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不合理,防毒变放“毒”、放毒变吸“毒”

最近在央广网看到一则新闻,某女士遇到一件“麻烦事”,咳了一个多月未见好转,甚至发起低烧,差点疑似新冠病毒感染,后到医院治疗查清原来84消毒液使用过当,造成了乌龙事件。原来,疫情发生后,此位女士一直坚持严格的消毒措施。不仅每天用稀释过的84消毒液拖地,还因为要节省口罩,将口罩放入稀释过的84消毒液浸泡后再戴上。

前一阵国内疫情紧张之时,为了防范新冠病毒感染,于是乎全民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消毒运动”,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人民群众开发各种脑洞,不同消毒措施齐上阵,让我们充分看到了“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从每天喷洒消毒水到小区喷淋消毒通道、喷雾消毒枪360度扫射等消毒举措的出现,让无数人羡慕“那是别人家小区”同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着很让人放心”的消毒措施到底有无必要?对人们来说真的利大于弊吗?

过度消毒有什么危害?过度就会变成“放毒”

北京市疾控中心2月8日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控指南(第一版)》中指出,正常情况下以清洁卫生为主,当面临传染病威胁或者人群密集型活动时才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消毒。显然,对于一些民众来说,这一消毒原则远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随着消毒通道,喷雾消毒枪360度扫射等消毒举措的出现,“过度消毒”引发持续关注。为此,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早在2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就已经呼吁对其紧急“叫停”。他认为这种方法不仅不能阻挡病毒传播,反而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今,还有人因为过度消毒,造成疾病隐患,看来还是一些公众没有领会到合理消毒的重要性。

1、何谓“过度消毒”?

过度消毒是指我们在没有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地方或没有必要消毒的地方采取了反复消毒的措施,或者该消毒措施根本没有消毒效果仍采取的化学消毒措施。

消毒不合理,防毒变放“毒”、放毒变吸“毒”

2、“过度消毒”有何危害呢?

(1)污染环境

专家表明,飞机全城喷洒消毒剂、在汽车轮胎上涂抹消毒剂等过度消毒行为,非但不能起到切断传播途径的作用,其弊远大于利。“残存在城市表面的消毒剂如果随着雨水进入河流,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疫情期间,防控为先,但在合理、适度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伤害人体

常见消毒剂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其对皮肤、黏膜都有刺激性,大量喷雾可能会引起眼睛、皮肤刺激、吸入性肺炎、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严重的会导致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儿童哮喘发作。

“从科学角度讲,消毒是一个技术活,对成分、浓度、时长、方式都有讲究。”专家指出,使用化学消毒剂的喷雾消毒,必须进行“避人”操作,如果消毒剂浓度太高,时间太长,会灼伤皮肤,对上呼吸道系统造成一定伤害,浓度太低,或者时间太短,则起不到杀灭病毒的效果。

(3)危及生命

为防止病毒“尾随”入家门,民众的防护措施也越来越到位,但这其中不乏一些“过度”之举。如杭州一市民因对头、面、颈、四肢和衣物表面擦拭酒精后烤暖气,导致全身多处烧伤。专家建议酒精擦拭仅适用于面积较小的物体,由于其易燃性,喷洒时需避开明火,开窗通风。

对于84等消毒剂的使用则更需谨慎,它和酒精、洁厕灵等洗涤清洁类产品混合使用,可能产生剧毒气体,存在危及生命的风险。

消毒不合理,防毒变放“毒”、放毒变吸“毒”

来源央广网

看看公众的消毒观念及认知水平

2020年2月14-17日期间,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与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群众对合理消毒的认知与行为”大型公益调查,共收集到来自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的 2841个样本,了解社会公众在疫情期间的消毒习惯及对消毒品正确使用认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期间,多数公众有消毒习惯,同时经过媒体宣传报道后多数公众能正确认识到84消毒品不能与医用酒精、厕洁灵等混合使用。

1、八成以上居民有消毒习惯

专家指出,做好消毒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病毒感染,通过各大媒体的大力宣教,群众对居家消毒有否有做到位呢?调查数据显示, 83.76%的居民有使用消毒用品消毒的习惯,其中经常消毒的居民占比是26.37%,偶尔消毒的居民占比是57.39%。这充分说明了绝大多数居民对“消毒有助防疫”的观念持肯定态度,并付诸行动。

消毒不合理,防毒变放“毒”、放毒变吸“毒”

2、超过九成居民对消毒品有正确使用认知

常用的消毒液有医用酒精、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消毒粉)等,在消毒意识提高的同时,群众是否也对这些消毒用品的使用方法有正确的认知呢?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含氯消毒液和酒精、洁厕灵等不能混在一起使用的群众比例高达95.39%。其中,对“消毒液不能混用”持正确认知的女性占比(97.11%)高于男性占比(92.72%)。


消毒不合理,防毒变放“毒”、放毒变吸“毒”

消毒剂不是安慰剂

消灭外界的病毒后

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和理性

消除“心理病毒”


【健康小贴士】合理消毒,人人皆知

1.居家消毒要合理,平常清洁为主

如果家中没有外人到访,也没有自我隔离的疑似症状者,无需每天消毒。常通风、勤洗手,做好清洁就行,消毒剂不要滥用。

如果曾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等,特别是刚从医院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回来,应用衣服消毒剂清洗衣服。

2.蒸食醋并不可杀菌消毒

有传言称食醋中的醋酸可破坏病毒结构,产生杀灭病毒的效果。实际食醋中的醋酸含量一般较低,远不能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蒸醋对新冠病毒没有良好的效果。

3.消毒剂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很多强效消毒剂刺激性很强,浓度过高可能会伤害人体,因此消毒剂浓度并非越高越好。

4.在室内尽量避免喷洒的方式消毒

浓度75%的酒精消毒燃点较低,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室内使用时禁止采用喷洒方式进行消毒,应采取擦拭方法避免洒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发生火灾。

室外采取喷洒式消毒时必须禁止明火,防止局部喷洒浓度过大,发生燃烧风险。

5.调高室温或洗热水澡不能杀灭病毒

医学验证,病毒对热敏感,但新冠病毒要在56℃的水中保持30分钟左右才可灭活。处于冬季室温(23℃左右)或洗热水澡(水温处于40℃以上),不能灭活新冠病毒。

6.洗手主要用肥皂和流水,免洗手液和酒精类消毒剂仅是替代品

世界卫生组织等发布的相关指南中,都提到注意洗手,且洗手用品是普通的肥皂和水。在没有肥皂和水的情况下,采用免洗手液和酒精类消毒剂代替。

市面上许多含杀菌成分的免洗手液有一定刺激性,可能造成皮肤过敏反应。速干的免洗手液属于易燃物质,使用时应远离明火,避免孩子单独使用。

7.酒精的使用方法

(1)酒精以浓度75%为佳,若购买浓度90%的酒精,使用前按照说明稀释。

(2)可喷洒或擦拭门把手、桌面、电梯按钮、手机等,不要大量喷洒于空气或身体上。

(3)室内使用酒精,保证良好通风。使用过的毛巾等清洁工具,清水清洗后放通风处晾干。

(4)使用前清除周边易燃可燃物,避开明火。给电器表面消毒前,先关闭电源。

(5)家中不宜大量囤积酒精,单瓶包装不宜超过500毫升。

(6)存放的容器必须密封,严禁使用无盖容器,不要放在灶台等热源环境和电源插座附近、墙边桌角等处,防止误碰倾倒。

8.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正确用法

(1)一定要按使用说明稀释后使用。

(2)不能与洁厕灵等消毒清洁产品通用,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人体健康。

(3)不推荐与酒精同用。

(4)使用时避开皮肤、眼睛、口鼻,佩戴口罩、橡胶手套和防水围裙。

(5)在通风良好的区域配置和使用,用冷水配置,热水会影响杀菌效果。

9.消毒剂中毒怎么办

(1)呼吸道吸入接触者,立即脱离中毒环境,到空气新鲜处。

(2)皮肤黏膜(包括眼睛)接触者,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反复冲洗10分钟以上。

(3)口服接触者,可口服牛奶、米粥等保护胃肠道黏膜。

(4)如果接触剂量较大,或者症状持续不改善,应立即送医。


调查数据来源: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与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公益性调查。

参考文献: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之一(通用预防篇)

2.《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关于加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深健促〔2020〕7号)

3.人民日报、人民网图解新闻、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相关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