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全面发力:“10大利好+远超3万亿”!他们最受益


政策全面发力:“10大利好+远超3万亿”!他们最受益


3月31日晚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一系列大利好,涉及金额远远超过3万亿。

政策全面发力:“10大利好+远超3万亿”!他们最受益


根据“中国政府网”公布的会议通稿,具体利好如下:

1、增发地方债: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要在前期已下达一部分今年专项债限额的基础上,抓紧按程序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各地要抓紧发行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力争二季度发行完毕。

2、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引导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优惠利率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扩大对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产业的信贷投放。

3、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全部用于发放小微贷款。

4、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拓宽渠道。

5、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促进中小微企业全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

6、健全贷款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发展为中小微企业增信的商业保险产品,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减轻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负担。

7、从3到6月,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每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1倍,并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符合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纳入政策范围。增加的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按比例补助和在失业保险基金列支。上述政策覆盖人群超过6700万人。

8、将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确保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和农民工临时生活补助发放。

9、抓紧研究失业保障提标扩围政策。

10、促进汽车消费,一是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是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是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调节力度”,以应对疫情的冲击。

下面是我的点评:

第一,10大利好涉及的金额超过3万亿,可能达到5万亿,可谓力度空前。

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促进中小微企业全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仅这四项就涉及金额3.1万亿元。

而且这些钱的利率都比较低,可以直接把实惠传递给实体经济、中小企业。


这还没有包括增发的地方债,给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定向降准,以及给至少6700万中低收入人口的各种补贴,给汽车行业的补贴。如果全加起来,可能会接近5万亿。

第二,汽车行业成为重点扶持行业。

中国单一消费品,规模最大的是房子,第二位的就是汽车,第三位大概是手机。相比之下,手机金额低、带动能力也低。房子金额最大,带动能力最强,但由于前两年“用得太狠”,舆论不支持房地产再来一轮牛市。所以,这一轮稳增长房地产只能发挥作用,但不能“亮出旗帜”。

所以,国家选择了支持汽车行业。而且汽车行业最近两年又遇到两大利空:一是整体行业增速下降,在疫情之前已经是全面负增长;二是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汽车行业保护期结束,整个行业面临较大冲击。

此前各地已经出台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比如昨天北京宣布:报废老旧机动车给予补贴,补贴金额每台4000元到2.2万元不等。一些限牌限行城市,也放松了相关政策。可以预料,股市的汽车板块会有较大涨幅。

第三,中低收入人群和中小企业,成为政府扶持的重点。

疫情让经济休克,餐饮、旅游、航空、影视、商业零售等行业至今尚未恢复,势必造成大量的失业、半失业,中低收入人群可能面临生活困难。帮扶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人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可能出现一系列人间悲剧。

此次会议还宣布,将“研究失业保障提标扩围政策”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这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在这方面不能吝啬,该花钱就要勇于花钱。

第四,“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成为最受益地区。

在提到地方债发行和使用的时候,国务院会议提出: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看到了吗,国家的增量资金是跟着项目走的。而项目,是跟着经济效益走的。只有人口密度大的地方、经济活跃的地方,才“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

以地铁为例,此前国家提高了修建标准,只有那些GDP达到3000亿元以上,地方年财政能力在300亿以上,城市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城市,才能修。否则,不批准。

这是正确的,如果中国不计成本、天女散花到处搞大基建,很多钱就会打水漂。


所以无论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关键在于“有没有实际用途”,能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

可以预见,此次疫情导致的增量投资,一定会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都市圈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增量良好的地方。至于远离中心城市的三四五线城市,跟大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人们也会用脚投票,纷纷涌入大城市、及其都市圈生活。

如果你有能力投资,一定要选中心城市。即便不能去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也要尽量选省会城市。比如太原、石家庄、昆明、贵阳、南宁、南昌,即便算不上强二线城市,也比普通地级市要强很多,也是有投资价值的城市。

第五,3月27日政治局会议之后,中国救市政策进入了全面发力时期,未来会有更多利好出台。


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撑,股市最恐慌的时候已经过去。至于大城市的楼市,也到了该买入的时候。

维持之前的判断:楼市不回暖,经济撑不住,就业稳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