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一、從屠呦呦諾貝爾獎事件看中醫藥臨床思維的重要性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國中醫科學院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讓國人興奮不已。屠呦呦曾談道,在關鍵時刻,是我國中醫古代文獻——《肘後備急方》給了她靈感和啟發。當時《肘後備急方》一書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其中記述的“絞汁”法不同於傳統中藥的“水煎”法。她由此領悟到,“水煎”之法可能會因為高溫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於是改用低沸點溶劑(乙醚),果然藥效明顯提高。她經過反覆試驗分離獲得的青蒿提取物樣品,顯示出對鼠瘧原蟲100%的抑制率,最終成功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二、什麼是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的建構深受中國哲學及傳統文化的影響,中醫藥理論是在中國哲學指導下的獨特思維方式的闡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具有情感思維的昇華、經驗思維的總結以及形象思維的智慧。對於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的研究,從來都不應僅僅侷限在醫學的範疇之內,而應將社會環境的變遷和思維方式的演變共同納入研究範圍。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是整體觀,它要“見微知著”,它見到某些症狀體徵就要推斷到經絡、臟腑、氣血津液及它們間互相聯繫。於是把臟腑看成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又互相聯繫的系統,頭痛可能要醫腳,肺咳要去治肝,治療的辦法主要是給邪以出路(吐、下、利、汗),開門逐盜,投鼠忌器。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三、幾張漫畫,秒懂中醫藥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四、從《紅樓夢》第一病案說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紅樓夢》書中涉及中醫藥知識近300處,所用中藥達120種,描寫病例100多個,分析醫案13個, 《紅樓夢》第十回張太醫為秦可卿診病之例,堪為“紅樓”第一病例。

.....且說次日午間,人回道:“請的那張先生來了。”賈珍遂延入大廳坐下。茶畢,方開言道:“昨承馮大爺示知老先生人品學問,又兼深通醫學,小弟不勝欽仰之至。”張先生道:“晚生粗鄙下士,本知見淺陋,昨因馮大爺示知,大人家第謙恭下士,又承呼喚,敢不奉命。但毫無實學,倍增顏汗。”賈珍道:“先生何必過謙。就請先生進去看看兒婦,仰仗高明,以釋下懷。”於是,賈蓉同了進去。到了賈蓉居室,見了秦氏,向賈蓉說道:“這就是尊夫人了?”賈蓉道:“正是。請先生坐下,讓我把賤內的病說一說再看脈如何?”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過脈再說的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曉得什麼,但是我們馮大爺務必叫小弟過來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來。如今看了脈息,看小弟說的是不是,再將這些日子的病勢講一講,大家斟酌一個方兒,可用不可用,那時大爺再定奪。”賈蓉道:“先生實在高明,如今恨相見之晚。就請先生看一看脈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於是家下媳婦們捧過大迎枕來,一面給秦氏拉著袖口,露出脈來。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脈上,調息了至數,寧神細診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換過左手,亦復如是。診畢脈息,說道:“我們外邊坐罷。”

賈蓉於是同先生到外間房裡床上坐下,一個婆子端了茶來。賈蓉道:“先生請茶。”於是陪先生吃了茶,遂問道:“先生看這脈息,還治得治不得?”先生道:“看得尊夫人這脈息: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需而無神。其左寸沉數者,乃心氣虛而生火,左關沉伏者,乃肝家氣滯血虧。右寸細而無力者,乃肺經氣分太虛,右關需而無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剋制。心氣虛而生火者,應現經期不調,夜間不寐。肝家血虧氣滯者,必然肋下疼脹,月信過期,心中發熱。肺經氣分太虛者,頭目不時眩暈,寅卯間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剋制者,必然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四肢痠軟。據我看這脈息,應當有這些症候才對。或以這個脈為喜脈,則小弟不敢從其教也。”旁邊一個貼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嘗不是這樣呢。真正先生說的如神,倒不用我們告訴了。如今我們家裡現有好幾位太醫老爺瞧著呢,都不能的當真切的這麼說。有一位說是喜,有一位說是病,這位說不相干,那位說怕冬至,總沒有個準話兒。求老爺明白指示指示。”

那先生笑道:“大奶奶這個症候,可是那眾位耽擱了。要在初次行經的日期就用藥治起來,不但斷無今日之患,而且此時已全愈了。如今既是把病耽誤到這個地位,也是應有此災。依我看來,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藥看,若是夜裡睡的著覺,那時又添了二分拿手了。據我看這脈息:大奶奶是個心性高強聰明不過的人,聰明忒過,則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則思慮太過。此病是憂慮傷脾,肝木忒旺,經血所以不能按時而至。大奶奶從前的行經的日子問一問,斷不是常縮,必是常長的。是不是?”這婆子答道:“可不是,從沒有縮過,或是長兩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長過。”先生聽了道:“妙啊!這就是病源了。從前若能夠以養心調經之藥服之,何至於此。這如今明顯出一個水虧木旺的症候來。待用藥看看。”於是寫了方子,遞與賈蓉,上寫的是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土炒雲苓三錢、熟地四錢、歸身二錢、酒洗白芍二錢、炒川芎錢半、黃芪三錢、香附米二錢、制醋柴胡八分、懷山藥二錢、炒真阿膠二錢(蛤粉炒)、延胡索錢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蓮子七粒、去心紅棗二枚。

賈蓉看了,說:“高明的很。還要請教先生,這病與性命終久有妨無妨?”先生笑道:“大爺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這個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這藥也要看醫緣了。依小弟看來,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總是過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賈蓉也是個聰明人,也不往下細問了。於是賈蓉送了先生去了,方將這藥方子並脈案都給賈珍看了,說的話也都回了賈珍並尤氏了。尤氏向賈珍說道:“從來大夫不像他說的這麼痛快,想必用的藥也不錯。”賈珍道:“人家原不是混飯吃久慣行醫的人。因為馮紫英我們好,他好容易求了他來了。既有這個人,媳婦的病或者就能好了。他那方子上有人參,就用前日買的那一斤好的罷。”賈蓉聽畢話,方出來叫人打藥去煎給秦氏吃。不知秦氏服了此藥病勢如何,下回分解。

張太醫為秦可卿開的處方: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土炒,雲苓三錢熟地四錢,歸身二錢,白芍二錢,川芎一錢五分,黃芪三錢,香附米二錢,醋柴胡八分,淮山藥二錢炒,真阿膠二錢蛤粉炒,延胡索錢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蓮子七粒去心大棗二枚。

【方解】以八珍湯=四物湯+四君子湯(地、芍、歸、芎+參、苓、術、草)+加補氣的黃芪,補血的阿膠為主,輔以疏肝(香附、柴胡)理氣(元胡)清心之品,補肝腎(山藥)方證相符。

看下圖中醫藥思維模式的開啟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五、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辨治六步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究竟是怎樣辨證論治?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內涵就是“中醫辨治六步程式”:四診審證→審證求因→求因明機→明機立法→立法組方→組方用藥。古代醫家對人體生理、病理、中藥性味、診療方法的認識都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積累而成的。與現代醫學的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道路截然不同,先人沒有任何可供借鑑的經驗和實驗的條件,所有診療經驗均是建立在探索的基礎上的,其中不乏經典,沿用千年而歷久彌新。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上圖為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辨治六步式

下面舉咽喉腫痛的例子來說明西醫思維模式和建立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不同:

(一)西醫思維模式:看咽喉腫否?腫在哪個部位?溫度測量?血象?開血液化驗單?等待實驗室結果——白細胞是否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是否感染?開處方?抗生素?

程序: 

1.體溫在38℃或以上:患有以下兩種或多種症狀:頭痛、咳嗽、全身痠痛、全身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是最有可能的。

2.頸部腫脹或觸痛:腫脹和觸痛的部位位於頜骨和耳之間。 有可能是腮腺炎?頜骨和耳之間並未發生腫脹和觸痛。 有可能是咽炎或扁桃體炎,兩者都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

3.鼻塞、流黏液鼻涕和(或)不斷在打噴嚏:感冒是鼻道受病毒感染而引起喉嚨痛。

4.曾大量抽菸或飲酒,或在煙霧瀰漫的環境中逗留過:咽喉炎可以引起喉嚨痛。

5.聲音嘶啞或失音:喉炎(包括聲帶發炎和腫脹),可以引發聲音嘶啞、沙啞或失音

處方R:抗生素類、維生素類、現代中成藥類、複方甘草片、甘草合劑、咽喉片類(金嗓子喉寶、西瓜霜含片等)等等的選擇;

(二)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如何處理---四診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第一步:“四診審證”——打開病鎖之鑰

通過四診,即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以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來了解咽喉腫痛的訊息,來探求其病因、病機、病位、病勢,需要通過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在臨證時充分調動你的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來感知病人咽喉腫痛的客觀情況,同時通過詢問患者或知情人來全面蒐集相關資料,為最終做出正確判斷提供依據。四診是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必須具備的基本功。當然中西醫結合時,X光、磁共振、B超、窺鏡等現代科技手段,可以作為四診的延伸,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咽喉腫痛佔位性病變,四診是無法精確定位、定性的。然而,儘管現代醫院有著諸多科技診斷儀器,但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想要宏觀、客觀、系統地對咽喉腫痛做出診斷,就不能單純依靠現代科技檢查,否則會陷入一葉障目而捨本逐末。

第二步“審證求因”——尋求病門之樞;

審證求因是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認識病因,除了客觀的致病因素外,主要是以病證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症狀、體徵來推求病因,這種方法稱為審證求因。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對於病因的認識歷代就有了明確的分類:

1、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中提到:“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2、陳無擇巜三因極—病證方論》雲:“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飢飽,叫呼傷氣,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所以,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下看病不只是追究是否細菌、病毒所致,理化檢查雖然能夠明確許多致病因素,但理化檢查提供的結果在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看來往往是病理產物而非真正的病因。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必須追究的重要病因是風寒暑溼燥火、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太過與不及,但目前全世界也沒有任何國家、任何人發明相應的檢驗儀器設備和檢驗方法。所以,也只能通過“司外揣內”來思辨。

對於咽喉腫痛來說,你的因是什麼?外感?七情?飲食所傷?

第三步:“求因明機”——探究療病之徑

在確認病因的基礎上明確病機。病機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疾病發生之機理,二是疾病發展、變化與轉歸之機理。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認為,人體患病及其病情發展變化的根源就是人體正氣與邪氣的抗爭。邪正之間鬥爭的勝負決定了疾病發生、發展以及轉歸,因此中醫學病機理論的核心就在於審查機體正邪相爭的狀況、態勢。要強調機體的內外形神、陰陽氣血、臟腑經絡、津液代謝的和諧暢達,必須注重審時度勢地明辨病機。歷代醫家對於病機十分重視,由於篇幅有限不一一例舉。

中醫藥臨床思維認為,在臨床過程中依據病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病位(臟腑、經絡)、病性(表、裡、虛、實、寒、熱)、病勢(生、死、逆、順)、病理產物(痰飲、瘀血、結石等)、體質、病程等因素內容明確病機,才能進一步把握疾病動態、機體現狀,最終歸結為不同的證候,用以立法處方,治療中才能有的放矢,故而“求因明機”有如探究療病之徑。

咽喉腫痛——內因(內熱引起)?

外因?——病位(肺?肝?腎?心?脾胃?)——病性(表證?裡證?虛證?實證?風寒還是風熱?)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第四步:“明機立法”——確立治療之圭(guī準則 )

在明確辨證以後,治則治法的確立就能順理成章。治則治法是根據病機擬定的治療方案,也是指導處方用藥的準則,同時也是鏈接病機與方藥的紐帶,是論治綱領。《黃帝內經》提出許多中醫臨床治法思維的許多重要原則:

(1)治病必求於本;

(2)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3)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以致和平;

(4)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5)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6)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我們認為:在病機明確的基礎上才能確定治法,而病機是辨證的核心,而辨證是對疾病本質的高度概括,綜合反映了當時、當地某人的疾病在一定階段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勢等各個方面。治法就是基於完整的辨證而採取的針對性施治方法,而依法組方是中醫臨床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可見“明機立法”是確立治療的準則。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第五步:“立法組方”——部署療疾之陣

第五步是根據確立的治法決定“處方”(俗稱“湯頭”)。歷代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經過無數臨床驗證,打磨出針對各種病證的“方”,就是根據治則治法將多味中藥按照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的藥性,按照君、臣、佐、使的結構配伍,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方藥的效能,減低或抵消部分藥物的毒副作用。通過不同的製作方式,中醫“方”可製成湯、膏、丹、丸、散、酒、栓、軟膏等不同劑型,統稱“方劑”。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所載方,被譽為“萬法之宗,群方之祖”,則“執醫書以醫病誤人深矣”,就必然失去中醫藥臨床模式的個性化辨證論治的診療特色,也就失去了中醫臨床優勢。因此,要力求做到“心中有大法,筆下無死方”。筆者認為,要“師古不泥古”。經方應用,首重“三遵”:遵循經方之主旨、遵循經方之法度、遵循經方之結構。可以說,“立法組方”是部署療疾之陣。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第六步:“組方用藥”——派遣攻守之兵

“用藥如用兵”,在立法組方之後,需要對所選定的方劑進行加減化裁。這一過程如同臨陣點將、派兵、選擇武器,使用你身上帶的子彈,要針對選定的方劑結合證候合理用藥,講究“方證對應”。筆者認為:“今人不見古時景,古人未知今時情。”現代生活,在氣候環境、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診療條件、中藥品質以及病種等方面都有很大變異,臨床未見有人完全按古方患病者,不同的病人也有著不同的體質,主證之外牽扯多種複雜次證,患病之後接受的治療方式有中醫、西醫、中西結合醫、少數民族醫等等,兼證、變證層出不窮,所以決不能生搬硬套固有方藥,必須臨證化裁。根據臨床體會,提倡“中和組方”,即遵經方之旨,不泥經方用藥,依據中藥功能形成“三聯藥組”以發揮聯合作用、輔助作用、制約作用,按照君臣佐使的結構組方,用藥追求“清平輕靈”,儘量避免無的放矢和狂轟濫炸。總之,“組方用藥”是保證整個診療得以成功的最後一環,一定要按照“佈陣”使每一味藥“勝任”,堪稱派遣攻守之兵。

第七步: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特殊中藥的運用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結言:無規矩不能成方圓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上述“中醫辨治六步程式”是初步總結,但實際上歷代中醫都在臨床實踐中運用,是歷久而不衰的中醫臨床思維模式。無論接診時間是一分鐘還是一小時,只要是中醫就必然在瞬間自覺不自覺地完成這六步程式,絕對不是看看化驗單,根據西醫診斷,以消炎、排毒、免疫、補充能量等概念配箇中藥方。由此可見,“中醫辨治六步程式”既是中醫獨有的,又是中醫必須堅持的。

總結:

中醫藥辨證論治,它能因人因地制宜,根據不同人的特點,採用個體化用藥的原則。

中醫藥治病更多看重的是“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

中醫藥“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正是中醫藥辨證論治臨床特點的有力說明。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是研究人的健康與疾病的相互轉化過程。

中醫的“症”也有三個要素:正虛、邪實、傳變。

正是為本,症是正氣有病,因此治病必求本。

西醫講的是拆開還原,病強調的是病因和病位。它的整體一一系統一一器官一一細胞一一分子找靶點。結果:單靶點、局部治療方法;

七、如何培養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如何培養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有的學者提出從表象思維、想象思維、整體思維、模糊思維幾方面進行培養。

1、中醫四大經典是中醫藥臨床思維的根源與精髓

2、改革原有中醫教學模式、開展經典案例分析

3、多看中醫藥經典電影、電視劇及相關視頻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的建立可多看(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看)有中醫經典的電影、電視劇、電視講座以及相關視頻以培養自己有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如電視劇:《醫者童心》、《神醫扁鵲》、《艾草仙姑》、《精誠大醫》、《天下第一針》、《神醫喜來樂》、《醫痴葉天真士》、《華佗與曹操》、《李時珍》、60集大型紀錄片《黃帝內經》、《本草藥王》、《黃連厚朴》、《大國醫》、《春苗》、《紅雨》、韓國《大長今》、《妙手情天》、《醫家兄弟》、《醫家四姐妹》、香港的《妙手仁心》、《天涯行醫》、臺灣的《大醫院小醫師》、《白色巨塔》、歐美的《急診室故事》、《實習醫生》以及近期剛剛上演的《老中醫》等等;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最後以大醫精誠、止於至善”與大家共勉

大醫精誠”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篇。“精”指熟練的專業技能,“誠”指高尚的道德品質,惟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者方能稱為“大醫”。“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指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層次,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正是“大醫”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