異》的創作,更是蒲松齡內心深處的一場“思想革命”。因為從宋朝開始,朱熹的學說產生。其“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成為明清王朝的執政指導思想,並被用來禁錮和奴役天下人民。在這種思想的毒害和鉗制下,明清百姓都變得麻木起來:男子醉心於功名,女子則將逆來順受、“守婦道”視為最高價值觀。蒲松齡反對這種思想,於是通過創作《聊齋》故事的手段予以抨擊。但是,蒲松齡深知,如果將自己要表達的思想、敘述的故事放在人類社會背景中,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於是蒲松齡將故事背景和主人公,安置在了鬼狐花妖的世界裡——畢竟,鬼狐花妖不是人類,反對三綱五常這些封建說教也可以視為尋常。

《聊齋》|“鬼魅狐妖”背後是人性的光輝

反對勢利眼

世態炎涼在明清社會是主流社會現象。甚至在明清時期成書的啟蒙教材《增廣賢文》中,還告誡孩子要知道世態炎涼。這就導致,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不經意間成為勢利眼的小人,而勢利眼的人是不會知道什麼叫“知恩圖報”的。以至於民國初年,魯迅先生有感於此,於是在《狂人日記》裡面疾呼:救救孩子。蒲松齡塑造的鬼狐花妖,則大多知道知恩圖報。比如《小翠》的故事裡,狐仙因為受過王大人的恩惠,於是,將自己的女兒小翠嫁給了王大人的傻兒子,並且還將王大人家的傻兒子得以治療妥當——這是典型的知恩圖報精神。而《白秋練》的故事裡,魚精白秋練和慕生兩情相悅,於是二人不顧門第差別走到了一起。這是對明清社會盛行的門第觀念、勢利眼現象的一種辛辣嘲諷。反對勢利眼,彰顯了鬼狐花妖的人性之美。

《聊齋》|“鬼魅狐妖”背後是人性的光輝

敢於追求真愛

愛情是美好的。匈牙利詩人甚至將愛情視為高於生命的一種事物。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悽美的愛情故事:比如梁祝、比如玉堂春等等。但是,在現實中,古代社會很難找到愛情的容身之處。因為封建禮教下的婚姻,兒女的婚姻完全靠家裡做主,作為個人是一點選擇權都沒有的。有所謂“嫁雞隨雞”的說法,甚至在明清社會,如果提倡自由戀愛,則會被視為擾亂人心的妖人,很容易給自己惹來麻煩。而《聊齋志異》中的鬼狐花妖,卻都有敢於追求愛情的勇氣和行動。比如《連城》的故事裡,連成和喬生相互恩愛,甚至有過殉情的舉動。這種超越生死、和生死對抗的行為,表達了蒲松齡的愛情觀:只要真愛在,只要敢於追求真愛,一切阻礙,都不再是問題。愛情,本質上就是人性之美的體現。

《聊齋》|“鬼魅狐妖”背後是人性的光輝

否定“婦道”

古代統治者利用強大的話語權,給婦女制定了一系列的繁文縟節,將其稱之為“婦道”。這種制度在近代曾嚴重阻礙中國進步。比如晚清社會籌建工廠需要女工、新式學堂招收女學生,都被統治者所仇視,認為去工廠做工、去當女學生,都是“不守婦道”的行為。而《聊齋志異》裡面的花妖鬼狐,幾乎都是“不守婦道”的人。比如《嬰寧》中的狐妖嬰寧,就整日保持純真,保持著愛笑的習慣——而這,其實是封建禮教所不容的。此外,《小翠》裡面的狐妖小翠,時常用自己的智慧捉弄壞人,這也是對主張婦女應當逆來順受的封建禮教的一種否定。而《竇氏》中,女主竇氏被南三複強行霸佔,生下孩子後,被南三複遺棄,最終雙雙凍死。而南三複只道從此以後耳根清淨,哪料到竇氏的陰魂不善,最終成功讓南三複喪生——這種反抗精神,更是值得鼓勵的。敢愛敢恨,敢於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反抗不公,這更是一種人性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