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讓“文明祭掃”成為清明新風尚

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

同學們請允許老師先給大家講一講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清明節的相關習俗。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讓“文明祭掃”成為清明新風尚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讓“文明祭掃”成為清明新風尚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的節氣習俗有:踏青、放紙鳶、食青團和掃墓祭祖等。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讓“文明祭掃”成為清明新風尚

今年的清明時節恰逢疫情時期。當時當下,抗疫戰尚未完勝。外防輸入依舊形勢嚴峻,人群集聚的風險仍不可小覷。同時,從消防安全和環境治理上看,“煙熏火燎”的傳統祭掃方式也不合時宜。因而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全體教師希望所有的同學們和家長朋友們能夠加入到“文明祭掃”的隊伍中去。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讓“文明祭掃”成為清明新風尚

文明祭掃既是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的需要,也是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的需要。同學們、爸爸媽媽們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同心抗疫,踐行文明健康新生活,讓清明更“清明”,為奪取疫情防控全面勝利貢獻力量!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全體教師倡議同學們和家長朋友們採用“雲祭掃”的方式來開展今年的清明祭掃活動。祭掃寄託哀思,表達對故人的懷念之情。清明祭掃重於心不拘於形,不論形式再隆重,不論你燒得蠟紙再多,也只能是灰飛煙滅。疫情之下,安全比什麼都重要。打開網絡,點擊“雲祭掃”平臺,思念觸手可及,鞠躬、獻花、植柏、祭酒、敬香、點燭……應有盡有。“雲祭掃”讓祭奠先人、追思哀悼“一站式”到達。

慎終追遠,不忘先人。開展“雲祭掃”是疫情之下的最佳選擇。藉此契機,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全體教師希望大家能夠改變傳統的老習慣,改變清明祭掃方式,轉變觀念、培養新習慣,讓“雲祭掃”成為一種新風尚。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讓“文明祭掃”成為清明新風尚

同時,同學們你還可以建議你的家長們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文明祭掃活動:

①可以通過百度搜索“雲祭祀”,找到合適的祭祀平臺:通過平臺獻上一束花、獻上一首歌、留言或朗讀祭文、點上一支燭、上一炷香和獻上一杯祭酒等等方式,寄託哀思。

②居家祭祀,重安全。疫情期間保護好自身和家人健康是第一位的,更是對逝者的最好告慰。

③節儉祭祀,樹新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④綠色祭祀,要環保。破除祭掃焚燒香燭紙錢、燃放煙花爆竹等舊俗陋習,倡導以獻花、鞠躬、掛黃絲帶、寄心語卡等簡約環保方式進行祭掃。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附小:讓“文明祭掃”成為清明新風尚

清明時節,帶上一顆感恩、緬懷、敬畏、虔誠、沉思的心,通過“文明祭掃”既可以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撫慰和充實生者的精神和心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更多人更深切地體會到“自由呼吸”是多麼可貴,生命是多麼可貴。凡是有助於“自由呼吸”,有助於呵護生命的事物,我們都應張開雙臂去熱情擁抱。我們有理由期待,“文明祭掃”不只是特殊時期的一種替代性祭祀方式,它將會成為清明的新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