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為什麼將軍越來越容易造反?因為軍隊發生了質變


安史之亂後為什麼將軍越來越容易造反?因為軍隊發生了質變

唐宮美景


安祿山軍隊之所以戰鬥力如此之強,這是和唐朝國防形式變化分不開的。

在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唐朝軍隊主要由志願兵與義務兵組成,也就是府兵以及兵募。

府兵其實不是兵,早期都是由中小地主子弟以及六品以下官員子弟擔任,可以說是基層軍官或者是精兵。

這批人參軍主要是為了獲得勳官品級,而不是為了朝廷的賞賜和那點戰利品。

因為唐朝建立初期,獲得一定品級的勳官可以去兵部投供,經過兵部考察,合格者可以在折衝府任職。

簡單來說,大家可以把唐初的勳官理解為軍銜,而府兵體系裡的衛府都尉、郎將、將軍就是軍職。

府兵征戰獲得的不是軍職,因為在唐玄宗改革以前,唐朝不存在“職業軍隊”,都是隨徵隨散的“臨時軍隊”,府兵征戰獲得的是軍銜。

獲得一定級別的軍銜就可以去兵部參加考試,考試合格的就可以到折衝府擔任軍職。

前面我們說了唐玄宗改革前唐朝沒有“職業軍隊”,那麼為什麼府兵勳官又可以到折衝府擔任軍職呢?這個時期的折衝府與其說是軍事機構,不如說是一個具有人武部性質的治安機構,折衝府各級軍官平時手下是沒有兵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服役的民兵。

而唐朝初期開疆拓土的主力其實是兵募。


安史之亂後為什麼將軍越來越容易造反?因為軍隊發生了質變

塞外長城

兵募,別看有一個“募”字,但是他們不是招募來的,而是朝廷強行徵發的,所以說是義務兵。

但是不管府兵還是兵募,事實上他們都不是“職業軍人”,他們都是“打短工”的。

舉例來說:唐太宗要征討高句麗,徵召了4萬兵募和1萬府兵,然後帶著這5萬人就去打仗,打完了,這5萬人就解散回家了。

即使早期邊境需要軍隊駐守,唐朝採取的策略也是用少量府兵和兵募在邊境據點駐守,每一年或者每半年換一次。

而且唐朝為了預防一個地區抽調軍人太多,這些軍人報團,在抽調府兵過程中都採取“插花式抽調”,比如唐朝要打吐蕃,唐朝就會在成都折衝府抽調30人,在蘇州折衝府抽調50人,再到太原折衝府抽調20人。

然後把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低級軍官以及精銳士兵和普通徵招的兵募訓練三個月,然後就這麼出征了。

可是,這一套在中原地區作戰還可以,可隨著唐朝開疆拓土以及和周邊遊牧民族軍事衝突的加劇,這些駐守邊境的“短工”有變成“長工”的傾向,服役時間越來越長。

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叫“兵募”,而改稱為“長征健兒”,唐玄宗改革府兵制以前,服役十幾年乃至幾十年都還沒能回家的“健兒”有的是。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一時期唐朝其實是沒有“職業軍人”和“常備軍”的,軍隊都是臨時從各地徵調的,完成目標就解散,所以這一時期即使有野心家,也沒有辦法掌握軍隊。

因為這個時候軍隊處於“流動”狀態,半年、一年就換一批人。即使有些長期駐守的“長征健兒”,那也是距離中原地區特別遠的地方,比如說安西軍就駐紮在今天中亞一帶,距離隴西都有幾千公里,就算安西軍節度使掌握了這批健兒也沒用,別說造反,就是帶著軍隊一路回到長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隨著唐朝開疆拓土,唐朝邊境線距離唐朝內陸地區越來越遠,事情逐漸發生了朝廷也控制不住的變化。

主要是因為唐朝勢力範圍在唐玄宗時期越來越深入遊牧民族核心區域,使得唐朝與周邊遊牧民族軍事衝突越演越烈。

這個時候,唐朝志願兵與義務兵混合的軍事模式應付這種長時間高烈度的戰爭就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因為邊境衝突的常態化,使得唐朝如果不想放棄已經佔領的地盤,就必須在邊疆地區派駐常備軍,而為了保證常備軍在與遊牧民族作戰中保持優勢,又必須使得唐朝必須讓將領與軍隊長時期在一起訓練、作戰。


安史之亂後為什麼將軍越來越容易造反?因為軍隊發生了質變

龍門石窟

所以,開元末年,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開始組建真正意義上的常備軍,也就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軍人”。

而當時,唐朝主要邊境衝突發生在西北和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由於地理和氣候原因,沒辦法派駐大規模軍隊。

但是東北地區不一樣,當時唐帝國北方邊境經常面臨幾十萬遊牧軍隊的壓力,所以以范陽節度使為中心的北方邊區也長時間保持一支十幾萬人的軍隊,而且這十幾萬人的軍隊還經常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

真正做到了“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所以,當時唐帝國最精銳的兩大兵團就是范陽節度使為核心的幽州軍以及安西節度使為核心的隴右軍。

而從人數上說,幽州軍有十幾萬人之多,而唐朝在西北總共也只有幾萬人。

所以,幽州軍是事實上的唐帝國最精銳武裝。

而范陽節度使是誰呢?就是安祿山。

所以安祿山起兵時,他帶領的叛軍其實就是唐帝國最精銳的職業軍人。

也就是從安史之亂開始,將領因為統帶的都是職業軍人,結果將領越來越容易起兵作亂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