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年少不懂沈從文,讀懂已不是少年

《邊城》:年少不懂沈從文,讀懂已不是少年

文 | 井姑娘

各位有書的書友們大家好,這一週我們要共讀的是沈從文的《邊城》。

為什麼要讀《邊城》?原因很簡單,這是一部真正寫出我們這個民族之美、真正代表我們民族精神的作品。

可惜的是,這部作品的作者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我們自己人所誤解、所忽略。

《邊城》:年少不懂沈從文,讀懂已不是少年

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資深評委馬悅然不止一次說過:“如果沈從文1988年沒有去世,他肯定獲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看來,沈從文是現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他尤其推崇沈從文的《邊城》:“《邊城》是一首散文詩,非常動人。”

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就要頒給沈從文了,他卻聽到了沈從文的死訊,馬悅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瑞典大使館文化處詢問沈從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人。”

馬悅然試圖說服其他評委破例把獎授予死去的人,在多次勸說無效後,64歲的馬悅然哭著走出了會議室。

24年之後,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邊城》:年少不懂沈從文,讀懂已不是少年

大相徑庭的是,與沈從文的審美文學不一樣的是,莫言的作品則更多地體現出“審醜”的趣味;沈從文“對於農人和士兵,懷了不可言說的溫藹”,莫言的作品則充滿了“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

沈從文小說中的人物,出生在鄉野,說最粗野的話,卻有著最純粹最清潔的精神,那些活潑的生命,充滿著一種淋漓的元氣。

他們光彩照人、膽大妄為,要哭則大哭,要歌則大歌,喜怒哀樂都是那樣的真誠與強烈。

他們不懂得虛偽與矯情,不懂得陰謀與算計,一切都在明裡亮裡,一切都顯得那樣的豪放與莊嚴。

我們的文明原本就是從自然而來,從鄉野而來,它本來就應該是活潑的、純粹的、健康的。正如張承志所言:“一個青年,一個樵夫,一頭牛和一道溪水,引來了哺育了我們的這個文明。”

這是沈從文的一番苦心,他的眼光穿越了很多表面的浮華的東西,試圖找到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的源頭。《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

《邊城》:年少不懂沈從文,讀懂已不是少年

1922年,在湘西當兵吃飯的沈從文,跟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是聽環境習慣支配,在這裡向上爬做科長、局長、縣長……還是自己來重新安排一下,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做一個正當公民?”

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他最終跨出了對他有著決定意義的一步——離開家鄉到北京去,正式成為一名“北漂”。他說,他要“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

在繁華的都市,他始終把自己當做鄉下人,他不習慣都市生活,苦苦懷念家鄉,懷念他家鄉芳香的土地,青翠逼人的山巒和延綿千里的沅水。“尤其是那些同我生活在一起20年的人們,他們素樸、單純、和平、正直,我對他們懷著不可言說的溫愛。”

他也寫城市生活,寫城市各階層人,但沈從文還是更喜歡描寫那些家鄉人事哀樂的故事。

《邊城》:年少不懂沈從文,讀懂已不是少年

他敏感地意識到那個時代的激進和狂飆,到處充斥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等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發現,反而是在最偏遠的山水間,尚保留著我們民族遺忘已久的精神和性格。

1933年,沈從文與張兆和結婚。第二年,他寫出了《邊城》,贏來了愛情事業的雙豐收。他希望憑藉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繪出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

他想告訴我們,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但時代卻在與他的理想背道而馳。1948年,他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1949年開始,沈從文遭受到各種不公正的待遇,1950年,他曾經因此自殺,後來獲救。

這段時間他開始轉向中國古代史與文物研究,此後幾乎沒有文學作品問世。在他去世的第三天,香港、臺灣以及國外多家媒體均報道了沈從文逝世的消息,而在國內幾乎沒有看到任何報道。

沈從文的一生經歷了很多大起大落,晚年的時候,沈從文不停地說,我想回湘西。他生前並不被自己的妻子所理解,張兆和說:“他(沈從文)死了之後,我才開始瞭解他。”

這句話意味深長。不只是張兆和,整個時代都是在沈從文死之後才開始瞭解他,認識到他作品的價值。

讀者說:“少時不看沈從文,覺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無趣。年歲稍長,卻越來越喜歡他。一派沖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讀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後的回甘。”

也有讀者說:“那個時代的作家,能把白話文用得渾然天成不留痕跡的,唯有沈從文與張愛玲。同時,這兩位作家也是最遠於政治,有意保持與時代的疏離的。這種疏離反而使他們的寫作獲得了超出時代的審美價值。”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邊城》:年少不懂沈從文,讀懂已不是少年

這本《邊城》,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的故鄉湘西鳳凰能有今日的名氣,很大程度上恐怕要感謝作家沈從文。

沈從文把故鄉鳳凰寫進了他的書中,也讓那裡的美景和風情走進了世人心裡。不能說所有去鳳凰古城旅遊的人都是因為看了沈從文的作品,可不能否認的是,到鳳凰的遊人,很多都是仰慕沈從文之盛名而來。

但這些,都已經跟沈從文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根據他的遺願,沈從文的骨灰在家人的護送下魂歸故里,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距離縣城中心一公里半的杜田村的“聽濤”山下。

他從湘西來,過完悲喜參半的一生,終於又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湘西。

《邊城》:年少不懂沈從文,讀懂已不是少年

從今天開始,我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沈從文筆下那個美麗的湘西,走進《邊城》裡那些簡單但又可愛的人物。

1、年輕時候的黃磊為什麼會如此喜歡《邊城》?

(第一節、第二節,第1頁至11頁)

2、龍舟賽上,翠翠初遇儺送,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節、第四節,第11頁至17頁)

3、兩年後,儺送的哥哥天保遇見翠翠

(第五節、第六節,第17頁至21頁)

4、天保愛上翠翠,託人提親

(第七節、第八節,第21頁至27頁)

5、儺送與翠翠彼此有意,卻不便說破

(第九節、第十節,第27頁至36頁)

6、兄弟二人攤牌,採用唱山歌的方式競爭

(第十一節、第十二節,第36頁至42頁)

7、儺送的歌聲打動翠翠,天保選擇退出

(第十三節、第十四節,第43頁至46頁)

8、天保架船離開,路上出事

(第十五節、第十六節,第46頁至51頁)

9、儺送對翠翠爺倆的誤會加深,也選擇離開

(第十七節、第十八節,第51頁至56頁)

10、爺爺在風雨中逝去,翠翠獨自等待儺送回來

(第十九節、第二十節、第二十一節,第56頁至65頁)

作者:井姑娘,鄉野村姑。因耳疾避世隱於湘西山中,閒時愛寫寫矯情文字打發寂寞,看看書消磨光陰。公眾號:猛虎嗅玫瑰(ID:menghudawang520),微信:vivianwanglizi。

如果想收聽FM版,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每週共讀一本書,一年共讀52本經典好書,和千萬書友,一起組隊對抗惰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