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前言

文明本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它们散落在世界各地,有些文明原本天各一方互不相识。但丝绸之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丝绸之路就像是一条绵延飘逸的丝带,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一起。

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世界对于高山另一端的华夏民族了解的并不多,只是传说那里有一个叫"赛里斯"的神秘大国,这个国家盛产美丽的丝绸。中国对于西部的认识,此时也仅仅处于神话传说中,他们以为传说中的极西之地,就是世界的尽头。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中国神话中的极西之地

在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的神话故事《穆天子传》中,周穆天子进行了一次对西方的旅行,最终他到达了“极西之地”西王母之邦。神话故事本就充满了迷幻,而书中提到的昆仑之丘、群玉之山、瑶池等地名,也给人们留下神秘的玄幻色彩。

对于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在如今的学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些人认为昆仑之丘是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瑶池则是是阿尔泰山西麓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斋桑泊。而西王母之邦很可能相当于阿里马斯波依人,也是西方传说中的独目人。另一派学者认为,昆仑之丘、群玉之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位置。不管《穆天子传》中所描述的地名究竟是哪里,它始终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极西之地。

在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观念里,四方皆蛮夷。东面是浩瀚的大海,北边是戈壁沙漠,南面是热带丛林,西面是冰峰雪岭,唯有中国是世界的中央。那些当时人类难以涉足的地方,就成为了神明才能生活的故里。

这种封闭的的地理观念使得华夏民族对探索新世界起到了一定的束缚作用。但《穆天子传》中这些充满了神话的幻想,无疑为当时的中国打开了窥视新奇世界的一个窗口。世界的另一边究竟是什么样子?这种好奇心早早就在古人的心里萌芽。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走出神话的探险

相比中国,西方对中亚的探索要容易得多,也早得多。中国进入中亚不但要面临大漠与高山的挑战,还要受阻于游牧民族的侵扰。当中国人的西行之路还被匈奴人阻断时,西方人便开始了向东方的探索。

公元前7世纪,希腊诗人阿里斯铁阿斯就踏上了南俄和中亚北部的大草原,留下了长篇诗作《独目人》。这部长诗成为了对丝绸之路最早的记录。虽然后来被遗失,但一些片段却流传了下来。

当时分布在欧亚草原上的主要民族是斯基泰人,中国文献中记载的叫“塞人”或者“塞种”。阿里斯铁阿斯东行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经商,所谓的“独目人”指的可能就是生活在阿尔泰山西麓的“阿里马斯波依人”,他们属于斯泰基人的一支。当然,他们并非只有一只眼睛。阿里马斯波依这个名字来源伊塞多涅斯人的语言,阿里马斯是单一的意思,而波依则是眼睛。根据字面意思的误传,阿里马斯波依就变成了独目人。实际上翻译成“孤独的守望者”更为贴切。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中国第一个走出中国看世界的破局者是西汉的张骞。张骞出使西域每走一步都意味着一个新纪录的诞生,每带回一份信息,都填补了中国对新世界认识的空白。自张骞以后,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随着丝绸之路不断扩展。对外界越是了解,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就越大。自此以后,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就从未停止。

东汉甘英欲出使古罗马未遂,却带回了前所未有的见闻。东晋法显前往印度求法,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首次实地考察了南亚次大陆。唐代玄奘足迹遍布印度,带回了130多个国家的信息。战俘杜环游历阿拉伯到访耶路撒冷,最终抵达非洲。元朝维吾尔景教徒拉班·扫马沿丝绸之路横穿欧洲大陆,成为古代中国走得最远的人。

西方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向,是因为那里可以通向世界上其他文明区域。文明就像充满着巨大诱惑力的火炬,无论中间充满了多少的昏暗与迷雾,人们都可以透过火炬的微光抵达彼岸。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拨开迷雾认识世界

对于外部的理解,首先要从地理开始。在中国人踏足西域前,对于河西走廊以西的地理没有太多的知识。对于几座山脉的命名也十分混乱。

作为我国西部三座非常重要的山脉。连山、天山、昆仑山的名字长期纠缠不休。先秦时代,祁连山被称为“昆山”,到后来天山与祁连山也颠倒混用。

不论是祁连山还是昆仑山,它们都是吐火罗语中“圣天”的意思。而天山是吐火罗语的音译,经过了几次不同的转译,传入中原后就形成了混乱。

经过对丝绸之路的实地探索,西部的山水、地理才得以逐渐清晰起来,最终被编入了国家的正史之中。

在汉朝,安息国是记录中最远的国家,它是位于伊朗的帕提亚帝国。《西域传》中记载了安息国距离洛阳25000里。同时也记载了包括50个国家的首都、风土人情、人口、相邻国家等等。根据这些记载,汉朝人对中亚国家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记录中亚的历史变迁

欧亚大陆活跃着许多不同的民族,一些民族就像像草原上的风呼啸而过,通过丝绸之路,他们迁移交融。有些民族走得太快,也消散得太快,因为没有文字,甚至他们自己的民族都没有留下记载。但在中国对西域的探索过程中,却为他们留下了宝贵的记录。关于中亚古代的基本事实,也都来自汉文史料记载。

大月氏:西汉王朝最先想结交的西域国家是大月氏。大月氏属于吐火罗人,是我们中原王朝的邻居,也是中亚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国。

公元前2世纪,月氏的后人先后被匈奴和乌孙赶出家园。经过了长达40多年的迁移,他们从河西走廊来到了阿姆河南岸的蓝氏城。月氏后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大夏的影响后也开始由游牧逐渐转向定居。在中国文献《史记》与《汉书》中,都对大月氏的迁移做了详细的记载。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白匈奴人:嚈哒是继匈奴、鲜卑后兴起的游牧民族。嚈哒的历史由于史料限制并不清晰,至今还处于假说假说阶段。但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嚈哒人可能是游牧于阿尔泰山地区的匈奴后裔。他们攻占大月氏后与白种大月氏人混血,被称为“白匈奴人”。北魏使者宋云曾到访嚈哒,因此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

嚈哒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起葱岭,南至阿富汗中部,北抵天山北麓,西到伊朗东南。他们没有城郭,无礼教和文字,是随水草而居的游牧国家。

自《汉书》开始,中国史籍对西域许多国家都有详略不一的记载,其内容包括人种、服饰、风俗、建筑、文字、传说等等。中国史学家们还记录了许多民族的发型——分为“辫发”和“剪发”两种。后世研究发现,“辫发”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剪发”则受西方波斯文明的影响。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旅人带回的世界与世界观

唐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展现了唐代中国人所了解的世界。在大唐的认识中,世界是由人、马、宝、象所统治。这种“四天子说”起源于印度,对应的是东方人主大唐、北方马主突厥、南方象主印度、西方宝主东罗马帝国拂菻和波斯。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东方人主“仁义昭明”;北方马主“天资狂爆”;南方象主“特闲异术”;西方宝主“务货殖之利”。

魏晋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说十二游经》也将这种世界观带入了中国。当时四天子对应的是东晋、天竺、大秦、月氏。这种观念广泛流传于欧亚大陆的不同民族之间。直到9—10世纪,“四天子说”又出现在了阿拉伯旅行家伊宾哇哈的游记中,只不过四主成为了五主,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居于正中,成为了“王中之王”。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不论是“四天子”还是“五天子”,都意味着在当时人们生活的世界,欧亚大陆都有一种共同的认知。尽管在不同的文明叙述中,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地位提高放在优势的位置,但谁都无法忽视其他文明存在的价值与地位。

正是丝绸之路将这些不同的文明连接在一起,互相发现、交流。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的延伸,逐渐发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而世界也因此渐渐认识了中国。

结语

丝绸之路是一个不断被发现和优化的结果,在过去两千多年里,人们依靠双脚的力量穿越沙漠与雪山,寻找最安全便捷的通行途径。中国人围绕丝绸之路的地理发展,突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阻碍与限制,建立了对其他文明的认知,形成了开阔的世界观与世界平等交流的方式。

走出神话看世界,中国的西行之路上,如何完成对中亚的认识?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从神话传说中那些有限而又模糊概念,到不断发现世界并与其他文明之间形成了亲密的互动。他们逐渐意识到,西王母之邦并非是极西之地,在更西的地方,还有一个国家叫“大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亚,也记录着中亚一个又一个相互交替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